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
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必須要有充足的經濟實力,瓦房村在縣供銷聯社的幫扶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和村民經濟實力,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引資建設了投資1500多萬元的瓦房層壓木廠,項目投產後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150人就業,把原村小校舍轉讓給東明工藝品公司做工藝家具生產廠房,年產值達100多萬元,安排該村70多人就業,配合縣政府完成了牛毛大山風能電場的建設,牛毛大山及瓦房水庫風景旅遊區正在招商引資中,建成後可帶動當地餐飲、服務等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在抓好村集體經濟建設的同時,在幫扶單位的扶持下,依託該村的資源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農民發展產業項目,增加收入。兩年來,瓦房村把山野菜歸圃生產、中小藥材種植、林果栽植、畜牧養殖確定為村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通過宣傳引導,調動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全村山野菜歸圃生產面積2000多畝,林下參種植1000多畝,其他中小藥材種植達300畝,
板栗、尖把梨等經濟林栽植達800畝,養殖山羊、絨山羊1500隻,雞存欄9000隻,牛存欄900頭,預計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390元,村經濟實力強了,村民富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幹勁更足了。
基礎設施
兩年來,縣供銷聯社先後出資3.6萬元,完成了全村的村路改造5.6公里,修建橋涵3座,新建了自來水工程,高標準完成了牛瓦線及村主次幹道的綠化工程,栽植金絲
垂柳、
垂榆、
梧桐等綠化樹木7500株,綠化村屯路3公里。2007年,在縣供銷聯社的幫扶下,投入資金34萬元,改擴建村部及文化活動室275平方米,修建農民文化廣場2000平方米,設有健身區,娛樂區、綠化區等。投資59萬元的瓦房河治理工程預計在上凍前竣工,招商引資項目瓦房水庫工程已進入主體壩施工階段。該村加強了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美化、亮化了人居環境,為牛毛大山及瓦房水庫風景旅遊區的建設創造了優美的投資環境,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制度建設
不斷加強村級各項制度建設,為了加強村級管理工作,提高辦事效率,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工作,認真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幹部活動,強化民眾監督作用,建立鄉規民約,狠抓落實,確保村級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瓦房村不斷增強服務功能,認真解決民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積極為民眾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在項目建設上,為農戶爭取資金、協調貸款,為民眾辦實事。經過村兩委班子考察研究,決定發展山野菜大葉芹溫室大棚生產,並把此項目作為今後村產業發展的主攻目標。為了集中連片發展,採取了“反租倒包”的辦法,把老百姓分得的口糧田租過來,然後承包給農戶發展溫室大棚。農戶建設大棚需要空心磚,為了節省資金,村便自己買水泥壓,成本核算賣給農戶。
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著眼於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科技意識的提高,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民眾性科普教育活動,兩年來,全村舉辦各類實用專業技術辦12次。深入開展了向李秋實學習活動,加強了社會美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強了廣大幹部的思想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積極組織開展了健康向上的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每年春節組織秧歌隊巡迴演出,不斷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全村共創“十星級”文明戶口138戶,其中標兵戶8戶。深入開展了幫困助殘活動,好人好事不斷湧現,組織黨員義務奉獻修路植樹,幫扶貧困戶,全村形成學技術比致富的良好社會風氣。
城鄉共建
兩年來,以解決民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為突破口,不斷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為民眾辦實事,村兩委通過積極爭取立項,籌措資金,全力組織投工投勞,從而提前完成了村通油路的路基改造任務。幾年來,累計投資150餘萬元,興建完成了村通油路、橋涵、
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4項。通過村兩委一道爭取牛毛大山風力發電站的建設,積極幫助上級部門協調林地、耕地、農房征占,使這一項目得到順利實施。為了解決村環境街道髒亂差現象,已經完成街道改造500延長米,完成街道美化、綠化規劃,栽植綠化樹2000株。為了解決農戶發展生產資金問題,每年把信用社請到村里,為農戶協調貸款。
在城鄉共建活動中,能把開展活動和當前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兩不誤,兩促進,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結合新農村的建設,制定了和完善了“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在禽流感預防工作中,廣大村幹部深入到村組、農戶家中,為家禽注射疫苗,僅用3天時間,高質量完成了禽流感防疫工作。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解決農民看病難,為村民墊付醫療保險費1.2萬元。
兩年來,瓦房村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共建單位縣供銷聯社的幫扶下,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仍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一是村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夠,抓黨員理論學習力度不夠,導致思想觀念保守陳舊,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二是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創新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部分村民缺乏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心,導致村民整體素質不高,生活還不富裕。三是產業結構提升較慢,導致新農村建設步伐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