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東半島外經貿實現由資本輸入向技術輸入,由單純輸出體力向輸出技術和智力的轉變。
山東半島城市群
發展國際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條件2007年7月4日,首次對外公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2006~2020年)》提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將致力於成為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與京津冀、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築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這一戰略定位是雙向定位。首先是東西向的,即向東面向中日韓聯合的環黃海經濟圈——成為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並向西輻射和帶動整個黃河經濟協作區;其次是南北向的,即向南接受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和帶動,向北與京津冀、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築環渤海地區的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山東半島城市群必須長期致力於這兩個方向的經濟合作,才有利於其崛起和可持續發展。
“環黃海經濟圈”是離韓日最近的山東半島利用外資、開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的主要區域,向東與日韓產業對接,進一步加深山東與該區域的經貿合作,儘快形成緊密型產業分工體系,構築山東半島城市群21世紀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國際空間,可以為山東半島21世紀外向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建立日韓歐美的跨國城市協作帶和經濟走廊,並向西部黃河經濟帶有較強的輻射能力的強大的外向型經濟體系,通過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分別沿膠濟-濟邯鐵路、日(照)新(鄉)-
隴海鐵路和即將建設的德(州)煙(台)鐵路-德(州)石(家莊)太(原)鐵路西向延伸,與沿黃經濟區實施產業對接,促進半島地區的西向產業擴散和梯度技術轉移,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崛起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環黃海經濟圈”包括中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地區以及蘇北地區,韓國西海岸及東南地區,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政府首先提出了“黃海經濟圈”構想,將1990年代的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韓國西部沿海地帶,在西海岸建立大規模的工業區,以迎接同中國進行大規模貿易的“黃海時代”的到來,形成一個“黃海經濟圈”。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所屬的國際東亞經濟研究所提出了“環黃海經濟圈”規劃構想,此事引起了北九州地方政府的關注,並著手倡導實施。
2000年,“環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議機制”開始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在三國經濟界影響日益擴大,對促進三國經貿、科技、投資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日、韓三個國家、地區,首先在“貿易投資”、“人才交流”、“技術交流”的各個領域共同協作達成共識,並提出了合作提案,形成了共同檔案。共同檔案內容務實,領域廣泛,涉及高層會晤制度、促進環黃海地區物流合作、日韓企業參與中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舉辦環渤海地區汽車零部件等機電產品、移動通訊等IT產品的採購洽談活動等多項內容。此後,中、日、韓三方搶抓新一輪區域經濟合作機遇,不斷擴大區域合作領域,加強地方城市在經貿、節能環保、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交流與合作,推動泛黃海區域合作走向務實高效,使環黃海區域合作不斷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
山東省在啟動半島城市群戰略時,緊緊抓住了環黃海經濟圈啟動和發展的這一難得機遇,利用其深入黃海、距離韓國最近的區位優勢,迅速加快步伐融入了環黃海經濟圈的發展之中。這正是2000年五年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山東省制訂了在“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議”機制下與日韓合作方案:即建立山東與日韓主要中介機構和大企業交流機制、在山東半島與韓國“8+8城市合作機制”基礎上,擴大到日本九州地區縣市、推進與日本九州地區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加強與日韓在人才交流領域的合作等內容。2007年9月27日,山東省青島市政府與日本北九州市政府,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市與日本國北九州市關於開展中日循環型城市建設的合作備忘錄》,正式啟動共同建設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城市工作。根據“合作備忘錄”,日方北九州市將協助青島市制訂《青島市再生資源產業建設計畫》,並根據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所採取的措施,對
青島市政府與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培養。此外雙方還將在建設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示範項目方面,探討引進技術設備的意向;並就青島市已經建成或正在規劃中的資源再生利用相關產業,探討合作的意向。另外,雙方將成立一個高規格的聯合協調委員會,設立專門的工作組,並由兩城市環保部門作為視窗單位,推動“合作備忘錄”的貫徹落實。青島市將充分利用這次合作時機開展循環型城市建設,最終將青島市建設成為中日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建設的合作典範。
2007年來,構築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三角地帶跨國城市走廊已基本形成,它推動“中韓日黃海地區成長三角”的成長。據山東省外經貿廳統計,截至2007年5月,山東累計利用韓資項目18447個,累計韓國投資總額217?65億美元。隨著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三角地帶跨國城市走廊的基本形成,山東半島已經成為韓、日遊客休閒旅遊熱點地區。山東在1989年年接待韓國遊客僅為2852人次,到2007年已達到100萬人次。
開放程度最高、發展
活力最強、最具核心競爭能力的經濟成長極之一山東半島城市群由濟南、青島兩個
副省級城市和
煙臺、
淄博、
威海、濰坊、東營、日照等6個地級市組成。圍繞把山東半島城市群打造成“環黃海經濟圈重要的現代化都市群和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最具核心競爭能力的經濟成長極之一”這一總目標,山東半島城市群8市積極加快現代製造業發展,努力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大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實現了經濟成長速度和效益的共同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之一的地位日益顯現。2006年,山東半島城市群GDP總量占全省的2/3,超過了以遼中南城市群為龍頭的東三省中遼寧和吉林兩省GDP之和,也超過了京津石三市之和以及滬寧兩市GDP之和,接近浙江省的經濟總量。
韓日企業投資
山東與東部韓、日兩國自然地理位置緊密相鄰、產業發展梯度的有機對接性強,在東北亞經濟區域中產業互融性和經濟互補性強,經濟合作和國際貿易態勢良好,這為山東經濟與韓、日的跨國合資與合作,進而打造國際化的經濟發展省區提供了極大可能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地緣、文化、經濟基礎等影響,韓企在山東的投資熱情極高。2003年以來,韓資一直占據山東利用外資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山東累計利用韓資200?18億美元,韓商直接投資企業有1?8萬餘家,約占韓資企業在華投資的一半。2007年以來,韓資企業在山東的投資繼續增長,並呈現出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的態勢,山東吸引韓資正經歷一個向更高層次邁進的結構調整期。以往韓國企業在山東的投資多集中於箱包、鞋帽、服裝、食品加工等領域,2007年以來則出現了一批投資額大、產業鏈長的大項目,如造船、汽車和化工等。韓國的三星電子、LG電子以及大宇、馬斯特等企業在山東投資布點,日照現代威亞發動機、煙臺大宇造船、威海三星造船、青島馬斯特造船以及GS集團芳烴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此外,韓企在魯投資已由單個項目投資向產業鏈轉移。如現代威亞發動機一個項目就吸引了四五十家配套企業的跟進。一些大的跨國公司也開始把研發機構設在山東。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已經成為山東的第三大海外投資來源地。憑藉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日本相通的儒家文化背景,山東省抓住日本產業轉移的機遇,促進了日本在山東投資的穩步增長。據山東省外經貿廳最新統計,截至2007年5月底,山東已累計批准日商直接投資企業4269家,實際使用日資額達到了54?13億美元,在所有投資國別和地區中位列第三位。日本世界500強企業中,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丸紅株式會社等國際著名企業在山東都有投資項目。統計顯示,日本還是山東的第四大貿易夥伴。2007年1~7月,山東對日本出口56?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從日本進口23?68億美元,同比增長26?1%。為進一步推進山東與日本的經貿合作,山東省外經貿廳已與日中經貿中心、伊藤忠商事、東海日中貿易中心等日本的經濟組織和團體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定。
有效平台
從2003年開始,山東省正式規劃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大力培育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交通運輸設備、電子信息、家電、紡織服裝、化工醫藥、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製造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青島、煙臺和威海三市搶抓戰略機遇,堅持“質”與“量”並舉,圍繞電子信息、汽車、造船、石化等重點產業引進了一大批大型外來投資項目,對外貿易堅持“以質取勝”,經濟國際化水平持續提高,膠東半島地區已成為全省加快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有效平台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陣地。2006年,膠東半島地區實際利用外資71?18億美元,占全省的71?2%;進出口總額611?52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364?6億美元,分別占到全省的64?17%、62?17%。2006年,膠東半島地區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省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6?9%;青島、煙臺、威海三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4?24%、30?79%、27?0%,均高於全省26?2%的平均水平。
山東半島城市群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大規模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的機遇,充分利用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這一“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濟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保持較快經濟成長速度的同時,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繼續領跑山東經濟。按照建立“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汽車、造船、電子信息、石化等產業集群框架初步形成。青島、濟南、煙臺等地主要圍繞家電產品、計算機、微電子、通訊設備、軟體產品等企業群體,形成家電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託濟南、煙臺、青島、威海等地,以汽車整車、汽車零部件、船舶、船舶零部件為機械主打產品,配套其他普通機械產品、專用機械產品、五金、儀表等產品,帶動鋼鐵等冶金工業、煤炭、電力工業發展,形成運輸設備和機械產業集群;在石油化工產業上,依託勝利油田、齊魯石化等大企業及項目,形成以青島、淄博、東營為重點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完善產業配套,構築大型石油化工產業集群;圍繞鹽滷資源、溴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形成以純鹼、溴系列產品和海洋生物化工為主的海洋化工產業集群;以紡織企業和名牌產品企業為龍頭,按上下游產品配套,形成紡織產品集群;依託半島的水果、蔬菜、海產品等資源優勢,整合食品企業,打造食品加工業集群。2006年,半島製造業基地進出口611?5億美元,占全省的64?2%。已有12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投資了313個項目,其中不乏日本松下、三菱、韓國三星、LG,美國國際紙業、微軟,法國標緻等“大手筆”。在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的同時,山東省又打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好牌”。從“山東製造”到“山東創造”,企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服務業成為外商投資熱點,2007年山東省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3億美元,增長65?1%,所占比重達到13?3%。普華永道、畢馬威兩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和英國渣打等外資銀行落戶青島,中英人壽等6家外資保險公司落戶濟南。
日照市是一個年輕的港口城市,原有工業基礎薄弱,是半島城市群八城市中人均生產總值最低的城市。自山東省實施半島城市群戰略後,日照迅速開通了到韓國西海岸城市平澤港的客貨直達班輪。2004年日照又實施全面接軌青島、融入半島城市群、進入山東發展第一方陣的戰略,整合港口和航空資源,日照港至青島港貨櫃海運直通航線開通,青島流亭機場在日照設立的虛擬空港正式啟用,實現了日照沿海公路與青島濱海大道對接,兩市“同城效應”開始釋放,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有利條件。2007年4月18號剛剛投產的日照威亞發動機有限公司,是由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和日照港合資成立,總投資4?9億美元,是迄今為止山東省製造業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10月29日韓國現代集團投資的研發機構日照汽車研究所奠基,韓國太陽電子項目和韓國瑞榮機械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韓國汽車懸架及控制套用零部件項目正在建設,福華汽車發動機項目等正在推進,標誌著日照以轎車發動機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初步建立。2007年10月29日,山東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總投資113億元的二期工程——100萬噸木漿項目正式在日照奠基,標誌著日照即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紙漿生產線之一,將成為我國最大的紙漿生產基地。
山東半島外經貿
由單純輸出體力向輸出技術和智力的轉變,山東外經貿開始實現由資本輸入向技術輸入,由單純輸出體力向輸出技術和智力的轉變。山東經濟開始在更高層面上與國際對接,正在從加快發展轉到科學發展上來。
跨國企業建立中
截至2006年9月份,山東累計批准境外企業(機構)1221家,協定投資總額18?7億美元,其中中方協定投資總額13?4億美元。涉及資源開發、紡織服裝、機械電子、輕工食品等多個行業,足跡遍布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與以往企業多投資於開發中國家相比,如今投資國別呈現多元化趨勢。2007年前9個月,山東已在已開發國家(地區)設立境外企業(機構)76家,占全省境外投資的58%,其中美國13家,在開發中國家投資55家。境外投資大項目增勢不減,截至2007年9月,已有9個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協定投資總額2?6億美元,占全部境外投資的68%。2007年11月28日,香港交易所為中國製造業第一隻紅籌股中國重汽上市,舉行了隆重的開盤儀式。
海爾集團實施“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經營戰略。1999年在美國南卡州建立了第一個海外海爾工業園,形成生產中心。以後相繼在洛杉磯設立了設計中心,在紐約設立了行銷中心。在歐洲,併購了義大利邁尼蓋蒂冰櫃工廠,加之在法國里昂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中心和在義大利米蘭的行銷中心,也實現了“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經營。2001年4月,海爾海外第二個工業園在巴基斯坦奠基,2002年5月6日,第一台海爾洗衣機在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走下生產線。在東南亞,海爾已分別在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越南等國建立工廠,在新加坡建立貿易公司。在中東,海爾擁有三個製造廠,分別位於約旦、伊朗和敘利亞,生產冰櫃、冷櫃、空調、波輪機、滾筒機、電視、微波爐、洗碗機等產品,並已在中東地區建立了一個有效的售後服務體系。
海信集團在南非、匈牙利、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伊朗擁有生產基地,在美國、歐洲、澳洲、日本等地設有研發和銷售機構,產品遠銷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浪潮”集團在委內瑞拉的生產線投產以來,已組裝銷售電腦8萬台。2006年2月,中國重汽與伊朗汽車製造公司簽署了價值3?5億美元的汽車出口契約,在年度內向伊朗出售1萬輛重型汽車。
跨國併購、境外上市、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成為山東企業境外投資方式的新亮點。其中,齊魯安特比奧收購義大利(香港)安特比奧控股,濟南輕騎併購法國標緻摩托商標等,都是跨國併購的成功案例,為擴大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隨著一樁樁跨國併購的完成,國際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山東半島企業身影——南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500萬澳元買入澳大利亞海灣鋁業有限公司20%的股權,獲得該公司年產一百萬噸鋁礦石的思卡東河鋁土礦100%優先承銷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園城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先進能源體系有限公司股票正式恢復在澳證交所交易;萊陽市江波製藥有限公司通過併購美國新世紀技術集團,成功登入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
2007年1~9月份,山東省對外承包工程增勢強勁,全省新簽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34個,其中過億美元大項目有7個。2007年以來,山東電力印度阿達尼超臨界電站項目(契約額9?5億美元)、巴考4X300MW電站項目(契約額7?044億美元)、賈蘇古達電站二期工程(契約額6?18億美元)、蘇丹阿富拉電站(契約額5?18億美元)、奈及利亞奧貢聯合循環電站(契約額4?5億美元)等大型電站建設項目相繼簽約,帶動全省工程契約額、營業額分別增長30和40個百分點。
另外,威海國際公司承攬剛果(布)1?58億美元的布拉柴瑪雅國際機場項目,成為中剛果(布)一攬子框架協定下的重要項目。中鐵十四局與中央企業聯合中標阿爾及利亞東西鐵路項目,總契約額達23?18億美元。山東省冶金設計院、山東魯能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承攬4?6億美元印度鋼廠工程和2?94億美元巴西電站總承包項目,標誌著山東省以設計諮詢為先導的項目總承包模式實現新突破。在工程大項目帶動下,2007年1~9月份山東省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額38?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1?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7?8%和32?4%。
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
2006年,山東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是拉動全省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出口分別達到185?3億美元和64?8億美元,增長36?6%和52?6%;加工貿易出口273?9億美元,增長21%,占全省的46?7%;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東協五大市場的開拓有新進展,出口分別為113?4億美元、97?6億美元、93?3億美元、87?3億美元和37?3億美元,分別增長26?2%、28?2%、10%、33?1%和18?5%。
一大批落戶于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大型外資企業成為山東機電產品出口的生力軍。2002年韓國LG與浪潮集團合資在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海外生產基地。5年間,浪潮LG從註冊投資到正式投產,發展成中國最大的CDMA手機生產加工廠和亞洲CDMA手機生產基地。在浪潮LG迅速壯大的同時,煙臺開發區充分發揮以LG手機為龍頭的強磁場效應,規劃建設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生產基地,積極承接手機配套生產企業轉移,引導本地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研發水平,有力地推動了全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浪潮LG發展壯大,為LG配套的企業也迅速增加,區內直接為浪潮LG配套的企業就達到15家,LG伊諾特等配套企業也迅速做大做強。
山東半島各城市採取各種措施,不斷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首先,積極培育外商投資的良好環境。例如台資企業富士康科技集團鴻富泰煙臺公司是煙臺市進出口大戶,大量的進出口業務成為公司正常運營的重要保障。當前IT產品進入微利時代,通關速度已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原先的通關速度顯然難以滿足鴻富泰龐大的運營需求。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煙臺海關特事特辦,對公司實施海關聯網監管,使富士康科技集團鴻富泰煙臺公司產品通關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1?5小時,極大縮短了企業產品備案及通關時間,為企業贏得市場提供了條件。
其次,狠抓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機電產品特色產業群逐步成長壯大。為加快汽車產業發展,山東省重點支持中國重汽集團、上海通用東嶽轎車公司、一汽青島專用汽車公司為中心的三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群。2006年,全省汽車、船舶、電子信息及家電類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4類產品總計出口85億美元,占到全省機電產品出口總量的46%。例如,威海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基礎設施改造和技術創新等措施,船舶工業呈現出產銷兩旺、出口加快的良好局面。短短几年間,一條貫串皂北灣、皂埠灣、馬蘭灣、龍眼灣、俚島灣、石島灣、埠口灣、前島灣、乳山口灣的沿海造修船工業帶迅速隆起,一批具有企業集聚效應的產業聚集區也逐漸形成,船舶出口業迅猛增長。2007年1~10月,全市出口船舶26艘,以貨櫃船、散貨運輸船、客貨兩用船和油船為主,總價1?9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89%和305%,預計2007年該市全年船舶出口將突破2億美元。
第三,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增加出口,機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06年,全省機電企業完成技改投入760億元,比上年增長48%,占當年全省技改總投入的1/4。全省過千萬美元的機電產品出口企業達到265家,其中出口過億美元的企業25家,海爾集團、威海三星電子出口過10億美元。在全省出口前十位的企業中,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占到了7家,機電骨幹企業對全省出口的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例如,濟南二工具機集團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開始搞“開放式自主創新”。每年開發近百個新產品,8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掌握了多連桿、全自動換模、五軸聯動等多項國際先進技術,是國內唯一具備獨立開發、製造多連桿壓力機和多工位壓力機的企業。5000噸重型多工位壓力機和2台1000噸重型落料壓力機出口美國德納;1500噸多連桿壓力機出口美國ODM;衝壓自動化產品先後打入巴西福特和巴西通用公司;隨後又贏得了泰國汽車行業最大的本土企業——薩密特公司1200噸大型衝壓生產線的訂貨契約,這意味著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線重型鍛壓產品進入了國際高端市場。
農產品出口
2006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儘管遭遇動物疫病、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多方面的阻礙,但仍取得平穩增長。山東省17個市正在實施“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畫”和“優勢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計畫”,制訂了24種針對日、韓、美及歐盟等國進口標準GAP草案,其中9種GAP草案被國家質檢總局擬作為國家標準發布。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計通過無公害認證的農產品達到1263個,綠色食品766個,有機農產品200多個。同時,山東省已有22個名特優產品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出口農產品中,果蔬、水產、肉食、禽肉、調理食品等中國名牌達到20多個。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連續7年增幅在20%左右,2006年出口額分別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的1/4和全省外貿出口的1/4。農產品的出口規模已經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
山東省出口農產品主要特點為:一是日本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歐盟出口快速增長。2006年,對日本出口28?7億美元,增長8?5%,占出口總值的35?5%,日本居山東省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地位;對歐盟出口13?2億美元,增長31?5%;對韓國、美國出口分別為9?1億美元和8?1億美元,分別增長15?8%和23?4%。對上述市場合計占出口總值的73%。二是水海產品、蔬菜是重要的出口品種,水果出口快速增長,畜產品出口下降。2006年,山東省水海產品出口21?8億美元,增長16?8%,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26?9%;蔬菜出口16?7億美元,增長28?6%。水果出口7?3億美元,增長24?4%;畜產品出口7?1億美元,下降1?5%。上述產品合計占出口總值的65?3%。三是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出口超過8成,國有企業出口下降,集體企業出口平穩增長。2006年,山東省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分別出口農產品47?4億美元、20?4億美元,分別增長14?3%和44?7%,合計占出口總值的83?7%。;國有企業出口8?4億美元,下降10%;集體企業出口4?8億美元,增長12?5%。四是對外出口的農業產品多在山東半島地區生產,萊陽、諸城、平度、萊西、榮成、壽光、安丘等地成為對外農業出口基地大縣。
核心競爭力提高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山東省在推行“以質取勝”戰略的同時,更加重視出口品牌戰略的實施,出口企業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許多重點企業都設立了新產品研發設計、國際認證和商標註冊管理機構,出口品牌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省重點骨幹出口企業中,出口品牌在國內註冊的比例達100%,入選“中國名牌”和“山東名牌”的骨幹出口企業還在主要出口市場進行了註冊。在原外經貿部評選的“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中,山東省有13家企業入選;在商務部評選的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又有23家企業入選,其中既有海爾、海信等老名牌,也有山海、耶莉婭等後起之秀。
繼海爾電冰櫃和洗衣機被評為世界名牌後,在2007年“亞洲品牌500強”榜單中海爾品牌居第七位,成為唯一進入前十強的中國內地品牌。同時,海爾集團還榮獲亞洲500強最具價值品牌大獎,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榮獲2007年亞洲品牌盛典人物大獎。
山東省確定以具有傳統出口優勢的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輕工工藝等行業作為實施出口名牌戰略的工作重點,以機電、高新技術、醫藥化工等產業為新的增長點。2006年山東省紡織服裝出口122?8億美元,增長15?7%。山東省出口名牌戰略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提高,企業的市場意識和觀念得到了很大轉變,使山東儘快由出口“品牌大省”向“品牌強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