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簡介,
簡介
【名稱】瓦茲畫《希望》
【年代】作於1885~1886年間
【作者】瓦茲
【規格】約有141×110厘米
【屬地】藏瓦茲美術陳列館
簡介
英國畫家喬治·弗雷德里克·瓦茲(1817.2~1904. 7),不屬於"拉斐爾前派"的成員。他走著與當時學院派不同的道路。英國繪畫在1848年以前,仍以皇家學院的藝術趣味為楷模。一年一度的展覽會幾乎都是按規定的題材和法則來製作的。這些學院派作品與生活現實沒有多少聯繫,色調是重複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規範。雷諾茲的畫風已被看成金科玉律。法國印象主義藝術思潮,在英國成不了氣候,即便有人追慕,也勢單力薄。無怪乎康斯泰勃爾在1830年時忿然指出:"20年內英國的美術將瀕臨滅亡。"在"拉斐爾前派"誕生以前,有些長期在國外的畫家已經試圖尋求英國繪畫的轉機。從事肖像畫的史蒂文斯(Stevens;1818~ 1875)就決心改變學院派的風氣;瓦茲則專愛用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複雜意圖。這幅《希望》就是他的代表作。它富於說服力地表明:瓦茲要一改英國學院派的陳陳相因的舊習,採用更多的文學性手段,以變革英國油畫的面貌。
在《希望》一畫上,描繪了一個年輕女子坐在象徵世界的地球上面,低垂著頭,眼睛被蒙上繃帶,手裡彈撥著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臘七弦琴,並傾耳細聽這根弦上發出的微弱的樂音。背景為一片蔚藍的晨曦。宇宙間大氣朦朧,混沌一片。坐在地球上的少女是一種象徵,她象徵人類的愛情、信念與死亡。一句話,她象徵美好的人生。畫家原來的意圖是在追求一種促使人思索的偉大感情。但畫面未能達到他所預期的效果。這個女性象徵性形象給觀者帶來的是猶豫、彷徨和"人生不可知"的印象。或者說,作為美好的人生,她和這個世界充滿著矛盾。她依賴著世界,而世界不能給她以任何慰藉。就連她自己也是個未知數。因此,畫上的少女具有濃厚的命運失落感。她所希望獲得的,是僅剩下的一根弦的樂音,這就流露出一種生的危機感。情調是十分消沉的,儘管畫家把這個形象畫得非常抒情,易使人產生憐憫情緒。
喬治·弗雷德里克·瓦茲與英國學院派的背道而馳博得了拉斐爾前派畫家們的敬重。此人平時疏遠繪畫界,喜歡離群索居。他除了畫油畫外也作些雕塑,但最擅長作大型的寓意畫。他認為,藝術就應當宣傳普遍的真理。只是他所宣揚的真理性形象過於晦澀了些。在1835和1837年,他偶爾也參加過皇家學院的展覽,被人所注意。後來 在為國會大廈設計裝飾畫的競賽中,兩次獲獎。遂於1843~1847年出訪義大利。回來以後的創作帶有明顯的義大利提香的影響。
此外,他也畫了不少肖像畫,最著名的有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館的一幅《曼寧大主教像》(1882年作)。此幅《希望》作於1885~1886年間,有人說, 他的這個題目具有一定的詼諧意味。畫面約有141×110厘米。藏瓦茲美術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