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楞紋柱礎

瓜楞紋柱礎是在柱礎表面雕刻出瓜楞紋的柱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瓜楞紋柱礎
  • 所屬類別:專業術語
  • 領域:建築學
  • 含義:一種柱礎石形式
詳細描述,發展歷史,功能,柱礎,相關概念,柱頂石,承礎石,

詳細描述

瓜楞紋柱礎是在柱礎表面雕刻出瓜楞紋的柱礎,瓜楞紋既是柱礎表面的一種裝飾,同時也影響到了柱礎的平面形狀。有些瓜楞紋柱礎因為表面有瓜楞紋作為裝飾,就不再雕刻別的花紋圖案,而有些瓜楞紋柱礎還會另外在表面雕刻其他紋樣作為裝飾,以使柱礎形象更為優美。

發展歷史

柱礎是富有時代特徵的建築構件之一,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式樣。在較早的殷商時代,柱礎大多為天然石塊;發展至漢代,出現了圓形、覆斗形和部分動物紋柱礎;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則出現了較多的蓮花瓣形柱礎;唐宋時期的柱礎大多為覆盆式,雕飾花樣也較多;元代時素作柱礎最多;明清時期,北方建築的柱礎,尤其是官式柱礎多為鼓鏡式,其餘較為隨意。
宋、元以前比較講究柱礎的雕刻,有蓮瓣、蟠龍等,以後則多為素平“鼓鏡”,但民間建築花樣很多。特別是安在正廳檐廊下的幾隻柱礎,頂部、腰身、座腳分明,在裝飾上常用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等雕刻手法,圖案涵蓋動物、植物、器物、文字、幾何圖形等。造型各異,圖案精緻,成為藝術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構築規格的高雅和裝飾的豪華。

功能

除了防腐、抗壓的功能,柱礎後來逐漸演化為帶有美觀功能的裝飾,成為屋主人和匠人們突出其品味和藝術審美的重要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是石柱也運用了柱礎做為裝飾,柱礎也因其功能和藝術的完美統一,成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富有趣味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建築擁有著無窮微妙的細節,或大氣,或精緻,或繁複,或簡約,既蘊涵著審美旨趣,又表達著倫理規範,成為建築美學世界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柱礎

柱礎是古建築木柱下石質構件,用以承托柱子,《清式營造則例》中稱之為“柱頂石”,宋《營造法式》稱“柱礎”。根據史書記載,“柱礎”肇始於木製品。新石器時代的廟底溝建築遺址,其柱子埋入地下,鋪墊扁平礫石,則可謂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柱礎”;西周時期“柱礎”露出地面;漢以後“柱礎”更具藝術化,出現了獸形柱礎及方形、蓮花、覆盆式、鼓鏡石等“柱礎”形式。民間建築中的“柱礎”造型豐富,刻內容十分廣泛,並賦予寓意。現存“柱礎”大致分為二大部分,即以突出形象為主,鑿有柱子管臚卯的上部,以及埋入台基與地面平齊的“柱礎”方座。

相關概念

柱頂石

古建築石作構件,清式建築稱“柱頂石”,宋式建築稱“柱礎”,古時稱“磉”、“石錠”,俗稱“柱腳石”。“柱頂石”的作用,是阻斷地面潮濕對木柱的影響,並有裝飾效果。原始社會的早期建築立柱,埋入土中,柱腳無墊石,只使用黏土加陶片作為柱礎,晚期的廟底溝遺址的中心柱出現了扁礫石柱礎,但在地面以下。商代宮殿柱礎仍為天然石料,加工“柱頂石”並凸出地面的做法,始於西周時期:唐至金代的“柱頂石”,多為覆盆式,唐代刻有蓮,宋遼金時多雕花紋;元代的素覆盆式柱礎,代表了此時的特點;明清時的“鼓鏡式”柱礎,時代特徵更為顯著。依據“鼓鏡式”模式,創造的多層鼓形柱礎和多層多邊形柱礎,是民間建築石作構件中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

承礎石

承礎石是古建築石作構件,承載柱礎石重量的石制構件。從出土文物和現存情況分析,“承礎石”的形制,可分為規則與不規則兩種做法,後期建築的“承礎石”大多比較規則,主要有方形和圓形;不規則的“承礎石”,多表現為稍有加工的多邊形和自然石材。“承礎石”的擺放,一般為直接墊在柱礎石下,或將其置於基礎夯土中,間接承載柱礎石。“承礎石”的作用,是為了加強基礎的承載力,以防屋架重量通過柱子傳遞,導致整個建築下陷,與清式的磉墩作用相同。“承礎石”在大型建築中普遍使用,如唐代的含元殿,其“西南隅有石如礎,質粗,疑地中承礎石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