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戰

環境戰

環境戰(environmental warfare),將人為地改變自然環境狀態所產生的能量,運用於軍事目的的一種作戰手段。又稱地球物理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戰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warfare
簡介,特點,威力大,效率高,隱蔽性強,分類,環境戰製造的環境災難,其他介紹,

簡介

它通過人為地製造暴雨、洪水、地震、山崩、海嘯、磁暴等,創造有利於己方不利於敵方的作戰條件,以達到轉換敵我力量對比,加速作戰進程,戰勝敵方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些西方國家相繼建立環境戰研究機構,研究各種環境改變技術。環境戰有可能向與化學戰、生物戰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它的殺傷破壞力,將對人類生存產生廣泛、深遠和嚴重的影響。 1976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但超級大國出於爭霸的需要,仍在研究、試驗環境改變技術,把它作為軍備競賽的內容之一。

特點

同傳統戰爭形態相比,環境戰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威力大

一是威力大。它所引發的是冰雹,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在這些自然災害中蘊育了巨大的破壞力,其所造成的危害可達到甚至超過任何一次大型核爆炸所造成的破壞,比如地下爆炸當量為100萬噸的核武器它對地面的破壞力相當於6.9級的地震,其威力可見一斑。

效率高

二是效率高,它不直接產生殺傷力,而是人為施加有限能量來誘發巨大的自然力,而引發出的自然力的破壞力即是引發外力的數千萬倍,因此,同其它殺傷武器和戰爭相比有較高的戰鬥效率。

隱蔽性強

三是隱蔽性強。生態環境戰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戰爭,它的殺傷效果同自然環境混合在一起,難以分辨,而在某時,某地所施加的人工影響,可能在幾小時幾天以後,甚至在任何地區以外很遠的地區才能表現出來,使受攻擊者受害於不知不覺之中,難以及時偵察掌握確鑿證據,而攻擊者也很容易逃避戰爭責任。

分類

生態環境戰所運用的生態環境武器按其作用性能大致分為三類:
1.氣象型環境武器,所謂氣象型武器是運用人工技術改變氣象條件,並將其用於作戰,雖不是槍林彈雨,也看不到刀光劍影但同樣可達到摧毀和打擊敵人效果,比如人工降雨,雪,冰雹,人工製造乾旱,或通過人工製造閃電引發森林火災等等。氣象型環境武器不僅可直接殺傷敵方削減敵方戰鬥力,而且可以掩護自己的軍事行動,經各種武器的使用創造有利條件.
2.地震作用型武器,大家知道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聚集體,地下沸騰的溶岩中貯存著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一旦突破地殼的限制,就會爆發地震,海哪,山崩等自然災害,而地震作用型武器就能將地球內部能量轉化為毀傷敵對方的巨大殺傷力,比如用強大超高速波作用地下岩層而引發地震和海哪,利用動能導致山崩雪崩或地滑等等。
3.生化型環境武器<BR>生化型環境武器主要包括同敵方地區撒播能阻止地球表面散發熱量的物質而便敵區出現沙漠化再有用飛彈或航天運載工具把大氟利昂或氮的氧化物送入離地25-30公里高的臭氧層使臭氧深濃度減小,造成一個臭氧空洞,讓大量紫外線輻射到敵國地區使其人員和生物受致命影響。

環境戰製造的環境災難

在諸多環境戰技術中,比較成熟和現實的是改變大氣圈的技術。具有軍事意義的改變大氣圈的技術包括:消雲消霧,造雲造霧,人工降雹,改變大氣的電學特性,人造電場,人工生成和引導破壞性風暴,控制閃電,人工降雨和降雪,人工影響氣候,改變高層大氣或電離層等。
在上述各種技術中,許多都已具有現實可能性,有些並已在戰場上加以使用,如人工降雨等。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從1967年到1972年共進行過2602次播雲降雨作業,通過人工降雨使道路泥濘,車輛無法通行,用以切斷胡志明小道供應線。但這些都只是作為戰術武器使用,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有限的。最危險的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要算人工改變氣候了。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可以大範圍地和較長期地改變氣候的技術手段。我們知道,在大氣圈的25-30公里高度,包裹著一層厚厚的臭氧,它能把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吸收掉,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量紫外線的傷害。美國就曾經試驗過一種技術,即用火箭往臭氧層中人工引人大量的氮氧化物、氫化物或其他一些容易和臭氧作用的化學藥劑,以破壞該層中的臭氧,形成一個暫時性臭氧空洞,使大量紫外線直射到地面,從而將地面上的全部生物燒死。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油井燃燒所造成的氣候改變,更表明人工改變氣候並不需要特別高超的技術和巨大能量.據報導,由於科威特油井燃燒所釋放的濃煙遮住陽光,使科威特的氣溫下降廠10—15攝氏度,而且其影響波及到南亞地區。
人工改變水圈的技術無疑也有著很大的軍事意義。 因為我們地球表面的71%是被海洋覆蓋著,有139個國家瀕臨海洋,其中有43個是島國。改變水圈的技術包括:改變海洋的物理、化學和電磁特性,人造海嘯,河流改道或摧毀堤壩等 在這些技術中,最現實可行的是人工造成洪水災害.過去已經有過多次這樣的戰例。 如1672-1678年法荷戰爭中,荷蘭人在1672年6月挖開堤堰,造成所謂“荷蘭水線”,成功地阻止了路易十四軍隊的推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阻止德國的進攻,英軍曾於1943年5月間炸毀魯爾河谷的兩座主要大壩,造成125座工廠被毀,25座橋樑坍塌,21座橋樑嚴重受損,許多電站和煤礦被淹,1294人被淹死,鐵路中斷。德國人也曾於1944年故意在荷蘭用鹹水淹沒了大約20萬公頃農田,使之無法耕種。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美國都曾公開對水庫進行襲擊,企圖造成洪水泛濫。目前世界上在20多個國家中有70餘座大型水庫 每個水庫的蓄水量至少為10億立方米,其中有6個特大型水庫的蓄水量高達1000億立方米。 它們無疑都可能成為環境戰的目標。

其他介紹

此外.正在研究的可能的環境戰技術還有人工誘發地震、人工誘發山崩和土石流、使靜止的火山活化噴發、以及人工影響永久凍土帶等。不難看出,這些技術都在於人工.誘發 些本來屬於自然發生的災害;由於這些災害常具有巨大的破壞力,所以人工誘發這些災害就有著很大的軍事吸引力
還有人建議使用核武器來改變某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使之撞擊敵方領土其破壞力之大,遠非一般核武器所能比擬。這在目前雖然只是一種構想,但卻值得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