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皮影

環縣皮影

環縣皮影,甘肅省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皮影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2000餘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而成。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2014年0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環縣皮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縣皮影
  • 產地名稱:甘肅省環縣
  • 品質特點:色彩絢麗,色調和諧,栩栩如生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13號
  • 批准時間:2014年02月13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地圖信息,

產品特點

環縣皮影的製作工藝極其考究,非牛皮而不用,而且對牛皮質量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要達到平整耐用,厚度適宜,潤澤透明,柔而不軟,硬而不脆。所以,通常選用青草期口輕的黑色公牛皮,經過浸泡、框架、陰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後,才動手設計構圖、精心雕刻。人物、動物、景物的雕刻都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皮影的著色也極其講究,以大紅、大綠、滕黃為主色,兼用少許藍色、黑色,而且點染時只用純色。這樣渲染而成的皮影色彩絢麗,色調和諧,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渾然天成。
環縣皮影曲意豐厚燦爛,古老悠久,唱腔悠揚激越,造型精雕細刻,道具傳統靈活,演技神奇高超,是農耕文化的典型藝術形態、道教文化的民間流傳方式,也是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藝術形體,不僅是環縣文化的象徵,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環縣人民政府環縣人民政府

產地環境

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北部,踞陝、甘、寧三省(區)交界處,東、西寬約124千米,南北長約127千米,總面積9236平方千米。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殘塬溝壑區向沙漠區的過渡地帶。地貌分為西部掌地丘陵溝壑區、北部梁峁丘陵溝壑區、南部殘塬丘陵溝壑區、中部環江河谷區。全境90%以上面積為黃土覆蓋,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流域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溝道17364條(其中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1820條)。有大小殘塬527塊(其中秦團莊鄉大巴咀塬、環城鎮馬坊塬、八珠鄉八珠塬、合道鎮趙塬、羅山鄉大樹塬為環縣五大塬),面積30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3%。有掌區小流域382條,面積936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0%。全縣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走向。
環縣境內有馬蓮河、蒲河、清水河、苦水河4條流域。全縣有水泉2145眼,水質較好、可飲用的有1835眼。全縣境內有常流水的溝道1432條,水質較好的僅有96條。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2.1億立方米。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200天,日照時間2600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甘肅省環縣在地理上接近皮影的起源地陝西,兩省文化自古融匯交流、互相影響,環縣皮影即關隴文化的產物。環縣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為皮影製作提供了基本的原料。
環縣皮影環縣皮影

歷史淵源

皮影戲,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範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環縣皮影雕刻大致經歷了傳播、接受和發展三個階段。
早在20世紀初期,陝西一些皮影藝人行藝於環縣,他們之中有皮影雕刻藝人,也有皮影演唱藝人。其中陝西西路皮影代表藝人尚線匠(其名不詳)曾為解長春雕刻影箱;敬乃棟曾請喬線匠(其名不詳)到家中長達三年,為其鑿刻影箱;合道鄉趙崾峴村趙貴廷的老影箱,亦是20世紀初請喬線匠所刻;20世紀20年代前後,陝西皮影演唱藝人屈李劉和陝西禮泉縣石鼓趙村一姓何(外號跛騾子)的曾來到環縣車道、毛井一帶收徒傳藝,演唱皮影戲,開始主要演唱秦腔,後來也演唱道情。他們的皮影和箱具皆從陝西帶來,其中屈李劉影箱傳於其徒謝德貴,謝德貴傳於其子謝正禮,謝正禮又上交縣博物館。“跛騾子”的影箱於民國九年(1920年)在寧夏海原唱戲時毀於地震,他本人也在地震中罹難。
20世紀60年代以前,有藝人依靠趕腳的(腳戶)從陝西購買影箱,其中秦團莊鄉已故藝人耿老五影箱即是從陝西代購回的。也有藝人親赴陝西購買,如合道鄉已故藝人馬占川曾在1958年前後,與其徒趙懷弟親赴陝西大荔縣畢本富處為生產隊購回影箱一副。此箱皮影數量很多,幾經轉手,一部分藏縣博物館,一部分流散於民間,一部分被王光普等人收藏。耿灣老藝人都培仁曾有三副影箱,除一副買與耿浩賢外,其餘兩箱中的一副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從陝西定邊縣羅龐塬姓魏(外號油梁)的藝人處購買的;另一副是都培仁從鹽池縣一姓強的藝人處購買的。
20世紀60年代,王清安曾從陝西定邊縣購買影箱一副,後又倒賣掉。當時藝人們有一種說法:“置辦影箱要到陝西省會西安去買,只有西安的活(影件)才能用。”謝正禮上交環縣文化館的出國演唱皮影是20世紀80年代初耿懷玉從陝西禮泉一孫姓(人稱三木匠)的家中購買的。從上述資料看,環縣皮影戲班原來所存老皮影除本地藝人請陝西喬線匠和尚線匠雕刻外,其餘大多數來源於陝西的禮泉、興平、大荔、定邊及寧夏的鹽池等地。這些皮影一部分現藏於縣博物館,一部分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被破壞、遺失;一部分被個人收藏或被皮影販子倒賣掉;一部分由個別戲班所存,為數不多,大部分已殘破。在這些皮影中有尺線、寸線,皮影人物造型多樣,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有勢有韻。皮影雕刻以鏤空為主,適當留實,繁簡相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的各個部位,都飾滿不同的圖案花紋,畫面繁麗而不冗沓,簡練而不空洞。雕刻表現手法多樣,無論陽雕陰鏤,陰陽輔刻,明暗錯紋,都技藝精湛,刀法嫻熟,染色典雅,豐富多彩,總體代表了陝西西路風格,但也夾雜著東路風格。
由此可見,陝西皮影雕刻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發展時期,後漸趨衰落,優秀的老影箱流傳到邊遠山區,其中環縣就是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地區之一。
環縣本地皮影雕刻藝人,現知最早是秦團莊鄉已故藝人王秉雲。民國十八年(1929年),王因家庭生活困難,攜家外出以畫廟謀生。他先到甘肅華池縣的東鳳川,後輾轉到陝西渭南,因其愛好皮影雕刻藝術,故在皮影雕刻藝人的作坊中打工當學徒,學習皮影雕刻。1962年,王秉雲將皮影雕刻技藝傳於其侄孫王治民,並指導侄孫鑿刻影箱一副。1978年,傳統皮影戲上演,民間藝人在修補破舊皮影的同時,學習皮影雕刻藝術,逐漸辦起家庭作坊,形成規模。代表人物有環縣樊家川鄉郝集村的郝宏賢、秦團莊鄉的王勤政、寧縣的杜金儒等。他們大多自學成才,從老影箱替祥,學習雕刻,為戲班演出服務。他們的雕刻經歷了由稚拙到成熟的過程,整體風格趨於拙樸厚重。

生產情況

2012年,環縣開發各類皮影工藝品30多種,以中國民間藝術大師陳玉玲為主的皮影雕刻藝人有20多名,年刻制皮影工藝品2萬餘件,刻制皮影人均年收入過萬元。全縣有47個戲班常年演出,有285名民間藝人利用農閒時間進城串鄉走戶演出,人均年收入可達3000多元。
環縣皮影環縣皮影

產品榮譽

2002年6月9日,中國民俗學會正式命名環縣為“皮影之鄉”。
2014年0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環縣皮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環縣皮影產地範圍為甘肅省環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要求
選用當地兩到四歲的黃褐色公牛皮。
二、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泡製→剔皮→分解→軟化→推磨→陰乾→描摹→鏤雕→著色→封色→熨燙→裝訂→成型。
2.工藝技術要求:
(1)泡製:將牛皮置於當地河水中6到8天,至毛根發軟,繃於木框上進行剔皮。
(2)鏤雕:以鏤空為主,陰雕陽鏤、陰陽交錯、明暗相輔,造型嚴謹,刀口精細流暢,沒有毛刺。
(3)著色:用皮膠(熬好的魚鰾或牛皮膠)調色(硬色)塗染。用色以胭脂紅、藤黃(桔黃)、綠、藍、黑(鍋黑)等為主,色彩純正絢麗,對比強烈。
(4)封色:用牛皮廢料熬成膠水,用乾淨排筆刷在皮影上,使其透明光亮。
(5)熨燙:將已著色的皮影熨燙脫水,達到平整。
(6)裝訂:用皮線或絲弦聯結皮影各部位,形成整體,擺動靈活,自如。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著色艷麗、均勻,色調層次分明。影件透明度高,立體感強,造型規範,人物形似,布景陳設、神怪異獸布局豐滿。刀路清晰,線條流暢,粗細得當。皮子薄厚勻稱,潤澤柔軟且有彈力。
2.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環縣皮影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環縣皮影的檢測機構由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歷史文化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居住在北方的匈奴人,經常南下侵擾,首當其衝的便是彭陽(今慶陽、鎮原境)一帶,有一次匈奴人將彭陽縣令殺了,漢武帝大怒,發兵十萬,親率出征,來到彭陽。當奪得戰爭勝利時,一個噩耗傳到了彭陽行宮,劉徹的一位愛妃病故了,劉徹聞之,深為悲痛。這時有個方士進言,他能使皇妃再現,於是他用皮革製作了一個酷似劉徹愛妃的偶像,他自己藏在了這個偶像的後面,帶動這個偶像在幃帳內來回走動。方士讓劉徹在帳外觀看,非常逼真。後來劉徹離開彭陽,這種偶像光影的“把戲”便在彭陽一帶流傳開了。後來,為了製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漸縮小,發展成為皮影了。

地圖信息

地址:環江大道103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