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瓜州彩繪泥塑 瓜州彩繪泥塑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瓜州縣,保護單位是瓜州縣文化館。
彩繪佛、道二教壁畫290幅,人物144身,佛、道二教泥塑...(展開全部) 《瓜州東千佛洞西夏石窟藝術》是寧夏大學西夏研究院與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經過多年整理和研究共同推出的一項重大學術成果,被列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主編張寶璽。本書在全面整理東千佛洞西夏石窟壁畫、造像等原態資源的...
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面積2.4萬平方千米,一般海拔1150~2000米。 [14]2022年,瓜州縣常住人口13.28萬人。 [7]截至2023年6月,瓜州縣轄10個鎮、5個鄉。 [8] 早在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瓜州。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安西府。乾隆三十九...
雙塔鎮,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地處瓜州縣東部,東接沙河回族鄉,南、西、北鄰布隆吉鄉,西南與鎖陽城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211.5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雙塔鎮戶籍人口為11137人。2002年1月,成立雙塔鎮籌建指揮部;2006年,成立雙塔鄉。2017年,雙塔鄉撤鄉設鎮。截至2020年6月,雙塔鎮轄5個行政村,鎮...
韓具才,男,漢族,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瓜州彩繪泥塑)傳承人。人物經歷 韓具才,男,籍貫甘肅隴南市禮縣人,後移民至瓜州縣雙塔村。自小就喜歡美術,喜歡泥塑,因家中貧困,未能完成學業就開始務農。在務農的時候,韓具才會捏各種泥人,栩栩如生,同時,本人的想像力比較豐富,想到的人物、動物都能通過...
敦煌者,古之瓜州也。位於三省之交界,地處走廊之西端。東臨三危山,峰巒突兀;西通羅布泊,浩如煙海;南擁鳴沙山,氣勢恢弘;北枕北塞山,得天獨厚。敦煌者,光耀千秋,名動環宇,是中西交通樞紐之要道,為絲綢之路咽喉之鎖鑰。名詞解釋 敦煌賦,文學作品名詞,主要是指謳歌敦煌的辭賦文學作品。2009年10月,中共...
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畫和題記判斷,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第三窟 第三窟建於西夏統治瓜州晚期。窟內紛呈漢、藏民族及顯宗、密宗的內容和藝術,是這一時期藝術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獨具特色。窟呈長方形,穹窿頂。窟中央偏後設八角形三級...
詩人杜牧生活過瓜州村(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瓜州村)。唐天寶年間大將軍郭子儀部將何昌期駐軍處何家營(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何家營村)。唐宰相裴度別居(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小江村以東)以上這些地方均在神禾原與潏水之間。唐時宰輔杜正倫為保護長安城開鑿杜固,改道潏水時(其故址人們稱鳳凰嘴,又稱馬蹦崖...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彩帶,垂之於後,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
昌馬石窟的西夏壁畫內容、布局、用色等都與敦煌地區西夏時期的洞窟一脈相承,可以作為研究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瓜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西夏時期洞窟的重要補充材料。文物價值 昌馬石窟大多數壁畫入選《河西石窟圖譜》,常做為《中國美術史》的封面出版。從洞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看,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
敦煌東千佛洞現存23窟,而留有壁畫和泥塑造像者僅10窟。其中西夏6窟、元1窟、清3窟。壁畫總面積486.7平方米。彩繪佛、道二教壁畫290幅,人物工144身,佛、道二教泥塑像46身。東千佛洞以內容豐富的西夏窟見長,壁畫內容以密宗畫為主,並把《觀音經變》、《涅槃經變》移到了主要位置。其中西夏2窟規模最大,覆...
南有黃河,西帶蔥嶺,東去龜茲千五百里,西去汗國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東北去突厥牙千餘里,東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大業中,遣使貢方物。唐朝時期 疏勒國也是西域傳播佛教的一個中心,佛事興盛較早。疏勒王臣盤,原為前王安國之舅,因罪徙月氏為質子,月氏王甚喜愛,為他在三地住處建伽藍,冬夏遷居...
文殊山石窟群後山古佛洞中有兩幅《水月觀音圖》,在其中的一幅《水月觀音圖》中,還有《玄奘取經圖》的畫面,它們與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石窟中的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圖》及《玄奘取經圖》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還有一幅《摩利支天圖》,類似題材也曾發現於敦煌、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藝術品之中。《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