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窯頭村

瓮窯頭村

瓮窯頭村全村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212戶,52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2‰。有孫、趙、姜、張、叢、董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孫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瓮窯頭村
  • 地理位置:東經121°05′,北緯36°52′
  • 面積:4 km
  • 人口數量:525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初,建村者以燒瓮為生,故命村名瓮窯頭。另一說,因建村於燒瓮的窯場之東,遂命名瓮窯頭村。再一說為,明朝末年,孫姓由雲南遷此建村定居,因建村處四周環山,地形如瓮,不到近前不見村,故名瓮窯頭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趙、劉、吳等姓遷來,後有姜、張、叢、董等姓相繼遷入。 本村位於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6°52′。東南鄰樂畎村,西接楊格莊,南連紀家莊,北靠朱吳村,隸屬朱吳鎮。

大事記

1940年八路軍十四團被服廠進駐本村。 1941年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4年3月16日日軍在向本村掃蕩途中,孫舉龍指揮村自衛團在村南山用土炮、石雷對其進行了截擊。 1954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76年開採磷礦。1978年5月,因磷礦石品位低停產。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10公斤,總產量1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22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86公斤,總產27萬公斤。 1996年,朱吳鄉政府組織全鄉勞力在本村搞山區開發,村組織村民栽植板栗6.7公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57萬元,其中農業230萬元,林業10萬元,畜牧養殖業117萬元。 第二、三產業20世紀80年代後,先後辦起了商店和食品加工、運輸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9人,收入40萬元,其中工業20萬元,建築業4萬元,運輸業10萬元,商飲服務業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瓮窯頭國小,設1-4年級。2000年,因學生數量減少,取消本村國小,學生集中到朱吳中心國小讀書。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7名,培養教師20名。 本村是京劇愛好村。戲裝、道具全部由村民捐助。1961-1973年,曾是海陽西北部有名的京劇表演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總收入10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機動運輸車80台,機車28輛,電話29部,彩電132台,電冰櫃20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6平方米。建國後,村統一整修街道,房屋建設統一規劃。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劉華臣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發展了孫書軍、孫振九2名黨員。1941年,建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29名青壯年參軍。1944年除夕晚上,組織40餘人參加萬第討伐趙保原的戰鬥。孫高亭在解放濟南的戰役中,榮立特等功1次,其他人榮立一等功2人次。有8人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孫太全、孫同令各犧牲了兩個兒子。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後,全村有黨員13名。1978年,黨員發展到32名。2002年,有黨員35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書軍、孫華臣、孫同殿、孫忠恕、孫維起、孫太忠、孫太善、孫維生、孫維財、孫舉水、孫太升、孫振忠、孫同雲、孫舉興、孫悅慶。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壽、孫維有、孫忠恕、孫維生、孫太璞、趙彥起、孫舉仁、孫忠祥、孫舉興、孫悅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