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鎮(安徽省臨泉縣瓦店鎮)

瓦店鎮(安徽省臨泉縣瓦店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瓦店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位於臨泉縣西南部,與河南省新蔡縣交界。全鎮轄24個村委會(瓦店行政村、房莊行政村、侯寨行政村、朱樓行政村、張老莊行政村、韋李莊行政村、吳莊行政村、肖坡行政村、吳莊行政村、大秦莊行政村、前蔣莊行政村、黃大莊行政村、劉堯行政村、余莊行政村、韋小寨行政村、李盤莊行政村、大林莊行政村、侯莊行政村、小田莊行政村、尚莊行政村、田橋口行政村、南王廟行政村、鄭卞莊行政村、牛坡行政村),132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59.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042人(2017年),耕地面積5.66萬畝。本鎮有中學4所,教師148人;國小30所,教師257人。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鎮區公路里程53公里,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鎮區綠化面積16公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15萬元。

瓦店鎮2008年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55193人,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8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470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0人,大牲畜出欄4180頭,大牲畜存欄3230頭,生豬出欄35880頭,生豬存欄15780頭,山羊出欄168800隻,山羊存欄71000隻,家禽出欄210000隻,家禽存欄149000隻,人均純收入1976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瓦店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臨泉縣
  • 面積:59.89平方公里
  • 人口:68042人(2017年)
基本信息,瓦店概況,歷史沿革,美食節,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長途區號:0558
郵政編碼:236000
車牌號碼:皖K
行政代碼:341221115
身份證前六位:341221
面積:59.89平方公里
人口:68042人(2017年)
隸屬政區:臨泉縣
行政級別:鎮
臨泉縣城鄉分布圖臨泉縣城鄉分布圖

瓦店概況

山羊集團公司建於1991年9月,占地面積1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4472萬元。2001年被省農委評為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山羊集團是臨泉縣山羊養殖基地,皖西北山羊集散地,以依託山羊集團公司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鎮電力、供水、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教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集貿市場繁榮,農產品資源豐富,以養殖業為主的產業正在逐步興起,畜牧業和肉食品加工工業快速發展.
瓦店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具有良好的投資商貿環境和發展前景。瓦店鎮黨委、政府正帶領全鎮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發展,力爭到2010年全鎮的綜合實力跨進阜陽市10強,人民更加富裕。

歷史沿革

(一)瓦店系隋末瓦崗寨英雄在此開店作為耳目,取山寨首字名瓦店。
(二)清代,有一群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瓦店,小憩喝茶,茶桌四腿不平,斟滿了茶晃蕩四溢,人各躲避,一舉子抬身拾一片瓦墊在一條桌腿下,方得平穩。鄰桌舉子見狀亦各審桌,拾瓦片墊桌腿,其中有一人詼諧地對大夥喊:“喂,請別忘記了,此處茶桌都得瓦墊(店)也!”頃刻,賓主譁然。後有一舉子得中榮歸,復經此地,顧左右隨從,講當日譁笑原委。此為瓦店由來的又一傳說。
(三)又說,瓦店四街八廟。廟多,建廟所需磚瓦亦多。當年為運輸方便,傍延河建磚瓦窯許多座,除滿足建廟所需,四鄉建房需磚瓦者亦多到此地購買。日久,此地經營磚瓦遠近聞名,因產銷磚瓦多,故日久成集,取名瓦店集。
創業園區
按照瓦店鎮2008—2020年總體規劃,瓦店鎮返鄉創業園區規劃占地950畝,位於瓦店鎮北部韋廟路南側,距縣城23公里,距周邊姜寨鎮、黃嶺鎮、韋寨鎮、迎仙鎮及河南新蔡縣的韓集鎮、棠村鎮均在10公里左右,處於6鄉鎮中心地帶,距京廣高速20公里,商貿物流活躍,交通便利。創業園區建設計畫用五年時間分三期實施,第一期計畫2009年底前實施,園區擬占地100畝,可入住企業5—10家,一期園區道路主幹道一條、支路兩條1.5公里,公共設施預計投資150萬元,征地費用600萬元,7月底前完成征地、主幹道路基工程,8月份企業可入園建設,項目以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木材收購加工、倉儲、專業市場、金屬板材加工等為主園區一期建設完成,可實現投資3000萬元(每畝投入30萬元),企業新增稅收100萬元。

美食節

瓦店鎮山羊美食節
瓦店山羊,在戰鬥中成長!
山羊美食,動物界的冬蟲夏草;臨泉山羊,中國最美味的山羊!
瓦店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便捷,這片美麗富饒的地方,自古就盛產山羊,山羊養殖一直是當地農民的一項傳統副業。瓦店生產的山羊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受到各地消費者的喜愛。這裡的羊肉如此鮮美,營養豐富,得益於獨特的養殖方式:養羊人手拿羊鞭,沿樹林、溝河堤岸放牧,自然生長的各種奇花異草成了山羊的食物。成群的山羊徜徉在林間河塘溝岸,悠閒地吃著草兒,呼吸著天然氧吧,渴了飲一口溪水。它們只只長得毛色發亮,膘肥體壯。曾有這樣的說法:“臨泉山羊,中國最美味的山羊”而瓦店的山羊美食,又被稱為“動物界的冬蟲夏草”!羊全身是寶,其毛皮可製成多種毛織品和皮革製品。羊肉、羊血、羊骨、羊肝、羊奶、羊膽等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飲膳正要》中說,羊頭可治骨癆、腦熱、頭眩;羊心可治憂恚膈氣,羊肝可治性冷、肝氣虛熱;羊血可治婦女中風、血虛;羊腎可補腎虛、益精髓;羊骨可治虛勞、寒中、羸瘦;羊髓可治男女傷中,陰氣不足,利血脈、益經氣;羊酪可治消渴,補虛乏。
古食伏羊《本草綱》:“今飲美湯萬隻羊,抱犢崮頂七仙訪,問君何求長壽方,吳剛捧出羊肉湯。”千百年來,人民把平凡無奇的小山羊,創造成美味誘人的中華名吃。在中原大地,就有這么一種獨特的山羊美食,那就是伏羊湯,入暑以後人們叫伏天,伏天吃的羊肉就叫伏羊。夏天喝伏羊湯有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神奇療效。其一,山羊經春夏兩季飼養,食鮮嫩百草,膘肥肉嫩,宰殺後肉味醇厚,膻味小,湯汁鮮美,更具營養,益食用;其二,三伏天人體內有積熱,食用了加有中草藥、香料、調料、辣椒油和香菜的羊肉湯後,全身大汗淋漓,可驅走五臟積熱。在三伏天裡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姜、蒜、胡椒粉等熱性佐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對身體是以熱治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羊肉是大補之物,《本草》說,羊肉能比人參、黃芪。人參黃芪補氣,羊肉補形。其功用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治虛勞惡冷、五勞七傷。金人李果說:羊肉有型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益陽生則陰長也。中國醫學認為其性味甘溫,入脾腎經,有益補氣補虛、溫中暖下之功效,因而可用於虛癆羸瘦、腰膝酸痛、產後虛冷、腹痛、寒疝、中虛反胃等病症的治療。羊在古時就是祭祀的重要食品。羊在最早時的烹法,除了炮、炙就是為羹。唐以後,羊肉的吃法越來越多。至明末請初,發展有全羊席。古時全羊席,要求根據羊體頭、脖、頸、上腦、肋條、外脊、磨擋、裡脊、三岔、內腱子、腰窩、腱子、胸口、尾部等十三個部位及內臟分檔取料,用各種方法烹飪,必須無往而不見羊,而且要味各不同,用羊而每道菜都不見羊,而且菜名也不準露羊,如羊耳的耳梢稱“順風旗”、羊眼叫“鳳眼珍珠”、排骨叫“文臣虎板”等。
先說說烤“羊肉串”,與之相關的故事,坊間的版本很多,今天不在敘說,具體的瓦店做法介紹給大家,以便大家在瓦店美食節過後自己在家試著自己做。
首先把鮮嫩羊肉和尾部羊油切成拇指大小約3平方厘米見方的肉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將切好的肉片放入容器里,加入嫩肉粉、烤香料、鹽、味素醃製15分鐘(調料的比例:以1000g羊肉為例。將1000g羊肉切成小塊狀盛於碗中,加入3g左右嫩肉粉、10g烤香料、5g醬油、適量的鹽和味素;然後加入7g左右的水攪拌均勻即可)。然後將它們肥瘦搭配,一一平串在特製的鐵釺上,每串約六七塊肉。烤羊肉串用的鐵釺子,長30厘米,一頭裝有木柄。過去,做串烤肉用的釺子都是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釺。現在,這種原始的木釺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後,便將它們疏密均勻地排放在燃著無煙煤的槽形鐵皮烤肉爐上,鐵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成孔狀,用無煙煤作燃料。一邊用煤火烤,用扇子扇爐火,一邊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鐘左右待一面呈醬紅色,用同樣的方法翻烤另一面,上下翻烤幾分鐘後兩面刷上麻油即可食用。也可將串好的肉在用白麵粉、雞蛋、調料、鹽配製的料糊里浸泡一會兒再烤,隨烤隨吃,香嫩可口,營養豐富。
再說說“羊肉湯”,熬制羊肉湯一定先別放鹽,先將50斤清水添入鍋內,待鍋燒響放進鮮肉30斤,羊雜和骨架各一副,用大火燒(以木柴火為好),頂出血沫,爾後將佐料下鍋,同時外加大蔥、生薑各半斤和適量,再熬40分鐘即成。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等,要按一比例適量下鍋,多了則藥味出頭,少了則腥膻除不淨。食用時,取湯鍋中熟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湯,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瓦店羊肉湯色香味俱佳,在縣內享有盛譽。各地賓客到瓦店,均以品嘗瓦店羊肉湯為快事。凡到瓦店的省、市、縣領導,品嘗了瓦店羊肉湯,一致讚揚味道鮮美,別具風味。
最後再給大家說說“燉羊排”,將羊排骨煮熟後剁成段; 腐竹泡軟,切成段; 毛豆(豬肚)煮熟瀝水;粉皮切成條;香菇泡軟去根,從中間切一刀;冬瓜切成長方片;蔥切段、姜切片;油菜只用菜心;香菜切成段;將鍋置於旺火上,放入羊肉湯1000克燒開,放入羊排骨段,加入精鹽、白糖、料酒、辣椒醬、蔥段、薑片;將腐竹、冬瓜、熟毛肚、香菇等放入;燒開後改用小火燉20分鐘,再加入油菜心,粉皮條,再燉3分鐘,撒上香菜段,澆上紅油,加上味素即可。
好了,關於羊肉的吃飯還有更多,大家可以在美食節到瓦店好好地飽餐一頓,另外還有一些小吃也很地道,比如說鍋盔饃、粽子等。
瓦店的鍋盔饃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呢,相傳,在中國歷史上,武王伐紂,姜子牙指揮的部隊,能征慣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周軍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當中,有一種至今還依然被瓦店人所鐘愛的乾糧:“鍋盔”。決定戰爭的勝利,“鍋盔”是功不可沒的。據記載,姜子牙在伐紂滅商的戰場上,曾親自慰問受傷的士兵,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誰吃得多,誰力氣大,吃飯問題相當的緊急,很多人因為食物的不足而獻身戰場,為了戰爭的需要,有個瓦店的戰將,請朝廷用薄金屬特製了一種盔帽,發給將士們戴在頭頂。由於戰爭要求緊迫,士兵越來越多,吃飯成了問題。無奈,軍將就直接把麵粉發給民工,讓他們用頭盔烙饃。這樣,就解決了吃飯難的問題。當六月征戰時,姜子牙帶著文武大將到軍營察看。當時正逢吃午飯的時候,營地飄來香噴噴的饃味。大臣拿過一片烙饃,嘗了嘗,覺得挺香。他就挑了一片火色均勻的拿給姜子牙嘗。姜子牙嘗了一口,十分好吃。他把剩下的幾塊分給大臣們品嘗,都讚不絕口。於是,鍋盔饃的做法傳到農家,經過改進,成了今天用平底鍋烙的鍋盔。雖說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小吃,但是瓦店的鍋盔饃最為正宗,其具體做法是:取麥面精粉堆的面案上,用手在中間刨個坑,把發麵用酵母捏碎丟在面坑裡,再按面7:水3分的比例往面坑裡充水,並迅速和成麵團。如果是冬天,在面案下放一盆炭火或者電熱毯,通過加溫,促使麵團儘快發起。夏天溫度高,不用另外生火加溫。待麵團發起(膨脹)後,一邊往裡面兌乾麵,一邊用壓面框擠壓麵團,翻來覆去,直至麵團不沾手為止。接著視麵團多少,沖和好一定量的食鹽和鹼水,再用壓面槓擠壓和勻。然後把死面(不用發麵的酵母而單純和成的麵團。夏天麵團易發起,死面比例可占到百分之七十;冬天酵面與死面各占一半)和酵面放在一起,反覆揉合和勻就行了。烙鍋盔時,切一塊兩公斤重的麵團,連壓帶擀,弄成直徑半寸,厚一扁指的圓盤,接著兩手併攏,邊旋轉鍋盔邊用右手大拇指根部帶勁旋成淺壕,這時就可以放到平底鍋上去烙了。約烙三分鐘,饃便上色,這時,把鍋底再淺淺的抹一層油,順手把鍋盔翻幾下,再熥3分鐘左右,水分基本烘乾了,鍋盔就算成熟了。成品鍋盔外表黃白相間,內瓤起層,入口細嚼,又酥又脆,甘美香甜,久存不壞,便於外出攜帶。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十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霉變質,適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乾糧媲美。
瓦店的粽子也很出名,在瓦店,只要逢集,很多孩子都會纏著大人買幾個粽子解饞,甜而糯的粽子,總是很多瓦店人思鄉的媒介,雖說有屈原的傳說,雖說有韓國的粽子註冊之爭,瓦店的粽子默默地承受著歷史的演變,靜靜地散發著誘人香味。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先將粽葉(蘆葦葉或竹葉等)泡濕,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棱形、方形、枕頭形等蒸、煮而成。
還有一種最傳統的小吃,要數瓦店的“雜麵條”了,在過去的歲月里,雜麵條曾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救命恩人的角色,因為先前民間曾有一句順口溜:“紅芋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紅芋麵粉加上小麥麵粉,或者別的雜糧粉,曾經是咱瓦店人的主要麵食,雜麵條的用料可以是多種麵粉混合,處理綠豆粉,也可以加高粱面、蕎麥麵、玉米面、黃豆面等。但瓦店習慣製作雜麵條時候一般都離不開小麥麵粉,在配料比例上一般兩種麵粉的話,小麥麵粉占1/2,多種麵粉時,小麥麵粉占1/3,其他麵粉酌量掌握。芝麻葉的製法:瓦店比較流行食用乾芝麻葉,選用嫩芝麻葉,用開水焯水後曬乾保存,食用時用溫水浸泡。取適量的麵粉、綠豆粉加雞蛋、水和成麵團。比例是250g麵粉、250g綠豆粉、1個雞蛋、150g水,醒三十分鐘。乾芝麻葉用溫水浸泡30分鐘,洗淨;香菜擇洗乾淨,切碎。將麵團擀成薄片,切成麵條。鍋內加高湯,下入浸泡好的芝麻葉,湯沸,下入雜麵條、鹽、雞精,煮5分鐘,撒香菜、淋香油即可
瓦店的街上常見的還有豫皖交界常見小吃,就數打“燒餅”了,製作材料:麵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鹼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豬肥膘肉切成小丁,加精鹽、蔥末、芝麻油拌勻成餡料。.麵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將1/6的麵粉燙過,再與其他麵粉拌勻,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勻,蓋上濕布,靜餳10分鐘左右,然後加食鹼揉透,搓成長條,摘成每個重約125克的面劑,逐個按成圓餅,包入餡料一份,按扁,刷上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燒餅生坯。烤爐爐壁燒熱,用潔淨濕布擦去灰塵,堵塞爐門,取燒餅生坯在無芝麻仁一面沾點水,貼在爐壁上,待全部貼完後,去掉爐門塞,烤約10分鐘即成。麵團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入爐烤制時加熱要均勻,爐溫不宜過高,以免焦煳。燒餅做成以後的最佳狀態: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津津有味。
在瓦店北頭下車的朋友最先看到可能就是一家炸油餃子(角子)的,這裡還有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呢,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河北任丘縣一帶多年災荒,官府卻加緊收租收捐,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背井離鄉,四散逃亡。這其中有個邊家莊的邊福老漢,原來就是開餃子館的,此時也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人逃向東北。一天晚上,他們投宿在一戶人家中,恰巧這家在為老太太祝壽,於是這家人給邊福老漢一家每人一碗壽餃充飢。邊福老漢覺得這水餃清香可口,其餡肥嫩香軟而不膩人,於是就虛心向這家人求教。主人看邊福老漢誠實厚道,便告訴了他其中的秘密,原來這家人為了讓老太太吃起來舒服,在做餃子時就把和好的餡用鍋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來的餃子便又香又軟,而且不那么油膩了。邊福將此記在心中,後來輾轉到瀋陽。再後來,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勤勞智慧的瓦店人將餃子進行了改進,油炸餃子也慢慢的傳開了,餃餡的配方主要以素菜為主,清油炸過之後,香酥可口。
“六月六,吃炒麵,吃過炒麵趕瓦店”,瓦店人都知道炒麵的好吃,今天所說的炒麵和今天飯店裡炒麵條不太一樣,雖說現在市場上幾乎買不到瓦店炒麵,如果你要到瓦店農家去,熱情好客的瓦店人一定會做給您吃,方法很簡單,小麥麵粉放在乾淨的鐵鍋里,文火慢慢的烘焙即可,傳統的炒麵里,可以加糖,可以放鹽,也算是瓦店的“速食麵”吧!相傳在元朝中期,瓦店集當時是由四大寨組成。由於那時科技落後,人們無法抗拒自然災害,常常期盼神靈保佑,所以大建廟宇。瓦店集有東大寺廟、龍王廟、土地爺廟、奶奶廟、三王廟等廟宇。當時瓦店集已成為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遠近聞名。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瓦店土地爺廟會,方圓數百里的民眾前來拜祭。有一年大旱,人民顆粒無收,期盼上蒼施恩,緩解旱情。恰逢瓦店土地爺廟會,開封有一秀才,熊某,因乾旱前來祈禱神靈降雨,以求豐收。由於路途遙遠,經濟貧困,其妻馮氏為其用膛鍋把麵粉炒熟,以備途中食用。由於便於攜帶,且易保存,乾吃或水沖即可食用,如期到達廟會,並以炒麵為祭品,祈求土地爺施以恩澤。由於他的誠心感動了神靈,當日普降大雨,解除了旱情。人們奔走相告,看到了豐收的希望。後來民眾認為,是炒麵作為祭品感動了神靈,實現了祈求。故傳:“六月六,吃炒麵,吃了炒麵趕瓦店。”一直流傳至今。
瓦店的饊子,饊子也曾被百姓作為一種禮品而互相贈送。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饊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故此,瓦店民間常用饊子泡湯,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熱後配饊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是產後婦女,在月子裡喝紅糖茶泡饊子,以利於散腹中之瘀。將精麵粉加入鹽水糅合,反覆搓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餳面。起油鍋,待鍋中油熱時將製成環形的麵條放入油鍋中,油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即可食用。饊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制,如今不但瓦店的村民家裡廣泛作,而且其他鄉鎮都有節日作饊子的習俗。現在饊子已成為瓦店人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徵,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的食品。
在瓦店,形容誰家的孩子很嬌氣,有一句方言是這樣說的,“焦的跟麻葉子樣”!瓦店的麻葉,選用精製麵粉、發酵粉和糖劑,輔助油、鹽、鹼、礬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製攪拌成鬆軟麵團,用刀雎切成約半兩重的小面塊,拉長兩根扭兩圈,圓圓的,粗細不等,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選用瓦店的芝麻油,不過現在多用色拉油,兩種風格大同小異。也可以用將黑芝麻或白芝麻淘洗乾淨,晾乾待用。然後將適量麵粉放入盆中,打入雞蛋,放入精鹽或糖,和成麵團,揉勻揉透,放置10分鐘左右。將發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擀成長方形薄片,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小塊,做成麻葉生坯。 鍋內倒入新鮮色拉油,燒至八成熱時,放入麻葉生坯,炸至金黃色時,撈出瀝油,即可食用
夕陽即將落下的時候,涼涼的晚風伴隨著清脆的豆腐腦的叫賣聲傳入你的耳鼓,瓦店的豆腐腦也算一絕,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記載:《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豆腐新鮮滷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舊。還注說豆腐腦最佳之處在於細嫩如腦,才名副其實。它的口味應鹹淡適口,細嫩鮮美,並有蒜香味兒。《故都食物百詠》外稱老豆腐:雲膚花貌認參差,未是拋書睡起時,果似佳人稱半老,猶堪搔首弄風姿。注說:老豆腐較豆腐腦稍軟,外形則相同。豆腐腦如妙齡少女,老豆腐則似半老佳人。豆腐腦多正在晨間出售,老豆腐則正在午後。豆腐腦澆鹵,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記載: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後,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瓦店的豆腐腦今天已經走進尋常百姓的餐桌上,每到傍晚,大街小巷,賣豆腐腦的吆喝聲,總是一陣陣的飄蕩在人們的耳畔。
親愛的朋友,你可能會說,瓦店夏季還可以,冬天來乾么呢?沒關係,瑞雪飄飛的季節,如果你大駕光臨瓦店,數九寒冬,除了熱乎乎的羊肉湯,還有讓人垂涎欲滴的新鮮草莓,瓦店的草莓剛剛起步,但是已經給和諧的瓦店增添了一份新的希望和活力,
來過瓦店的總會懷念飯店裡的小焦魚,酥軟的魚刺,越嚼越香,據說做這種魚的秘訣是涼油下鍋,文火慢炸,焦魚回鍋,酥香耐嚼,回味悠長!
親愛的朋友,看過我給你的簡單介紹,怎么樣?流口水了吧,美食節咱們不見不散!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瓦店鎮委(姚棠路西)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