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同緣蝽

瓦同緣蝽

瓦同緣蝽,屬昆蟲綱半翅目緣蝽科,國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甘肅、廣東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瓦同緣蝽
  • 拉丁學名:Homoeocerus walkerianus Lethierry et Severin
  • :動物界
  • 昆蟲綱
生物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生物簡介

瓦同緣蝽,拉丁學名:Homoeocerus walkerianus Lethierry et Severin。廣腹螳螂和長螳螂能捕食其成蟲和若蟲,對其發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6.2-17.8mm,寬4.6-5.1mm。體狹長,兩側緣幾乎平行,鮮黃綠色。頭、前胸背板和前翅的絕大部分褐色。觸角4節,第一至第三節紫褐色,第四節最短,基半部黃綠或黃色,端半部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側角呈三角形,稍向上翹,側緣密被黑色小顆粒。中、後胸側板中央各具1個小黑點。前翅前緣有1條黃綠色的帶紋,此紋在革片近端1/3處向內擴展成半圓形斑。
卵:長約2mm,寬1.4mm左右,菱形。背中隆起,卵殼具網紋,假卵蓋周緣具18枚精孔突。初產時黃褐色,後轉深褐色。
若蟲:共5齡。若蟲體長15.3-15.8mm,寬6.6-6.8mm,長橢圓形。頭、胸部背板中央淡黃褐色,中、後胸、腹部、翅芽和足呈黃綠色。觸角略短於體長。翅芽達第三腹節後緣。臭腺孔為小黑點狀突出。

生活習性

瓦同緣蝽1年發生2-3代,以2代為主,以成蟲在枯草叢間、松、樟、柑桔等枝葉茂密處越冬。越冬成蟲次年4月中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至5月下旬產卵,6月上旬死亡。
第一代若蟲於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出,6月中旬初至7月下旬羽化,6月底至8月上旬產卵,9月上旬死亡。第二代於7月上旬至8月中旬孵出,8月上旬羽化,同月中、下旬產卵;8月中旬以後羽化的,年內不產卵,而於10月中旬後開始停食過冬。局部第三代若蟲8月下旬至9月初孵出,9月底至10月上旬羽化,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陸續蟄伏越冬。
卵期第一代12-17天,第二代5-7天。若蟲共5齡,若蟲期30-46天;成蟲壽命1.5-2個月,越冬一代壽命長達6.5-9個月。
成蟲性喜蔭蔽,畏強光,10時前和16時後多在嫩莖、嫩枝上危害;中午強日照時,常棲息葉蔭下。卵多聚產於葉面。雌蟲每次產卵12-20粒,以12或14粒為多,成行或成塊疏散排列。若蟲喜在嫩頭上吸汁。冬季溫暖,春季少雨的年份發生較重;陽坡和較避風處的寄主受害亦較重。

防治方法

(1) 零星發生不防治。成蟲、若蟲危害時,人工震落捕殺。
(2) 成蟲出蟄密度大,預計大面積發生時,可在成蟲產卵期、若蟲孵化期(最好若蟲3齡前)噴灑1.1%煙百素乳油1000~1500倍液、27%皂素菸鹼溶劑400倍液、0.26%苦參鹼水劑500~1000倍液、0.88%雙素鹼400倍液、3%除蟲菊素乳油900~1500倍液、2%菸鹼乳劑900~15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000~2000倍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