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可持續設計

環境可持續設計

《環境可持續設計》是2010年10月1日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維佐里(Carlo Vezzoli) 曼齊尼(Ezio Manzini) 劉吉昆

《環境可持續設計》是從技術和操作層面對聯合國發起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年-2014年)的積極回響和貢獻。同時旨在幫助新一代設計師的成長,使他們具有責任感並能夠承擔環境可持續產品的設計。《環境可持續設計》對設計過程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論框架,以及一套實用的方法工具。該書將產品開發中的環境訴求與設計方法論、操作工具和企業策略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藉助大量精心挑選的高品質的環境產品設計案例,闡明了採取的策略和設計原則。

基本介紹

  • 書名:環境可持續設計
  • 作者:維佐里(Carlo Vezzoli)  曼齊尼(Ezio Manzini) 劉吉昆
  • 原版名稱::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譯者劉新,楊洪君,覃京燕
  • ISBN:9787118070613
  • 頁數:234頁
  •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正文語種:漢語
  • 尺寸及重量:25.6 x 18.2 x 1.4 cm ; 440 g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環境可持續性的理念,並且提出達到這一理想目標的總體方針;第二部分介紹了生命周期設計方法、如何降低資源消耗、甄選低環境影響的資源、拓展產品生命期限、延長材料使用壽命以及易拆解設計的策略;第三部分提出了評估產品環境影響的具體方法和工具(如生命周期評價),以及其他一些將環境訴求融人到真實設計過程中的輔助工具;第四部分是對可持續設計發展歷程的概述,這裡包含了設計實踐和研究兩部分的內容。
《環境可持續設計》對所有關注產品開發的學生、設計師以及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都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環境可持續設計》:
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05年-2014年)的目標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領導,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價值和相關實踐整合到教育和學習的所有方面。
這種教育將促進人們行為方式的轉變,並為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創建一個環境友好、經濟強盛、社會公平的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義大利)維佐里(Carlo Vezzoli) (義大利)曼齊尼(Ezio Manzini) 譯者:劉新 楊洪君 覃京燕 合著者:劉吉昆
CarlO Vezzoli,米蘭理工大學教授;可持續設計與系統創新研究所(DIS)主任;(RAPLlabo)工業產品環境問題實驗室的科學顧問;國際知名的可持續設計研究與教學領域的專家。亞歐可持續設計網路項目領導人。近期出版的相關著作:《可持續的系統創新——“滿意系統”設計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產品一服務系統及可持續性》(Ezio Manzini合著)等。
Ezio Manzini,米蘭理工大學教授;可持續設計與系統創新研究所(DIS)前主任;工業設計博士課程主任;曾任米蘭DOMUS學院研究主任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席教授。“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先驅和著名學者,重點關注“情景構建”與“解決方案”的概念開發。近期著作包括:《產品-服務系統及可持續性》(Carlo Vezzoli合著);《可持續的每一天》(F.Jegou合著);《以合作導向的解決方案一如何設計工業化可持續解決方案》等。
譯者簡介:
劉新,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講師,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中心可持續設計研究所副所長,LeNs國際可持續學習網路中方協調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可持續設計”與“綜合造型基礎”。近年來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如LeNS國際可持續設計大會;Cumulus國際藝術、設計、媒體大學聯合會;IASDR設計研究界國際聯合會;HCI國際人機互動大會;D282清華國際設計管理大會)和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可持續設計”相關的論文,並參與和主持了多項國際教學合作、設計開發和研究項目。
楊洪君,2006年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企業從事產品設計5年,現主要從事工業設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覃京燕,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學互動界面設計領域學科負責人。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北京原創設計推廣協會理事,國際互動設計會議指導委員會委員,韓國藝術設計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網路設計、互動設計、數字娛樂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發表論文39篇,出版編著及譯著7部,申請專利1項。

目錄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
第1 章可持續性和非連續性……………………………………………………………… 3
1. 1引言………………………………………………………………………………… 3
1. 2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 4
1. 2. 1環境可持續性的先決條件……………………………………………… 5
1. 2. 2十倍高效生態生產系統………………………………………………… 5
1. 3生物環與技術環…………………………………………………………………… 7
1. 3. 1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環…………………………………………………… 7
1. 3. 2互不干擾性和技術環…………………………………………………… 7
1. 3. 3工業生態學和非物質化………………………………………………… 8
1. 4過渡方案…………………………………………………………………………… 8
1. 4. 1有效策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極端方式………………………………… 9
1. 4. 2充分策略:儘量少做事的極端方式…………………………………… 10
1. 4. 3綜合策略………………………………………………………………… 10
第2 章產品、情境與能力………………………………………………………………… 11
2. 1引言……………………………………………………………………………… 11
2. 2基於產品的幸福………………………………………………………………… 11
2. 2. 1世界如同一個大超市…………………………………………………… 12
2. 2. 2“輕量產品”的悖論…………………………………………………… 12
2. 2. 3輕量作為必要不充分條件……………………………………………… 13
2. 3以“擁有”為基礎的幸福………………………………………………………… 13
2. 3. 1世界就像一個主題公園………………………………………………… 14
2. 3. 2信息的物質附加物……………………………………………………… 14
2. 3. 3服務定位是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 15
2. 4區域公共產品的危機…………………………………………………………… 15
2. 4. 1公共產品的作用………………………………………………………… 16
2. 4. 2補救產品的蔓延………………………………………………………… 16
2. 5基於情境的幸福………………………………………………………………… 17
2. 6幸福作為一種能力發展………………………………………………………… 17
2. 6. 1不可持續的舒適………………………………………………………… 18
2. 6. 2非參與式與參與式解決方案…………………………………………… 18
2. 7變化背後的力量………………………………………………………………… 19
第3 章社會學習的過程………………………………………………………………… 21
3. 1引言……………………………………………………………………………… 21
3. 2生產消費系統…………………………………………………………………… 21
3. 3消費者/用戶和共同生產者……………………………………………………… 22
3. 3. 1消費者(潛在)的力量………………………………………………… 22
3. 3. 2臨界消費………………………………………………………………… 23
3. 4人作為合作生產者……………………………………………………………… 23
3. 5積極的少數派與成功案例……………………………………………………… 24
3. 6企業和夥伴關係的新形式……………………………………………………… 25
3. 6. 1減少消耗的生產價值…………………………………………………… 25
3. 6. 2新的商業運作方式……………………………………………………… 26
3. 6. 3生態效益企業…………………………………………………………… 26
3. 6. 4從產品到系統生態效益………………………………………………… 27
3. 6. 5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27
3. 6. 6從結果出發……………………………………………………………… 28
3. 6. 7企業和社會創新………………………………………………………… 28
3. 7公共部門及遊戲規則…………………………………………………………… 29
3. 7. 1促進學習的社會進程…………………………………………………… 29
3. 7. 2增強反饋………………………………………………………………… 30
3. 7. 3支持提供替代的解決方案……………………………………………… 30
3. 7. 4促進充分溝通…………………………………………………………… 31
3. 7. 5給自然資源指定充分的經濟成本……………………………………… 31
3. 7. 6擴大的生產者責任……………………………………………………… 32
3. 8設計師與合作設計者…………………………………………………………… 32
3. 8. 1設計師角色的限制和機會……………………………………………… 32
3. 8. 2可持續設計的操作領域………………………………………………… 33
第二部分面向環境可持續性的設計
第4 章生命周期設計…………………………………………………………………… 37
4. 1引言……………………………………………………………………………… 37
4. 2工業產品的環境要求…………………………………………………………… 37
4. 3產品生命周期…………………………………………………………………… 38
4. 3. 1概述……………………………………………………………………… 38
4. 3. 2生產準備………………………………………………………………… 39
4. 3. 3生產……………………………………………………………………… 40
4. 3. 4銷售……………………………………………………………………… 40
4. 3. 5使用……………………………………………………………………… 41
4. 3. 6處置……………………………………………………………………… 41
4. 4附加的生命周期………………………………………………………………… 42
4. 5功能性方法……………………………………………………………………… 42
4. 6生命周期設計的概述…………………………………………………………… 43
4. 7生命周期設計的目標…………………………………………………………… 43
4. 8生命周期設計的含義…………………………………………………………… 44
4. 9設計方法………………………………………………………………………… 44
4. 10生命周期設計策略……………………………………………………………… 45
4. 11策略之間的相互關係…………………………………………………………… 46
4. 12戰略的優先權…………………………………………………………………… 47
4. 13面向廢棄處置的設計…………………………………………………………… 48
4. 14環境優先等級與處置成本……………………………………………………… 49
4. 15生命周期設計的現狀…………………………………………………………… 50
第5 章資源消耗最小化………………………………………………………………… 51
5. 1引言……………………………………………………………………………… 51
5. 2材料消耗最小化………………………………………………………………… 51
5. 2. 1材料用量最小化………………………………………………………… 52
5. 2. 2碎料和廢料最小化……………………………………………………… 56
5. 2. 3儘量減少包裝…………………………………………………………… 57
5. 2. 4使用過程中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0
5. 2. 5產品開發階段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4
5. 2. 6最小化能源消耗………………………………………………………… 65
第6 章選擇低環境影響的資源和過程………………………………………………… 79
6. 1引言……………………………………………………………………………… 79
6. 2選擇無毒害的資源……………………………………………………………… 79
6. 2. 1選擇無毒害的材料……………………………………………………… 80
6. 2. 2選擇無毒害的能源……………………………………………………… 84
6. 3可再生和生物兼容資源………………………………………………………… 89
6. 3. 1選擇可再生和與生物兼容的材料……………………………………… 89
6. 3. 2選擇可再生和生物兼容性能源………………………………………… 96
第7 章產品生命周期最佳化……………………………………………………………… 100
7. 1使用壽命………………………………………………………………………… 100
7. 2為何要設計耐用產品…………………………………………………………… 101
7. 3為何設計使用率高的產品……………………………………………………… 103
7. 4變化的社會經濟尺度…………………………………………………………… 104
7. 5最佳化服務………………………………………………………………………… 105
7. 6原則……………………………………………………………………………… 105
7. 6. 1面向適當生命周期的設計…………………………………………… 106
7. 6. 2面向可靠性設計……………………………………………………… 108
7. 6. 3方便升級和提高適應性……………………………………………… 108
7. 6. 4便於維護……………………………………………………………… 111
7. 6. 5便於維修……………………………………………………………… 114
7. 6. 6便於再利用…………………………………………………………… 116
7. 6. 7便於再製造…………………………………………………………… 119
7. 6. 8強化使用……………………………………………………………… 120
第8 章延長材料的生命周期…………………………………………………………… 123
8. 1引言……………………………………………………………………………… 123
8. 2原則……………………………………………………………………………… 128
8. 2. 1採用級聯方式………………………………………………………… 128
8. 2. 2採用最有效的回收技術選擇材料…………………………………… 130
8. 2. 3便於生命終結後的收集和運輸……………………………………… 132
8. 2. 4識別材料……………………………………………………………… 133
8. 2. 5不同的不兼容材料的總數量最小化………………………………… 134
8. 2. 6便於清潔……………………………………………………………… 137
8. 2. 7易於堆肥……………………………………………………………… 138
8. 2. 8便於燃燒……………………………………………………………… 138
第9 章便捷拆卸………………………………………………………………………… 140
9. 1引言……………………………………………………………………………… 140
9. 2指導原則………………………………………………………………………… 144
9. 2. 1減少和促進拆卸分離的操作………………………………………… 145
9. 2. 2使用可逆連線系統…………………………………………………… 147
9. 2. 3使用易於打開的永久性連線系統…………………………………… 149
9. 2. 4協同設計粉碎分離的特殊技術和特性……………………………… 150
9. 2. 5使用粉碎後容易分離的材料………………………………………… 151
9. 2. 6使用粉碎後易於分離的輔助零件…………………………………… 152
第10 章面向生態效益的系統設計…………………………………………………… 153
10. 1傳統供求系統的經濟限制…………………………………………………… 153
10. 2社會經濟行為者之間新互動的系統創新…………………………………… 155
10. 3產品服務系統的供應模式…………………………………………………… 156
10. 4準則…………………………………………………………………………… 157
10. 4. 1為產品生命周期提供附加值的服務……………………………… 157
10. 4. 2為客戶提供“最終效果”的服務…………………………………… 159
10. 4. 3提供“激活用戶平台”的服務……………………………………… 160
10. 5面向生態效益的系統設計戰略……………………………………………… 164
第三部分環境可持續性分析、設計方法和工具
第11 章環境複雜性與設計活動……………………………………………………… 167
11. 1引言…………………………………………………………………………… 167
11. 2面向環境可持續性設計的方法和工具……………………………………… 167
第12 章產品環境影響評價:全生命周期評價………………………………………… 169
12. 1生產消費系統對環境的影響………………………………………………… 169
12. 1. 1自然資源耗竭……………………………………………………… 170
12. 1. 2全球變暖…………………………………………………………… 170
12. 1. 3臭氧層消耗………………………………………………………… 171
12. 1. 4煙霧………………………………………………………………… 171
12. 1. 5酸化………………………………………………………………… 172
12. 1. 6富營養化…………………………………………………………… 172
12. 1. 7有毒氣體、土壤和水體污染………………………………………… 172
12. 1. 8廢棄物……………………………………………………………… 173
12. 1. 9其他影響…………………………………………………………… 174
12. 2評論和分析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定量方法…………………………………… 174
12. 2. 1生命周期評價……………………………………………………… 174
12. 2. 2生命周期分析階段………………………………………………… 175
12. 2. 3生命周期分析與設計:意義和局限性……………………………… 182
12. 2. 4選擇能力:辨別能力與科學可靠性………………………………… 182
12. 2. 5敏銳的決定:開發最初階段與生命周期分析適用性……………… 183
12. 2. 6開發生命周期分析………………………………………………… 184
第13 章環境可持續性設計導向工具………………………………………………… 187
13. 1引言…………………………………………………………………………… 187
13. 2為某些環境目標而開發的工具……………………………………………… 187
13. 3為某些環境目標所開發工具的局限性……………………………………… 189
13. 4產品全生命周期設計工具…………………………………………………… 189
13. 5生態效益設計工具…………………………………………………………… 190
第四部分發展和研究現狀
第14 章可持續性在設計研究與實踐中的發展……………………………………… 195
14. 1引言…………………………………………………………………………… 195
14. 2設計中可持續性的演變……………………………………………………… 196
14. 3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資源…………………………………………………… 197
14. 4產品生命周期設計…………………………………………………………… 198
14. 5生態效益的系統設計………………………………………………………… 199
14. 6面向社會公平與和諧的設計………………………………………………… 200
14. 7最新進展……………………………………………………………………… 201
附錄A設計標準和原則………………………………………………………………… 203
附錄B環境影響圖表…………………………………………………………………… 211
索引………………………………………………………………………………………… 214
參考文獻…………………………………………………………………………………… 223

序言

本書的兩位作者Carlo Vezzoli教授和Ezio Manzini教授都來自於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二位都是國際可持續設計教育領域知名的領軍人物,也都是譯者的老師和朋友。該書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看都是目前設計界對可持續設計這一主題最深入、全面和實用的著述,其中不僅有對可持續理念發展脈絡、核心觀點的透徹闡釋,也有對具體方法、技術,甚至教學工具的詳盡介紹,是難得的理論結合實踐的參考書。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最熱的辭彙之一,也是被“濫用”與誤讀最多的辭彙之一。什麼是真正的“可持續”,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或對於每人都有不同的意義。與之相應,談論“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生態設計”、“低碳設計”等概念也逐漸成為設計圈中的一種時尚。然而,對其真正的含義以及不同概念間的關係等問題,無論在設計實踐上還是設計教育中都存在廣泛的爭議和誤解。
“可持續設計”DF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是設計界對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斷尋求變革的實踐歷程。從歷史上看,作為“服務業”的設計長期充當“手段”的角色,始終是企業牟利的工具。從“有計畫廢止制度”到今天市場上爭奇鬥豔的產品“形式創新”,設計一直是刺激人們潛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續的幸福觀、消費觀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縱者。設計也因此被指責為助長消費主義,加劇資源消耗的罪魁禍首,是不良企業牟取暴利的幫凶。
這種指責也促使設計界對其所擔當的社會角色進行不斷地反思,“可持續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正是這種反思的具體表現。正如本書作者所言,現在是重新思考關於“幸福”定義的時候了,“幸福的觀念是社會構建的,我們目前關於幸福的觀念受到近代史的影響……當時人們缺乏對‘限制’的理解,認為對自然的索取是理所當然的。”設計正是參與構建這種幸福觀的主要力量。我們的假設是:既然藉助設計手段可以成功地推進物質依賴型的消費模式,那么設計同樣有能力促進向新型的“非物質化”、服務性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