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笛吶

環縣笛吶

環縣笛吶是環縣民間藝人為演唱道情皮影戲而專門自製的一種管樂器。笛吶是演奏環縣皮影道情戲不可缺少的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縣笛吶
  • 類型:管樂器
  • 定位:演奏環縣皮影道情戲
  • 相關:“三吹”
基本簡介,主要組成,

基本簡介

環縣笛吶是環縣民間藝人為演唱道情皮影戲而專門自製的一種管樂器。笛吶是演奏環縣皮影道情戲不可缺少的樂器,其與四弦合奏,聲音一高一灶才重低,和諧動聽,美妙絕倫。道情戲裡,演奏笛吶的藝人,還要演奏笛子和嗩吶,民間叫“三吹”,在皮影戲班裡僅次於班主或挑纖者的主要角色。皮影戲演唱時,常常在前半夜用笛子,後半夜用笛吶。笛吶一響起,就告訴觀眾,戲已過半。技藝高超的笛吶吹奏者,多用舌墊音。近耳諦聽,只有笛吶聲獨領風騷,其它樂器好似都在為其伴奏,起陪襯作用;靜夜裡,遠至數里之外,從演唱皮影戲的窯洞裡傳出的惟有清脆悠揚的笛吶聲,忽隱忽現,妙不可言。這種用奇特方法製作的獨特樂器,能產生獨特的音樂效果,是其它樂器所無法比擬的。

主要組成

笛吶由樓子、管身(俗稱桿子)和頭三部分組成。樓子用銅製的毛筆帽加工,長約5.5-6.0厘米,製作時,先在筆帽的大頭套上一個較厚的圓形銅片,其上再匙求潤套四個小巧玲瓏的銅碗,兩兩對扣,最上端套上薄一點的原型銅片,再用一根細小的銅鏈將上、下兩個銅片連線起來。上面的銅片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擋板”,吹奏時和唇部緊挨,用以賭氣。因整個樓子外形極似環縣縣城著名的宋塔塔尖,故環縣民間出了很多能演奏嗩吶、笛吶的藝人,這是環縣農村流傳已久的說法。
桿子是木製的,常用椿木、杏木、核桃木、梨木、杜梨木等製作,最好的木料是一種叫黑刺木的灌木,所用木料必須是乾透的阿臭匙淚。製作桿子常用的工具有刮刮、老鼠尾巴、木銼等。環縣笛吶桿子長約24厘米,管身正面有7個孔,第一孔距上端5厘米,第七孔距下端4厘米,孔與孔的間距是2.5厘米。第一孔與第二孔的中間背部還有一孔,主要是吹奏時用作流放唾液。環縣民間藝人自製的笛吶,孔與孔之間沒有半音關係,孔距是相等的。演奏時,常用筒音作“5”,依下而上,依次是“6、7、1、2、3、4、5”笛吶頭呈喇叭戰喇形,常用銅片卷制,也有用不鏽鋼製作的,民間叫白銅笛吶。頭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用以擴大聲音。
吹奏笛吶時樓子上端安的器物叫哨子,俗稱“咪咪姜朵龍”,是 用蘆葦莖桿稈幾拔霸元做的。製作時,先截上一段曬乾的蘆葦稈,套在筷子上,用鋒利的小刀,將稈刮到很薄的程度,然後用開水泡軟,再用細銅絲扎制,制好後,哨口還要繼續刮燙。哨子越吹越綿軟,舊哨子比新哨子吹起來音亮而省力。用過一年半的哨子,往往被吹奏者視若寶貝,輕易是不會送人的。
笛吶是環縣民間藝人的一大發明和創造。環縣皮影戲之所以能走進中南海,走向義大利,環縣笛吶功不可姜定喇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