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行政區劃及代碼,歷史沿革,產業發展,
簡介
瓦崗鄉位於縣城東南部火龍崗上,東與五陵鎮接壤,南與濬縣屯子鎮毗鄰,西連伏道鄉,北與菜園鎮為鄰,轄19個行政村,人口34487人。總面積59.7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41%。鄉政府駐地瓦崗村,距縣城15公里。
全鄉地勢因呈脊型瓦狀。故名瓦子崗,也成博望崗(原為枉人山)。瓦崗鄉地處火龍崗中段,岡地面積約5萬畝。地薄水缺,自然植被不茂盛。東部有柳圈泊。全鄉耕地面積6.4萬畝,其中岡丘地占77.2%,泊地占13.2%,平原(黃壤)占9.6%。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紅薯、綠豆,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等。是河南省無公害小雜糧生產基地。
境內有邶城遺址,史載為周武王封紂子武庚於此。另《詩經》中《國風·邶風》即采自邶城一帶。
瓦崗鄉位於湯陰縣東南,距離縣城15公里,東西、南北長約8公里,轄19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面積59.78平方公里,有3.3萬人口,3844公頃耕地,它北與菜園鎮為鄰,南與濬縣屯子鎮毗鄰,西同伏道鄉,東與五陵鎮接壤,湯五公路、菜大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程控電話遍及全鄉,便利的效能通訊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瓦崗商賈雲集,經濟繁榮。轄瓦崗、李五屯、大寒泉、岳營、馬崗、西柳圈、東柳圈、南寒泉、馮村、龍虎、小元、邶城、夏莊、辛莊、鄭家屯、蘇莊、東江堯、大江堯、南里於19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地處“火龍崗”頂端,海撥118米,地勢西高東低,典型的
溫帶季風氣候。使這裡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穀子、花生等農作物,成為典型的農業鄉,傳統農業、畜牧養殖業和鄉鎮企業在經濟收入中占主導地位,新發展的無公害小雜糧,已成為瓦崗的又一經濟支柱和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行政區劃及代碼
代碼410523203:~201瓦崗村 ~202李五屯村 ~203大寒泉村 ~204岳營村 ~205馬崗村 ~206西柳圈村 ~207東柳圈村 ~208南寒泉村 ~209馮村 ~210龍虎村 ~211小元村 ~212邶城村 ~213夏莊村 ~214辛莊村 ~215鄭家屯村 ~216蘇莊村 ~217東江堯村 ~218大江堯村 ~219南里於村。
歷史沿革
1962年置馮村公社,1963年更名瓦崗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53.7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瓦崗、小元、南里於、大江窯、東蘇莊、邶城、李五屯、馬崗、鄭家屯、辛莊、夏莊、西柳圈、南寒泉、岳營、東柳圈、大寒泉、馮村、龍虎、東江窯19個行政村。
產業發展
全鄉廣大民眾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爭創“特色鄉鎮”為契機,圍繞小雜糧、脫毒紅薯、大蔥和藥用玫瑰這“四大種植區域”做文章,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成績。2002年,投資100萬元,在大江窯村建成安陽市第一家無公害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湯陰縣火龍崗無公害農副產品購銷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火龍崗”牌無公害小雜糧膛副產品品牌,註冊了“火龍崗”牌商標,並作為全省地方標準,填補了省內空白,瓦崗鄉也因此成為河南省首家無公害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已達到2萬餘畝,涉及村莊11個,每年可向社會提供穀類、豆類、肉、蛋等農副產品5000多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900餘萬元。1998年以來,全鄉養殖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以牛、羊、豬、肉蛋雞為主的多元化飼養新格局。2002年底,全鄉牛、羊、豬、肉雞、飼養分別達到了7200頭、2.1萬隻、6.9萬砂、6.6萬人,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46%。畜牧業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為源之一。2002年,瓦崗鄉被安陽市政府命名為“小雜糧特色農業鄉”。鄉鎮企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在“抓大促強、企業富鄉”的方針指引下,加速發展新上非工業性企業,構造了鄉鎮企業發展的新格局,到2002年底,全鄉招商引資736萬元,新上投資50萬元企業2個,企業總產值達到68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