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溝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
- 政府駐地:武溝鄉街道
- 電話區號:0934
- 郵政區碼:744514
- 地理位置:甘肅省東部
- 面積:148.73平方千米
- 人口:12318人(2017)
- 氣候條件:乾旱半乾旱氣候
- 機場:慶陽機場
- 車牌代碼:甘M
鄉鎮簡介,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名由來,歷史沿革,道路交通,經濟建設,文教衛生,計生工作,名勝古蹟,
鄉鎮簡介
武溝鄉位於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西北部,距縣城38公里。北靠馬渠鄉和廟渠鄉,南接郭原鄉,東臨開邊鎮,西接寧夏彭陽縣孟塬鄉。是典型的殘原地形,茹河、交口河從境內流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18公里。土地面積148.73平方千米。武溝鄉現轄孟莊村、馮儉村、張峴村、武溝村、渠口村、大莊村、椿岔村、巨溝村8個村,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18人(2017)。境內有戰國秦長城遺址。1935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率領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受地理條件限制,武溝鄉常年乾旱少雨,道路兩邊綠化苗木成活率差,年年栽樹不見樹。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武溝鄉搶抓今春普降雨雪的有利時機,組織民眾,以公路行道樹栽植為突破口,全面開展退耕還林和荒山撫育工作。鄉上成立8個領導小組,檢查落實。鄉黨委書記常效東、鄉長王繼東深入村組農戶,向民眾請教良方,有一打工青年說,在會寧縣見他們搞覆膜栽樹成活率很高。鄉黨委、政府組織幹部民眾經過研究、論證後,在全鄉推行覆膜植樹新技術,黨員幹部和民眾一起整畦、栽樹、覆膜,聯繫縣園林區水罐車澆水,在渠口至大莊公路新栽補植行道樹11.7公里,補植公路行道樹4條12公里,完成退耕還林補植撫育400畝。
全鄉共轄8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總人口12318人(2017)。總面積148.73平方千米。
武溝鄉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8個,76個村民小組。
人口情況:鄉鎮總人口12318人(2017)。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8個,通郵的村8個,通電話的村8個,通公路的村8個,通自來水的村5個。
名優特產:烤菸。
現任領導:書記:常效東 鄉長:白新榮
自然環境
武溝鄉位於鎮原縣西北部,平均海拔1456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均氣溫10℃,全年無霜期155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積4133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48.73平方千米。
武溝鄉平均海拔1495米,最高點海拔1518米,最低點海拔1315米,相對高差203米。年平均氣溫8.6℃,日照率53%,年平均降雨量375毫米,氣候乾燥偏冷,無霜期為150天左右。
地理位置
武溝鄉位於鎮原縣西北部,距縣城33公里(東靠本縣馬渠鄉和廟渠鄉,西接本縣郭塬鄉,南臨本縣開邊鎮,北界寧夏彭陽縣孟塬鄉)境內有茹河、交口河流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轄區東西長16.7公里,南北寬8.9公里。境內溝壑縱橫,梁昴交錯,地形複雜。
地名由來
武溝,很久以前,此地溝圈處居住姓武的人,故取名武家溝圈,以後簡稱武溝。
歷史沿革
武溝鄉屬隴東老區貧困鄉鎮之一。(很久以前,此地溝圈處居住姓武的人,故取名為武家溝圈,以後簡稱武溝)。1959年以駐地取名成立黑渠口公社,1972年遷址武溝,即改為武溝公社,後改為鄉,沿用至今。(公元前214年,全長200多公里的秦長城始於武溝孟莊,終於環縣)。紅軍長征途經此地,曾發生著名的黑渠口戰役,屬革命老區。
道路交通
武溝鄉交通便利,境內有鎮固(鎮原-固原公路武溝境內全長22公里)、鎮陽(鎮原—彭陽公路武溝境內全長4公里)公路通過,“村村通”砂石道路,通村油路11條89.3公里,渠口至馬渠通鄉油路計畫於今年開工實施,屆時全鄉8個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全部實現。
經濟建設
2005年,武溝鄉國內生產總值1768萬元,糧食播種面積3945萬畝,糧食總產量8413噸,財政總收人90.6萬元,財政支出29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0元。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鎮原縣武溝鄉大力實施產業強鄉富民戰略,著力抓生產、夯基礎、強產業、促增收。已落實全膜雙壟溝播玉米4080畝,已覆膜1640戶3760畝,落實露地洋芋種植2500戶11200畝,設施瓜菜種植面積16畝,新修戶戶通道路5條32公里,新修農田400畝。武溝鄉按照“山區種草養畜、川區設施瓜菜、原區地膜糧食、全鄉萬畝洋芋”的工作思路,鄉政府組織鄉村幹部及部分農業科技帶頭人先後前往郭塬鄉王溝圈村、涇川縣黨原鄉李家、戴家、丁寨等村現場參觀新農村建設及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示範點,聘請縣農牧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培訓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技術4場(次),受訓500多人次,印發《栽培技術要點》等宣傳資料1500多份,籌措資金15萬多元,為種植戶免費投放地膜1萬公斤。同時,鄉村全體幹部駐村包點、劃片包乾、責任到戶、跟蹤指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分村施策,帶動武溝鄉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4000畝;建成椿岔袁岔至甘岔、武溝至袁岔、渠口至孟莊鎮草公路沿線三個洋芋種植示範帶和馮儉後塬、梨樹台、孟莊三個露地洋芋種植示範點,帶動武溝鄉種植露天洋芋12000畝;建成巨溝川區300畝設施瓜菜生產基地和椿岔至馮儉規模養殖示範區,逐步形成區域布局合理、主導產業突出的產業結構調整新格局。
近年來,武溝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項目實施為載體,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突出項目投資和產業提升兩大重點;深化政府機構、幹部聯村包產業和幹部考核方式轉變三項改革;加強基礎設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四項建設;實施項目推動、投資拉動、科技帶動、人才促動和產業牽動五大戰略措施。整體經濟實力明顯提升。2010年末,全鄉生產總值完成1.3億元,是“十五”末的2.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2.5億元,是“十五”末的6倍.農村經濟基礎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克服連年乾旱等自然災害,積極推廣全膜覆蓋等新技術,年均產糧1400萬斤。“全膜糧食、草畜、瓜菜、勞務”四大產業發展的思路基本成熟,區域布局日趨合理,民眾認識和接受程度逐步提高,規範技術普遍推廣,山區草畜、川區瓜菜、塬面地膜糧食的片帶基地進一步鞏固壯大,特色農業收入占到人均純收入的34%以上,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兩項制度”有效銜接,五年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850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9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個,五年穩定解決溫飽650人,農村貧困面下降9.8個百分點。交通建設成果明顯。全鄉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道路的目標。打通了一批聯網、斷頭路,新增公路里程135公里,是“十五”末的1.9倍,全鄉75%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用水、電困難極大緩解。投資748萬元,新建水管站1處,水塔2座,除險加固、灌溉設施維修改造、人畜安全飲水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人飲供水工程73處、人飲井窖2743眼,解決了9521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到21%。全鄉已完成2453戶的電網改造工程,消除了無電戶,通電率100%,極大地緩解了用電問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推廣、培訓和轉化更加廣泛,“普九”債務基本化解,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全面落實,教育基礎條件得到根本性改變。教育教學成果名列前茅,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新機制初步形成,人口增長控制達到預期目標。建成並投入運營村級衛生所6個,農村合作醫療和防疫工作全面開展。鄉村文化陣地建設得到加強,村文化室全面投入使用。農業“普查”榮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人口普查全面結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累計發放助農資金1880萬元,人均接近1450元。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建成五保家園2處,危房改造和災民建房246戶。保障生活困難民眾1435人。人均純收入達到2750元,比“十五”末增加了1328元。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3所,在校學生總數2906人,教師總數133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3人,病床6張。
鄉領導慰問貧困戶教育事業:武溝鄉椿岔國小是一所五年制國小。學校創建於1965年。1970年校址由椿岔村里灣自然村搬遷到椿岔村。學校占地面積2668平方米,建築面積354平方米,現有教職工6人,專任教師6人,其中高級教師2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教學班六個,在校學生137名,各種教學設施基本達到了標準要求。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一個中心、兩個堅持”的辦學思想和面向全體,培養“合格加特長”小學生的培養目標努力工作,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計生工作
計生工作:鎮原縣武溝鄉結合抗旱救災工作,組織鄉村組幹部進村莊、入農戶,廣泛開展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已為48戶生活困難、口糧短缺的農村二女結紮戶和獨生子女領證戶發放救濟麵粉100袋。2008年以來,武溝鄉全力為“兩戶”提供各項優惠待遇。武溝鄉16名鄉村計生幹部自願與16戶“兩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確定幫扶項目,制定幫扶計畫,落實幫扶資金,為他們送信息、送技術、送物資,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名勝古蹟
戰國秦長城遺址戰國秦長城遺址:經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孟原鄉東部,進入鎮原縣武溝鄉孟莊村的劉家堡子,這就是長城在鎮原的源頭。沿鎮、固(固原地區)交界橫跨孟家原(即長城原)到孟莊的白草窪。此地遺址保存尚好,有殘牆、城障、烽墩四處。殘牆高達一丈二尺至一丈五尺,寬兩丈左右,城障呈長方形,南北長約三丈,東西寬約六丈,中心殘墩高達一丈四尺,底徑三丈三尺,夯土均勻。長城經千年的風雨剝蝕,大部分段落由於放牧踐踏、掘土墾種、治理農田、整修道路等,城牆已不明顯,僅留痕跡而已。有些段落由於幾經滄桑,地震損壞、地貌變遷、山洪沖刷,城牆陷入溝谷,連痕跡也不留了,只能根據它依稀可辨的斷斷續續的殘牆殘墩走向尋蹤覓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