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甄塘
- 記載文獻:《涇縣誌》
- 時代:宋朝
- 原址:宣陽觀
簡介,歷史,古詩,文集,
簡介
歷史
宋《涇縣誌》記載,甄塘故址原來有宣陽觀,一日道士晨出,準備進城購物。六月時節,十里荷花,綠葉紅蓮炫異爭奇。道士看的如痴似醉,忽然隱約聽到嬰兒的啼哭聲,仔細辨聲尋找,見有一女嬰兒臥荷葉上,道士憐而取育。
光陰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道士撿的女兒,也出落的如花似玉,姿容出眾。
黃巾起義的部隊迅速攻克涇縣城。
宣陽觀毀於戰火,甄道士失去安生所處,索性帶上女兒參加了部隊,嗣後不久,部隊便往北方,轉戰河北一帶,歸屬袁紹的部下管轄。北海太守袁紹的勢力可是水漲船高,袁家的二公子袁熙,當然子蔭父貴,當上了部隊的將軍。一日二公子袁熙巡視部隊,來到了甄道士的部隊駐地。身邊謀士為了巴結二公子袁熙,就說:“這兒有一出名的奇才女子,不但彈的一手好琴,兩句話說出來,聲音就能聽得你的骨頭都酥了,那人的漂亮勁就更甭提了”。袁熙大喜,拜見甄道士。袁熙一見甄道士女兒國色天姿,十分愛慕。後來便托人提親,娶了甄道士的女兒做夫人。建安年,熙出為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將她納於鄴,有寵,生曹睿(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六月,南征,後留鄴。黃初元年十月,曹丕滅漢。
古詩
甄皇后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后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甄塘》
盈盈一水隔城闉,
南國何緣賦感甄,
可有凌波仙女到,
月明羅襪步無塵。
文集
在唐曉亮著的《四色涇川》中有這么一篇文章:
“三個塘”是三口相連的水塘的俗稱,位於涇縣城東南,水塘不大,一口連線一口呈長方形。“三個塘”的水一年四季都很充沛,汪汪的,滿滿的,尤其是雨季,塘里的水總是往外溢,弄的周邊人行道上水滋滋濕漉漉的,一時半會不穿膠鞋都下不了腳。不過這時也很好玩,經常看到魚兒在路邊游,甚至蹦上岸。蹦上岸的魚如果不及時地蹦回去,往往就成了路人的驚喜和盤中餐。
縣城是個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人口密集的地方不但嘈雜,而且燥熱,特別是盛夏。但是,“三個塘”則不同,這塊“風水寶地”冬暖夏涼,氣候非常適宜。因此,許多人都想占“寶地”的光,想方設法在塘的邊緣購地、建房。“三個塘”的周圍原來北邊是長長的人行道,南邊是大塊的菜地和少數農舍,現在大多卻被開發利用,建起了象模象樣的住宅。好在四周種的樹不少,有的樹木年代還久遠,高大巍峨,像忠誠衛士似的日夜守護著靜靜的“三個塘”。這樣一來,“三個塘”周圍的空氣自然顯得清新,氣候自然溫和適宜了。然而,“三個塘”夏季最涼爽的不是樹木的布蔭,而是塘水的蒸氣;最美麗的不是周邊的住宅,而是塘里的綠荷與紅蓮。綠荷飄出的清氣和紅蓮散發的幽香,吸引著眾多的路人和游者,使他們駐足觀賞、忘返留連。
那天早晨和許多市民一樣,我漫步至“三個塘”。望著滿塘碧葉,聞著撲鼻花香,我突然想起一則與塘有關的故事。“三個塘”原名不叫“三個塘”,而叫“甄后塘”。東漢末年,由於宦官專權,腐敗至極,導致民不聊生、餓俘遍野,終於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起義前夕,有一支小部隊駐紮在涇縣,頭領姓甄。大概也是在這樣一個夏日的早晨,甄頭領帶領小隊人員來到東門外一帶巡視,經過“三個塘”時,一下被蓮紅荷綠的美景吸引了。忽然隱約傳來陣陣嬰兒的啼哭聲,循聲望去,只見塘中一柄搖搖欲墜的荷葉上托著一個紅色襁褓裹著的嬰兒。甄頭領立即令小兵下水,將棄嬰抱了上來,見其眉清目秀、十分可愛,他便高興地攜帶回家。甄頭領雖然家有妻室,卻膝下無子,於是便令家人好生餵養,視同親生。嗣後不久,部隊便往北,轉戰於河北一帶歸於袁紹的部下管轄。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甄頭領在涇縣撿的“女兒”,也已長成了大姑娘,並且生得婷婷玉立、美貌絕倫。一天,袁紹次子袁熙巡視部屬,來到甄頭領駐地。甄頭領為了巴結上司,便引家小拜見。袁熙見其女天姿國色,十分愛慕。不久便托媒提親,娶甄氏為妻。但“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當曹操率軍攻破冀州時,他的長子曹丕也隨父在軍中。曹丕率先闖入袁紹府第,忽見兩個婦女蓬頭垢面相抱而泣。曹丕拔劍正欲行剌時,突然紅光滿目,遂問她們何人?答曰,乃袁紹之妻和二兒媳甄氏也。曹丕撩開亂髮見甄氏玉容花貌,有傾國之姿,便高興地收納了她。後來,曹丕篡漢當了魏帝,甄氏也順理成章地做了皇后,史稱“甄后”。由於“三個塘”與“甄后”身世的特殊源緣,後人也因此命名,這就是“甄后塘”名字的由來。至於更早之前,“三個塘”又以什麼名字相稱,筆者孤陋寡聞、不得而知。但從中不難看出,“三個塘”自古就是一個“名塘”,歷史非常悠久。它與“甄后”身世特殊的因緣關係,也使得“甄后塘”長期仙霧繚繞、撲朔迷離。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還是把“甄后”忘了,乃至於又給它起了一個俗名“三個塘”。這就是現在身處涇縣的許多市民不知“甄后塘”命名的由來及其典故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無論城市還是縣城,今天有這樣一個連成片的三口之塘,都是彌足珍貴和十分難得的,都是令人嚮往而美好的。因為吃夠了灰塵、瘴氣,聽膩了喧囂、噪音的市民太需要這樣的環境了;因為住慣了高樓、坐煩了車子,整天忙於磨人的事務,不斷享受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生命和靈魂太需要親近自然、返璞歸真了。
而城東,位於涇縣最高學府--涇縣中學邊的"三個塘"就是歷史上的“甄后”塘.根本不像唐曉亮所說的"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還是把“甄后”忘了,乃至於又給它起了一個俗名“三個塘”。這就是現在身處涇縣的許多市民不知“甄后塘”命名的由來及其典故的原因之所在。"唐這個可能不是涇縣人,至少不會說涇縣話!“甄后塘”讀成"三個塘"類似涇縣話的發音,就象城北的"謝家園"被讀成"夏噶院".這種讀法帶有江北官話的讀音.
通過涇縣縣城地名歷史的考察,再次證明涇縣縣城在解放前還是通行涇縣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