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世保, 男,漢族,湖北浠水人,生於1963年2月,1980年6月參加工作,1990年7月入黨,大學學歷。 歷任浠水縣馬壠鎮黨委委員、紀檢負責人,縣巴河鎮黨委副書記,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縣竹瓦鎮黨委書記、鎮長;縣蘭溪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15年2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世保
- 外文名:Gan SHi bao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浠水
- 出生日期:1963年2月
- 職業:政府公務員
- 畢業院校:中央黨校法律專業
- 信仰:馬列主義
生平簡歷,政府工作分工,社會評價,
生平簡歷
甘世保, 男,漢族,湖北浠水人,生於1963年2月,1980年6月參加工作,1990年7年入黨,大學學歷。
1980年6月至1983年6月,在浠水縣錢坳國小任教;
1983年7月至1985年6月,在羅田師範進修;
1985年7月至1989年6月,在浠水縣馬壠中學任教;
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在浠水縣松山鄉政府工作;
1991年7月至1996年2月,任浠水縣馬壠鎮政府辦副主任、主任;
1996年2月至1996年8月,任浠水縣馬壠鎮辦事處主任;
1996年8月至1997年12月,任浠水縣馬壠鎮黨委委員、馬壠辦事處總支書記;
1998年1月至1999年11月,任浠水縣馬壠鎮黨委委員、紀檢負責人((其間:1996年至1999年在中央黨校進修法律專業);
1980年6月至1983年6月,在浠水縣錢坳國小任教;
1983年7月至1985年6月,在羅田師範進修;
1985年7月至1989年6月,在浠水縣馬壠中學任教;
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在浠水縣松山鄉政府工作;
1991年7月至1996年2月,任浠水縣馬壠鎮政府辦副主任、主任;
1996年2月至1996年8月,任浠水縣馬壠鎮辦事處主任;
1996年8月至1997年12月,任浠水縣馬壠鎮黨委委員、馬壠辦事處總支書記;
1998年1月至1999年11月,任浠水縣馬壠鎮黨委委員、紀檢負責人((其間:1996年至1999年在中央黨校進修法律專業);
1999年12月至2003年2月,任浠水縣巴河鎮黨委副書記;
2003年3月至2003年6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
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2006年11月至2011年8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書記、鎮長;
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任浠水縣蘭溪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15年2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03年3月至2003年6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
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2006年11月至2011年8月,任浠水縣竹瓦鎮黨委書記、鎮長;
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任浠水縣蘭溪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15年2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政府工作分工
負責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人民防空、城市投資、園區建設等方面工作。 分管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城市綜合執法局、縣國土資源局、縣礦管局、縣環保局、縣人防辦、縣房產局、縣規劃局、縣城市投資管理中心(縣綜合投資公司)。
社會評價
曾被譽為“焦裕祿”式鄉鎮幹部:
這位普通的鄉鎮黨委書記,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每個崗位都是踏實履責,處處擔當;把困難戶當親人,把上訪戶當朋友,凡事總為民眾著想;下鄉坐摩托,回家搭班車,出差住低標房間,常年吃食堂;孩子上大學靠貸款,至今縣城無住房,妻子一直在家務農……
他就是長期紮根鄉村的湖北省浠水縣蘭溪鎮黨委書記甘世保。
就是這位普通的鄉鎮黨委書記,他心裡裝得下民眾、扛得起重擔、經得起考驗、守得住清貧,用為民、務實、清廉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焦裕祿精神,樹起了新時期鄉鎮幹部踐行民眾路線的標桿。
“鄉鎮幹部工作在農村,對民眾要有真感情,要與民眾心貼心”
52歲的甘世保,雙鬢微白,身材削瘦,腰上扎一條磨得禿黃的皮帶,袖子捲起著,看上去就像個農民。30多年的農村摸爬滾打,在他的身上早就烙上了農民的“標籤”。
出生在農村的他,對農民有著天然的情愫,看到民眾困難他會流淚,並想方設法解決。
2006年夏天,竹瓦鎮遭遇了一場暴雨。時任鎮黨委書記的甘世保冒雨察看災情,發現半山腰有一戶人家的土瓦房被暴雨衝垮了。這是村民孔繁枝的家,丈夫早已離世,家裡只有她一人,日子過得悽苦。面對倒塌的房屋和悲痛欲絕的孔繁枝,甘世保眼裡噙著淚,掏出身上僅有的1000元錢塞到孔繁枝的手中,安慰道:“只要人沒事,一切都會好起來。”他找來村幹部商量,發動大家捐錢捐物,又聯繫縣婦聯資助,不久,一棟嶄新的磚瓦房落成。
2008年,甘世保在竹瓦鎮燕山村下鄉時,遇到一位患白血病的陳姓小伙子,因家裡困難無錢醫治,他立即掏出身上全部的1300元錢。回到鎮上後,又號召黨員幹部捐款,籌集了4萬元,幫助小陳渡過難關。
每到一處,特困民眾的生活總是讓甘世保寢食難安。為了匯聚更多的力量關心幫助特困民眾,先是竹瓦,後是蘭溪,經過多方努力,他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鄉鎮慈善會,募集資金150多萬元,大批困難民眾得到救助。如今,蘭溪鎮又建起了“老人互助養老中心”,安置和服務“空巢老人”300多名。
“甘書記,今天說什麼您都得把我種的這籃青菜給收下,您救了我們三代人。”今年4月2日,蘭溪鎮方鋪村老人胡松庭起了個大早,將自己精心挑選自種的一籃青菜送到了鎮上。胡松庭老人是鎮慈善會的受益者。老人的兒子患精神病,兒媳離家出走,與自己相依為命的5歲孫女兒見小夥伴都上了幼稚園,常常哭鬧。今年春節後,甘世保到方鋪村走訪得知這個情況,緊急召集鎮慈善會有關人員商量解困措施。最後決定,讓老人的孫女免費上鎮幼稚園,把老人的兒子送到了縣精神病醫院免費治療。孫女兒開朗了,兒子病情好轉了,老人就想著送點菜來表示謝意。菜籃子在兩人之間推來搡去,甘世保怕傷了老人的自尊心,只好接下來,卻塞給老人100元錢,然後好說歹說,送走了老人。
甘世保長期工作在農村,知道農民的“苦”與“痛”,總是竭力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發展“奔”與“忙”。
2007年3月,為籌集竹瓦通村公路修路的資金,甘世保不遠千里來到深圳拜訪竹瓦籍老闆李三平。因胃病復發,甘世保三天兩夜吃不下一口飯,忍著疼痛做工作。這讓李三平很感動,他說:“甘書記,聽村裡的人說,為了我們村修路,你磨破嘴皮、擦破臉皮四處‘化緣’,現在病得這么厲害,還跑這么遠做我的工作。你放心,我知道該怎么做!”一個月後,他帶回35萬元捐款。在甘世保的發動下,竹瓦鎮兩年籌集資金510多萬元,修通村級公路112公里,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
為了修通蘭溪鎮堤頂路,2012年清明節,聽說有位大老闆要回鄉祭祖,甘世保天還沒亮就上山守候。待這位老闆上山時,他跟著一同磕頭祭奠。在捐款現場,那位老闆深有感觸地說:“原本我不打算捐款,看到甘書記作為一個外鄉人把我們蘭溪的事當作自己家裡的事來辦,我再不出錢、盡點力說不過去。”項目還未開工就收到各方募捐46萬元。
竹瓦鎮張茅村老支書孔艷春,至今都念叨著甘世保的好。2005年,甘世保在他們村駐點。這個離鎮上10公里的小山村,人均不到5分田,靠這點田是刨不出錢來的。駐村期間,甘世保發現,村民房前屋後的各色果樹中,有一個品種叫“狗血桃”,品質好,口感好,適合在山坡地上栽種。自此,甘世保與“狗血桃”較上了勁兒。他請來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當指導,並申請到農業部“國家地理產品標誌”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證,組織成立水果合作社,推動規模經營。如今,村裡有70多戶種起了“狗血桃”,種植面積達300多畝,年收入少則1萬元,多則3萬元。今年3月,廣東的沃爾瑪主動找上門來,一次訂購50噸。
“鄉鎮幹部工作在農村,對民眾要有真感情,要與民眾手拉手、心貼心。” 在甘世保民情日記的扉頁里有這樣的一段話。30多年來,甘世保牢記鄉鎮幹部的職責,無論是民眾來訪,還是自己進村入戶下訪,他都會把民眾的困難記在日記里,哪怕是再小的一件小事,他都會認真對待,實行“銷號”管理。到現在,這樣的民情日記他已記了十幾本。
“工作再難,作為書記不能畏難,民眾的話再難聽,我必須帶頭聽”
2011年9月,48歲的甘世保從竹瓦鎮調到蘭溪鎮,再任鄉鎮黨委書記。
到鎮裡報到,鎮黨政辦主任告訴他,準備安排住二樓。甘世保說:“我還是住在一樓吧,一樓方便。”他相中了一樓一間靠走廊20平方的屋子,只是覺得外面的鐵門礙眼。第二天,他讓人拆掉屋外的鐵門。有幹部善意地提醒道:“這間房子本來就在過道,鐵門拆了,找的人更多了。您每天這么忙,哪有時間應付這些民眾呢?”甘世保可不這么想。他不僅是敞開了門,還第一時間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
這馬上招來了一名“老上訪戶”。2009年,“老上訪戶”方軍打算租賃村里廢棄的國小辦養雞場,和村里也簽了契約,但周圍村民擔心有污染,一致反對,最終這個項目沒辦成。自此,方軍開始了長達2年的上訪。他上過市里,到過省里,拍過鎮長的桌子,攔過縣長的車子,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面對方軍這樣的“刺頭”,別人都勸甘書記不要自找麻煩。甘世保卻把方軍請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喝茶遞煙慢慢聊。對於反映的情況,甘世保逐條認真地記在本子上。之後,又請方軍到司法所,和他談法律,講政策,一起算起了經濟賬。“你想創業是多好的事啊,卻在上訪路上浪費了這多時間和精力。不能辦養雞場,還可以搞別的項目嘛。”經過一番開導,方軍的思想開始轉彎,不再糾結這件事。在甘世保的建議下,方軍辦了一個榨油廠,效益還不錯。從此,兩人成了知心朋友。
蘭溪是浠水的工業重鎮,投資60億元的陶瓷產業項目就落戶於此,因拆遷安置量大,扯皮的事非常多。面對矛盾壓力,甘世保從來都不迴避。
甘世保上任第一天到園區村走訪,便被情緒激動的村民團團圍住。“甘書記,我們是農民,沒有地怎么過日子?”“你們當官的就是想搞政績,拆的是我們的房子,你們當然不心疼!”“我的房子是去年剛做的,補償標準太低,我們不同意拆!”見大家越說越激動,一旁的鎮村幹部提醒甘世保趕緊離開。
“工作再難,作為書記不能畏難;民眾的話再難聽,我必須帶頭聽。讓民眾說話,天塌不下來。”甘世保和村民一道席地而坐,耐心傾聽每一句話,仔細記錄每一件訴求。看到甘世保這股真誠勁兒,剛才還情緒激動的拆遷戶,主動給他端茶倒水。這一談,就是3個多小時。
走訪的經歷讓甘世保陷入了沉思:一邊是縣委縣政府的重大項目,一邊是民眾期待的眼神。上項目不正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幹部就是要敢於擔當責任。”回到鎮裡,甘世保立即召開鎮村幹部會,採取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辦法,對252個拆遷安置戶一一明確聯繫責任,他自已帶頭挑了18家“硬骨頭”。
“遇到矛盾不迴避,遇到困難敢擔當。”這就是甘世保的性格。有位姓陳的拆遷戶,聽說鎮幹部要來,把門一鎖,跑到了外地。甘世保打聽到他母親改嫁到散花鎮,不怕碰壁,多次登門探望,與老人促膝談心,爭取她們的支持。之後,他同老人一道兩次到黃石找打工的兒子媳婦做工作,最終按時簽訂了拆遷協定。目前,該鎮已完成拆遷安置534戶,5條生產線已投產,吸納2100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過3萬元。
竹瓦鎮彈簧廠是60年前開辦的一家鄉鎮企業,占地13畝。由於經營不善,停辦上十年了,99名職工生活沒有著落,常有人鬧事。眼看廠區一天天被蠶食,甘世保十分著急,他想管管這事,可好多人不同意,覺得沒必要捅這個“馬蜂窩”。2008年,在一次幹部大會上,甘世保力排眾議:“我們這屆班子,可以不理這件舊事。但這是一顆‘定時炸彈’,早晚會引爆。事情總是要解決的,黨委一班人要挑起這個擔子,有什麼責任我第一個扛!”處理這件棘手的事,大家都沒有底氣。甘世保卻像卯足勁的“發條”,帶頭深入企業走訪,聽取意見,摸清家底,爭取政策,先後組織4次拍賣會,前3次流拍,最後用拍得的160多萬元,順利解決了這個遺留問題。
當別人談起甘世保不怕麻煩和“老上訪戶”田某連續多天在一個鍋里吃飯,一張床上睡覺,一起交心談心的事時,甘世保笑著說:“都說民眾是我們的親人,他們的困難我們不能不管,更不能迴避,有些事主動點好。”
“鄉鎮幹部一定要實打實地幹事,如果漂著、浮著,工作怎么落到實處”
直到現在,大家還記得甘世保來蘭溪報到時的情景。
那是三年前的中秋節,甘世保獨自叫了一輛三輪車,帶上行李,從家裡前往蘭溪。放下行李後,甘世保一上午時間走訪了鎮裡的拆遷村、工業園和福利院,中午回食堂吃過午飯後,下午接著召開鎮領導班子會……沒有迎來送往,沒有觥籌交錯。跟以往無數個普通的工作日一樣,甘世保新崗位的第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上任不久,甘世保花了13天時間挨家上門,人人見面,走訪了蘭溪鎮陶瓷產業園252個拆遷安置戶,聽取他們的意見。所有的拆遷安置戶他都能叫得上名字,說得出基本情況。在一次聽取鎮村幹部工作匯報時,一名幹部說的情況與實際情況不符,甘世保當場予以批評,“我們鄉鎮幹部一定要實打實地幹事,如果漂著、浮著,工作怎么落到實處?”
“我當了這多年的村幹部,還沒見過哪個鎮黨委書記對修路這么上心的。”72歲老黨員王少東是蘭溪鎮堤頂路義務監督員。他介紹說,修堤頂路的時候正是寒冬臘月,甘書記不論天晴還是雨雪,再晚都會騎機車到施工現場看一看,親自測厚度、量寬度、試硬度、盯進度,提起這條路的質量民眾沒有不滿意的。
2013年6月,陶瓷產業園重點企業澳晟公司接到一批訂單,由於部分外地工人回鄉夏收,影響了生產進度。公司老總急向甘世保求援。接到電話,甘世保跳上同事的舊機車就趕往廠區,來到廠區門口,新來的保全見他一身農民打扮,硬是不讓他進門,甘世保只得給公司老總打電話。整整三天時間,甘世保帶著鎮村幹部和企業代表走遍了全鎮38個村,主動當起了“工頭”,最終緊急協調勞動力120多人,火速補充到生產一線,幫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有人說,甘世保工作起來像“拚命三郎”。2004年冬,甘世保咳嗽不止,縣醫院診斷為“有肺癌可能”。他揣上診斷書,步履維艱,默默地回到鎮上,繼續籌備第二天的現場會。辦完手頭要緊的幾件事後,他才到武漢作進一步診療。12月24日,甘世保留下“遺書”,上了手術台。幸好,不是癌症。做了肺部部分切除手術,8天后,甘世保從武漢陸軍總醫院提前出院了。
才休息4天,甘世保又想上班了。那時,他胸口的繃帶還沒有拆,常常咳血。家人又急又氣:“你這個苕,都快過年了,這大的病不好好休息,還上個什麼班?”因一直惦記年終各項結賬兌現,甘世保還是回到了崗位上。
第二天晚上10點,甘世保突然接到縣裡的電話,要他緊急處理15公里外的一起鬧喪事件。當時,外面正下著大雨,道路被沖毀,車輛無法通行。甘世保撐起雨傘,捂著傷口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黃泥巴的山路又濕又滑,他幾次跌倒,只好把雨傘當拐棍。問題解決完,已是凌晨兩點多。當滿身泥水的甘世保回到宿舍時,體力也已嚴重透支,癱坐在椅子上,喝了兩碗紅糖水,才漸漸緩過神來。一向溫順的妻子,在電話里忍不住發了火:“為了公家的事,你連命都不要了?”
甘世保就是這樣,把事業看得比命重,三十年如一日為民眾實實在在幹事。1998年長江發洪水,他在馬壠鎮工作,連續83天吃住在抗洪搶險一線,沒有請過一次假,沒有回過一次家,沒有在室內睡過一次覺。在巴河鎮工作,正值移民建設的艱難時期,三年中,每年休息沒有超過10天。2003年調竹瓦任鎮長,雖然是主職,但無論防汛抗旱,還是處置突發事件,甘世保總是沖在一線,幾次扑打山林火災時,暈倒在山上。有一次處理突發事件,甘世保連續幾天幾夜沒有合眼,無論是指頭戳到臉上,還是殘茶潑到身上,再苦、再累、再大的委屈他都毫不在意。2008年初暴雪成災,為做好全鎮115戶雪災倒損住房的恢復重建工作,從災情察看到生活安置,從重建對象審核到幫扶建設,甘世保戶戶走到。
“鄉鎮幹部天天與民眾打交道,守不住底線,民眾就會戳脊梁骨”
甘世保對困難民眾十分“大方”,自己卻是白襯衣穿得泛黃,皮鞋底磨破了洞,墊了又墊。當鄉鎮“一把手”十多年,在縣城還買不起房子,家至今還安在偏僻的散花鎮錢坳村。
這是一棟90年代初建的二層瓦房,屋內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在雨季地面經常會回潮,牆壁更是斑駁不堪。“屋裡經常是外頭下大雨,裡頭下小雨。”妻子張典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為了孩子上學讀書,甘世保甚至在信用社辦過幾回貸款。兒子大學畢業到廣州工作,交了一個女朋友。對方聽說小伙子的父親是鄉鎮黨委書記,覺得條件應該不會很差。訂完親後,對方要求男方在廣州買房子,甘世保感覺十分為難。後來,條件一降再降,對方要求哪怕只是在浠水縣城裡給他們付個首付,剩下的他們小倆口慢慢還。結果還是湊不出這筆錢。去年8月,女朋友提出了分手。女兒出嫁,為了不走露風聲,甘世保上午照常忙工作,中午才悄悄去參加婚禮。談及此事,竹瓦鎮黨委副書記陳佳清生氣地說:“別人家有什麼紅白喜事,甘書記都會去。他家裡這樣大的事卻不和我們說。”
張典容是村裡的農民,家裡幾畝農田種著棉花、油菜,一年收入2000多元。村支書老張透露,2008年夏收時節,張典容和甘世保吵了一架,原因是家裡的油菜沒人割。甘世保愧疚地說:“我常年在外工作,家裡的事我的確管得少。”家庭條件如此困難,甘世保卻從未開口向組織上提過什麼要求。去年,上級領導得知他的情況後,幫他妻子聯繫了一份在河道采砂站的臨時工作,農閒時做散工補貼家用。
甘世保工作的鄉鎮離錢坳村二三十公里,每次回家,甘世保都主動搭班車。有時,妻子會騎電動車送他一程。2011年9月,得知要從竹瓦調走,甘世保特地選擇在中秋節這天搬家,只叫上鎮政府的司機,叮囑他誰也不準說,租了一輛三輪車裝上書籍和老家具。回到家中,甘世保的二哥看到沒有人送他,只有一輛三輪車,感到很淒涼、很委屈,不禁潸然淚下。
這么多年,甘世保經手的大小項目近百個,但從不插手工程建設,也不給做了幾十年泥工的二哥開一次後門。為這事,二哥意見很大。甘世保主動找二哥談心:“二哥啊,你恨不恨那些腐敗幹部?”二哥說:“恨!那些人私心太重。”甘世保說:“如果工程給你做了,別人會不會說我私心太重,是不是腐敗?我們鄉鎮幹部天天與民眾打交道,守不住底線,民眾就會戳脊梁骨,就會抹黑黨的形象!”僵持了好多天,最終二哥還是理解了他。在縣理工中專教書的女婿兩次找他,想讓岳父打個招呼把自己調到縣一中工作,都被他拒絕了。
熟悉甘世保的人都知道,他不抽菸,不喝酒,吃飯大多在食堂,趕不上飯點,就吃泡麵對付一頓。鎮長熊谷告訴筆者,每次跟甘書記上武漢出差,他總是要求兩人合住80元以下的標準間,吃便當。“說了怕你們不信,前不久,甘書記的司機來報銷工作餐,兩個人3個月在外頭吃了4次,總共才132元!”
今年春節前,鹽客樹村支部書記李如意提了兩條魚和一箱牛奶去給甘世保拜年。恰巧甘世保不在家,李如意把東西放下就走了。哪知,正月初四,甘世保來到李如意家,臨走前給他孫子塞了300元壓歲錢。
感受到甘世保“客氣”的,不止李如意一人。逢年過節,有人上門看望,甘世保並不當面拒絕,可一轉身他又帶上原物,另外再加一份禮還回去。看到甘世保每次都“吃虧”,大家都不忍心給他送禮了。
“民眾心裡有桿秤,能稱得出黨員幹部幾斤幾兩。”甘世保常對妻子說,黨員幹部乾什麼事,民眾看在眼裡,不可能不知道。同事和部下送的東西必須退還,這是底線,他們為支持我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不退回去我心裡不安。老闆送的東西,我更不能收,收了就手軟,收了就有心理壓力。我是個幹部,再窮窮不過下崗職工,再苦苦不過種田農民。要守好底線,不犯錯誤。
這就是甘世保,他像焦裕祿一樣,把對民眾的愛深深地融入到心底,把黨性的要求轉化為踐行民眾路線的實際行動,用信念、用真情、用執著譜寫了新時期鄉鎮幹部為民、務實、清廉的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