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街

瓷器街

瓷器街便是今天中山路北段,即大壇前街與濂溪路之間路段。很顯然,這是條行業街,昔日的瓷器街應該滿是琳琅滿目的各式各樣之瓷器。

基本介紹

淵源,發展,

淵源

景德鎮在歷史上沿河置窯,沿窯成市,“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它主要依靠昌江河水路和陶瓷燒造業的繁榮而自然形成。
古街-中華北路步行街(前街)古街-中華北路步行街(前街)
傳說中景德鎮的瓷器街,是麻石下弄一條南北走向、與昌江河平行的街市,《景德鎮陶錄》上對瓷器街是這樣描述的:“瓷器街頗寬廣,街長約二三百米,街兩旁瓷器店張列,街上瓷器琳琅滿目”。這裡是當年景德鎮陶瓷產品集中出售的街市,也是陶瓷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一些大瓷行都集中在此。徽州會館、南昌會館、蘇湖會館、臨江會館也都分布在附近。外地來景德鎮客商都要通過瓷行老闆引見,與客戶或紅店接洽,才能做成買賣。即使熟悉情況的客商直接向貨主購貨,也需經瓷行過手,才能包裝起運,故瓷器街名聲遠揚。清代的瓷器街,為一色青石板鋪砌,房屋飛檐翹角,店面寬敞,光線充足,便於挑選瓷器。瓷器街除有瓷行、瓷店外,還有各色百貨、雜品、飲食、茶鋪、酒館、煙行等,日夜營業,非常繁華。瓷器街上不僅瓷器多,與瓷器有關的故事也多。
新中國成立後,瓷器店都進入合作社、公私合營的大廠、大店,此街逐步成為純居民區。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場大火燒掉了瓷器街上幾百戶人家的老屋,其後在那兒建起了幾幢新樓房,從此這條歷史上著名的瓷器街便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其實,景德鎮街市的古老格局,一直延續到近代,傳說中的瓷器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934年已將通往瓷器街的前街、后街擴建為馬路,即今日的中山路、中華路,兩條街之間及周邊分布了大量的陶瓷工廠,成為近代景德鎮的主要陶瓷生產和加工貿易區。如今,這周邊分布著大量的古陶瓷生產遺址,已經成為景德鎮最大的陶瓷歷史文化保護區,明、清“御窯廠”遺址及景德鎮的標誌性建築和城徽——“龍珠閣”即坐落在這兩條街之間。
在新世紀之初,為整合歷史文化遺蹟旅遊資源,保護文化古蹟,做好老城區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景德鎮市政府主動遷出原設於“御窯廠”遺址上的辦公大樓並將其拆除,重點規劃、打造以“御窯遺址博物館”為龍頭,包括“龍珠閣”、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博物館”、“昌南閣”在內的陶瓷文化核心區。同時,花巨資對古街(中山路步行街,也即老景德鎮人口中的前街)、鬥富弄珠山八友瓷器街及昌江河坢“珠山陶瓷文化創業街”進行改造,恢復其歷史風貌,形成了以陶瓷名人名作及景德鎮原產地陶瓷為核心的精品陶瓷歷史文化旅遊觀光和高檔陶瓷購物區,是觀光旅遊特別是自駕游等的好去處。

發展

景德鎮瓷器街的發展實際上就是景德鎮陶瓷貿易的發展過程。解放前的瓷器街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主義公有化改造的需要,瓷器店和瓷行都進入合作社公私合營的大廠、大店,此街逐步成為純居民區。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場大火和其後在那兒建起的商住小區,徹底地讓這條歷史上著名的瓷器街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