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共瓊崖特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表示願意在團結抗日的前提下改編瓊崖工農紅軍。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5日,改編儀式在雲龍鎮六月婆廟舉行,部隊番號定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簡稱“瓊崖抗日獨立隊”),隊長為馮白駒。各界人士、瓊崖國民黨地方當局官員及各地上萬名民眾參加了改編儀式大會。
1952年2月,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始建,1984年、1989年和1998年,原瓊山縣人民政府先後對該舊址進行改建和擴建。
建築格局
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原是當地“六月婆”廟場址,因瓊崖工農紅軍在此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而得名。舊址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重修和增擴建,形成庭院式方形園林建築,總占地面積7150.5平方米。正門右側大理石柱上刻有
馬白山(瓊崖縱隊老戰士、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員)題寫的“瓊崖紅軍改編舊址”。距大門正中約16米處豎立一尊手握鋼槍的獨立隊戰士全身銅質鑄像,總高10.4米,其中銅像高4.6米,座高5.8米,正面寬2.4米,側面寬2.2米。像座正面刻有
徐向前的題詞“瓊崖抗日先鋒”,背面刻有“雲龍改編簡介”。舊址內有瓊崖抗日戰爭歷史館,裡面展出圖文並茂的圖片,系統地介紹了瓊崖紅軍建立、改編抗日、解放戰爭並取得勝利的歷程。在紀念館左側建有長約38米、高約3米的曲廊和璧廊,鐫刻朱德、陳毅、徐向前、聶榮臻、楊尚昆、彭真、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銅像的西側為瓊崖縱隊重要戰事簡介圖,西北側為接待廳。銅像東側還建有“蕩寇亭”和“凱旋亭”。
文物遺存
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展出館藏有圖片312幅,部分瓊崖縱隊成員在抗戰時期使用過的手榴彈、手槍、黨旗以及馮白駒將軍所使用過的印章和當時的書信等物品。
歷史文化
雲龍改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共瓊崖特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表示願意在團結抗日的前提下改編瓊崖工農紅軍,並於師抗日大會在雲龍“六月婆”廟隆重舉行,部隊番號定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簡稱“瓊崖抗日獨立隊”),隊長為
馮白駒。各界人士、瓊崖國民黨地方當局官員及各地上萬名民眾參加了改編儀式大會。馮白駒代表獨立隊官兵講話,表達了保衛瓊崖的決心,宣告瓊崖人民抗日隊伍的誕生。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起,獨立隊先後擴編為獨立總隊、獨立縱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由中央軍委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雲龍改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瓊崖革命武裝鬥爭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瓊崖國共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雲龍改編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瓊崖的勝利,反映了瓊崖人民要求團結抗日的共同願望,增強了人民民眾抗日的信心。從此,獨立隊在中共瓊崖特委的領導下,堅持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方針,獨立自主地發展、壯大自己,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成為瓊崖抗日先鋒和中流砥柱。
價值意義
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見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瓊崖的勝利,是重要的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已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示範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1997年6月10日,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被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海南瓊崖紅軍雲龍改編舊址入選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榆南路9號。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路程約19.7千米,用時約3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