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香粳,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環江香粳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五香物產之一,環江香粳稻穗豐盈碩大,顆粒飽滿,營養豐富,香味特異而聞名。土層深厚,自然肥力強,石灰土微酸性,土層較薄,有機質含量高,適合稻米生長。
2017年9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環江香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江香粳
- 產地名稱: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產品特點:顆粒飽滿,營養豐富,香味特異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578號公告
- 實施時間:2017年9月1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環江香粳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五香物產之一,產於該縣中部、東部、北部的大安、洛陽、長美、馴樂、明倫、東興、龍巖等鄉鎮,因稻穗豐盈碩大,顆粒飽滿,營養豐富,香味特異而聞名,素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的讚譽。
環江香粳分有紅、白兩種,顆粒細長,紅粳脫殼後,米粒呈粉紅色,白粳脫殼後呈雪白色,無論是紅粳還是白粳,米質都特好,澱粉和胺基酸含量高,營養豐富,香軟可口,當煮香粳時,在20米以內可聞到撲鼻的香味,是米中極品。
環江香粳內在品質,紅粳含原花青素≥35毫克/100克,胺基酸總量≥4.5克/100克,蛋白質≥5.5克 /100克,直鏈澱粉含量≥19克 /100克。白粳含胺基酸總量≥4.5克 /100克,蛋白質≥5.5克 /100克,直鏈澱粉含量≥16克 /100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環江香粳種植區域主要為九萬大山邊緣地帶的明倫鎮、東興鎮、龍巖鄉、馴樂鄉的高寒山區和洛陽鎮的文雅村,土壤有紅壤、黃紅壤、黃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五個土壤亞類。微酸性,土層深厚,自然肥力強,石灰土微酸性,土層較薄,有機質含量高。
水文情況
環江香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內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河流有大環江河,保護範圍流程147.2公里,流域面積2850平方公里;小環江河保護範圍境內流程94.1公里,流域面積2328平方公里。
氣候情況
環江香粳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地域範圍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溫度15.7℃;無霜期290天,年均日照時數145.1小時;全年太陽輻射量為98.8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為1750毫米,集中於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歷年最小降雨量為922.8毫米,蒸發量1571.1毫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79﹪。
歷史淵源
環江香粳是環江縣於清朝初期開始種植的一種稀少珍貴的穀類作物,種植歷史悠久。
在民國時期的《宜北縣誌》和《思恩縣誌》(解放後宜北縣和思恩縣合併為環江縣)、1958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優良品種志》和1998年的《廣西年鑑》等歷史資料對環江香粳都有記載。
生產情況
清朝初期,因該谷種種植需保持原種,所用肥料為豬、牛糞便和草灰綠肥,不宜用其他化學肥料,又於氣候寒冷地區生長,故產量極低,通常畝產在250公斤到350公斤。
2016年,該縣環江香粳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產量0.3萬噸,產值達6000萬元,直接帶動農戶每畝增收1500元至2000元。
產品榮譽
2017年9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環江香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環江香粳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地域範圍包括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明倫鎮、東興鎮、龍巖鄉、馴樂鄉共4個鄉鎮52個行政村(社區)及洛陽鎮的文雅村、永安村、永權村、雅脈村等。保護範圍位於東經108°12′90″至108°68′21″,北緯25°10′30″至25°52′20″。保護面積1.63萬公頃,產量6.10萬噸。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生態環境優越,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排灌良好,保證環江香粳有充足的養分維持正常生長,保水和透氣良好的田塊,PH值5.6-7.6.周邊無“三廢”污染排放。
(2)品種範圍:選用本地歷史傳留下來的香粳稻種。
(3)生產過程管理:嚴格按照環江縣《環江香粳生產技術規程》操作,以養殖稻鴨、稻魚等結合和採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色板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為主,農藥使用必須符合GB4285-1989《農藥安全使用準則》。對生產中使用的農藥、肥料進行嚴格的質量規範,施肥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杜絕違禁農藥的使用,田園整潔衛生,確保環江香粳生產安全。
(4)產品收穫及處理:嚴格按照《環江香粳生產技術規程》的收割、儲運規程進行操作。收穫過程採用人工手剪、捆把翻曬、人工脫粒。
(5)生產記錄要求:認真記錄生產情況,對技術措施、病蟲害發生情況、技術措施、產品收穫情況,農藥、肥料投入品使用等進行認真登記,並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