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阻力

環境阻力

環境阻力(Environmental resistance)指妨礙生物潛能(內稟增長率的最大值)實現的環境因子的總和,也就是種群實際增長與其內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包括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如生存空間的限制、食物不足的限制、水分不足的限制,以及生物捕食的限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阻力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 影響:不利於生物生長
  • 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舉例:生存空間、食物水分等
  • 學科:環境生態學
簡介,計算公式,

簡介

環境阻力表示那些阻礙種群不斷增長的不利因素,可用指數增長曲線與邏輯斯蒂增長曲線間所夾的部分表示,如下圖所示:
環境阻力環境阻力
如果將環境條件(例如溫度、乾旱度等)的變化作為橫軸,生物的生存強度(或適應度)或繁殖數量等作為縱軸作圖,則大致符合常態曲線的變化,如下圖所示。生物在最適宜條件時,生存強度最大,而當環境阻力達到生物能夠抵抗的上限和下限時,生存強度則趨近於零;超過這個限度,生物就不能生存。
溫度條件與生物繁殖數量的關係圖溫度條件與生物繁殖數量的關係圖

計算公式

1928年,R.N.洽普曼最初引入環境阻力的概念。他試圖借用電阻等於電壓電流的概念來解釋種群增長的S形曲線,提出了環境阻力的概念,即:環境阻力=種群內稟增長率/種群個體數。
但這種與電阻的比擬是牽強的,因為電流是在固定的電線中流動,而種群增長“流”則是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發生的,因此用一個公式來測定環境阻力很困難。1948年,W. 福格特在土地承載力研究中提出環境阻力為邏輯斯蒂方程(阻滯方程)中的修正項。邏輯斯蒂方程如下:
式中:(K-N)/K—為環境阻力;
K—為環境負荷量;
N—種群數(或個體數);
t—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