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黎族民歌

瓊中黎族民歌

瓊中歷來被譽為“黎族民歌之鄉”,黎族民間歌手眾多,民歌曲調也十分豐富。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平日的生產勞動中,也會即興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內容以情歌占最多數,如《抗婚歌》就是一首敘事長歌。還有勞動歌、婚禮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黎族民歌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用黎語唱的傳統古老民歌和用漢語海南方言唱的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民歌。黎歌有一套優美的曲調,類似唱腔,如瓊中、保亭兩縣的“羅哩調”,瓊中縣的“水滿調”等。2008年,瓊中黎族民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瓊中黎族民歌
  • 民歌地域:海南瓊中
  • 民歌語言:傳統古老民歌用漢語海南方言唱
  • 民歌用途:婚禮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 民歌基調:保亭兩縣的“羅哩調”
  • 民歌淵源:黎族民歌既能代言也能記事交流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民歌簡介,民歌淵源,

民歌簡介

黎族人民是瓊中最早的居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黎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其中黎族民歌就是一塊民族文化的瑰寶。由於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只能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傳承下來。黎族民歌既能代言,也能記事,還可以傳遞情感,傾訴苦衷。無論是在生產、生活、婚嫁、入宅,甚至連喪事等活動中,黎族人民都喜歡採用民歌的形式進行交流,民歌成為了黎族人民交流信息的紐帶。
黎族歌后黎族歌后

民歌淵源

黎族人民喜愛唱民歌,民歌是他們在交往中訴說情感、表達心聲的主要方式。由於山區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以及黎族傳統“合畝制”社會的特殊背景,使這一絢麗的文化瑰寶得以世世代代傳承和發展下來。
一、瓊中黎族民歌的種類
瓊中黎族民歌總體上可分兩種類型,一為傳統黎歌,二為漢化黎歌。
傳統民歌是用黎語詠唱的黎族歌謠。歌調古樸粗獷,每首歌句子結構無一定格式,有五字,也有七字,甚至多字句,不分段節,其韻律獨特,押韻不一定規則。如什運地區的《黎族祖先歌》,是用詠唱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原歌音記為:胡尼高吞透,胡尼高吞胎,吞買、龍西龍鬧。意譯為:我們黎族的祖先,原生活在海南島的沿海地帶,後來來了漢人。交往中,祖先學會煮螺煮鹽。又如紅毛地區兒女不滿父母包辦婚姻所唱的黎歌,音記為:席蒂審擇多,擇多來顛素,擇多來素顛,有差龍初各,拉蒂夏來頂刀。意譯為:有女不懂找女婿,找個女婿眼睛像石榴那樣大,並且還是鬥雞眼,害得我好苦好苦。如此的傳統黎歌很多,不能一一列舉。
漢語黎歌,多為七言四句為一節或一首,韻律同海南方言歌。如:
坐在高嶺看妹村,竹尾搖搖誘心亂。
求得山風吹竹尾,竹尾分開見妹門。
這是一首七言四句,韻律統一,句子嚴謹的漢化黎歌。它與海南方言民歌較為相似,所不同的是此歌調帶有黎族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