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白粉病是由瓜類單囊殼、單絲殼白粉菌引起的、發生在瓠子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葉片染病,初生稀疏白粉狀霉斑,圓形至近圓形或不整形,發病輕的葉片組織產生病變不明顯,條件適宜時白粉斑迅速擴展連片或覆滿整個葉面,形成濃密的白粉狀霉層。
瓠子白粉病在塑膠棚、溫室或田間能否流行取決於濕度和寄主的長勢,一般濕度大利其流行,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
瓠子白粉病的防治主要應該從選用抗病品種和噴藥切斷病菌來源兩方面入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瓠子白粉病
- 外文名:Clavated calabash powdery mildew
- 病原:瓜類單囊殼、單絲殼白粉菌
- 為害作物:瓠子
-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瓠子白粉病病原為瓜類單囊殼(學名: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屬子囊菌門真菌。子囊果球形,散生,褐色或暗褐色,直徑75~90微米;附屬絲4~8根,絲狀,曲膝狀彎曲,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5~3倍,基部平滑略粗,具隔膜3~5個,無色或下部淺褐色;具1個子囊,子囊無柄或具短柄,近球形,壁厚,大小60~70微米×42~60微米,內含4~8個子囊孢子,橢圓形,大小19.5~28.5微米×15~19.5微米;分生孢子成串,腰鼓狀,廣橢圓形,大小19.5~30微米×12~18微米。本菌子囊果散生,附屬絲無色或僅下部淺褐色、具4~8個子囊孢子,別於單囊殼。此外,單絲殼白粉菌(學名:Sphaerotheca fuliginca (Schlecht) Poll.)也是該病病原。
瓜類單囊殼除侵染瓠子外,還可侵染黃瓜、筍瓜、南瓜、西瓜、甜瓜、矮瓜、茅瓜等作物。
為害症狀
瓠子白粉病主要危害瓠子的葉片、葉柄。葉片病斑初為稀疏白粉狀霉斑,圓形至近圓形或不完整形,發病輕的葉片組織產生病變不明顯,條件適宜時白粉斑迅速擴展連片,覆滿整個葉面,形成濃密的白粉狀霉層,致使葉片老化,功能下降,葉片乾枯而死。
侵染循環
在中國南方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北方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溫室里的花卉上越冬,此外也可在棚、室瓜類作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以後,分生孢子先端產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菌絲體附生在葉表面,從萌發到侵人需24小時,每天可長出3~5根菌絲。5天后在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叢狀病斑,經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產生分生孢子適溫15~30℃,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升高,濕度適宜,上午6時至下午3時有微風適於孢子飛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時最適。分生孢子發芽和侵入適宜相對濕度90~95%,無水或低濕雖可發芽侵入,但該菌遇水或濕度飽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
流行規律
在塑膠棚、溫室或田間,瓠子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於濕度和寄主的長勢。一般濕度大利其流行,雖然低濕此菌可萌發,但高濕萌發率明顯提高,因此,雨後乾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瓠子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快,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品種。
- 選擇地勢較高、排灌良好的地塊種植瓠子;合理密植,及時摘除下部老葉及病葉;科學澆水,降低植株間空氣濕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生長中後期及時追肥,促使植株穩健生長,増強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