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屬高寒半乾旱地區,年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24℃,年平均氣溫為1.8℃。無霜期95—115天,整個場區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為230mm左右,蒸發量為2058mm,為降水量的8.94倍。場區風力一般在3—6級,
西北風、
東南風居多。農作物極易受到春寒、夏旱、早霜的襲擊。
場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總面積20.61萬畝,為總場總面積的6.5%,其中:耕地3.7萬畝;荒山造林2萬畝;退耕還林2萬畝;草原6.56萬畝;森林2萬畝;其它地4.35萬畝。場區內蘊藏著金、銅、鐵、煤、玻璃石等多種礦產資源。耕地為灌溉農田,屬二陰冷灌區,澆一次春水或秋水即可播種,無灌溉即棄耕。因農田灌溉受地方制約,每年實際播種面積僅3.7萬畝,均為農戶生活田。農作物以啤酒大麥為主要品種,平均單產200公斤。草原植被優勢為禾本科芨芨草、蒿草等,粗纖維含量高,消化吸收率低,適口性差,可利用率僅為50%。羊存欄數3500隻,牛存欄數154頭,均為畜牧承包戶。1964年,根據國務院1962年2月8日決定,山丹軍馬場接管場區森林,建立專業護林隊,隊部先後設於原一分場(1964年至1967年)、軍馬四場(1968年至1989年),1990年設立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由當初的10多人逐漸增至30多人,並增設護林點7處。1993年5月20日,甘肅省林業廳受省政府委託,向山丹軍馬場頒發國有林權證,依法確定馬場69.9萬畝林地的四至界線。
2007年4月底全場總人口1952人,有漢、藏、回、裕固4個民族,漢族占99.53%。其中在職職工691人,離退休職工346人。全場共設12個基層黨支部,1個基層黨總支,黨員184人。
建場39年來,經過全場上下不懈的努力,場區各業生產和非公經濟發展較快,現有固定資產831.34萬元,國家資本金619.27萬元。非公經濟實現突破性發展,直接或間接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職工已達到658人,占職工總數的85%,成為場區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和職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以發展家庭舍飼養殖為重點,非公經濟涉足到種植、養殖、商業、服務、釀造、食品加工、交通運輸、機械作業、修理、醫療診所等眾多行業。牧馬人乳品廠生產的“丹馬”品牌優酪乳已走向周邊市場,初步形成自己的銷售網路,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年實現銷售額98萬元。烏龍液酒廠狠抓管理和產品質量,新開發“馬場酒王”和“御馬”系列產品11個,年生產白酒125噸,實現銷售額110萬元。神龍醬醋廠在原基礎上,2007年又投資2萬多元,購置食醋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
大黃溝峽谷森林旅遊景區位於山丹馬場四場境內,是西大河較大的支流,屬峽谷森林景觀。整個景區呈南北走向,其東北接永昌縣,東南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該景區屬寒冷半濕潤氣候,溝谷兩側陽坡多被灌木林覆蓋,陰坡為森林。景區內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怪石林立,鳥語花香,西大河水經峽谷湍流而下,屬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自開發以來,慕名而來旅遊人數逐年增加,年接待旅客萬餘人,旅遊收入10萬元以上。這裡夏季氣候適宜,道路、通訊逐步得到改善,住、行、食、游、購、娛齊備,是人們歸回大自然、特色旅遊、休閒避署的最佳盛地,被美譽為祁連九寨溝。熱情好客的牧馬人以民族風情接待四方遊客。
1997年以來,各行各業全面推行改革。以落實“兩費”自理為核心,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種植業“兩田”制經營模式得到了確立和穩固,583名職工承包生活田,占職工總數的75%。畜牧業全部實現了牲畜買斷經營,草場租賃到戶,形成10個家庭牧場。
2002年初,按照總場部署,又一次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和機關改革,以精簡機構、調整職能、消腫減負為重點,徹底打破了幹部終身制,全場管理人員和社會服務人員採取定編定崗,競爭上崗,由改革前的78人壓縮到40人,實現了管理職能由行政管理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編制後的組織和管理體制,機關設4科1室(財務科、人力資源科、資產管理科、銷售科、綜合辦公室),2004年5月成立四場工會委員會,下屬10個基層工會組織。保留基層單位10個,其中:農業生產隊4個;牧業生產隊1個;另有衛生院、林業隊、農業科技推廣站、服務保障中心、離退休管理所各1個。
39年以來,場區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文教、衛生、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現有大中專以上學歷職工216人,各類專業技術職稱30人。設有六年制國小一所(2006年5月30日移交地方)。醫療保健設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22人,基本能保護場區職工就診就醫。場區有線電視覆蓋全社區,可同時收視30套中央及地方節目。電信四通八達。永民公路貫通場區。場區職工文體活動豐富多彩,職工安居樂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經過39年的探索,現已形成以農業為主,農牧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生產格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強勁。先進單位、員工和優秀黨員、黨務工作者曾先後被解放軍三總部、總後勤部、蘭州軍區、甘肅省人民政府、中牧集團、總場及山丹縣政府授予多種榮譽稱號。
相關信息
回顧山丹馬場總場四場39年的風雨歷程,處處融入了幾代牧馬人辛勤的汗水,他們為四場的建設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在這些建設者當中,有從舊軍隊里走過來的老一代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牧工,有在馬場土地上土生土長起來的幹部職工,還有從各類院校分配來場的大中專畢業生,更有50年代的轉業軍官,70年代從北京、西安等城市來的知識青年,以及許多為四場建設貢獻力量的牧馬人後代,他們都為四場的歷史書寫了有力的一筆,是不容遺忘的無名英雄。經過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四場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1年9月,隨著山丹軍馬場由軍隊保障性企業移交中牧集團成為社會化企業,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大潮,機遇和挑戰同時擺在面前,全場上下抓住改革發展這個主題,振奮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努力開創富裕和諧的新四場。
地圖信息
地址:山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