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簽約背景,主要內容,條約原文,簽約後續,條約影響,附註,
簽約背景
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歷代俄羅斯政府的一貫圖謀。鴉片戰爭之後,俄羅斯成立“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加緊其侵略黑龍江的活動。1849年至1853年,俄羅斯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游,建立侵略據點。隨後,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揮下,大批俄羅斯侵略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實行軍事占領。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俄羅斯政府得知這一情況於1858年1月5日召開“特別委員會”會議進行密謀。會議採納了穆拉維約夫關於繼續向黑龍江“移民”,並以武力為後盾,與清政府舉行的外交談判的意見。會後俄羅斯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維約夫已受命談判中俄邊界問題,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結“黑龍江問題”,可以與他會商。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對清政府極為不利。穆拉維約夫便乘機率領俄國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5月20日,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動。22日,穆拉維約夫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內與大清國黑龍江將軍奕山會晤、談判。穆拉維約夫說他此來是為了“助華防英”,也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為了雙方的利益,清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奕山指出,兩國邊界已根據《尼布楚條約》“議定遵行,百數十年從無更改。今若照爾等所議,斷難遷就允準”。這次談判爭論很激烈。散會前穆拉維約夫將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交給奕山,限第二天答覆。
這個草案的實質就是要撕毀中俄《尼布楚條約》,強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第二次談判,清政府代表愛紳泰斷然拒絕俄方提出的無理要求,並將“條約草案”退給俄方代表彼羅夫斯基。由於俄方無理取鬧,談判無結果。穆拉維約夫急不可耐,再次親自出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提出條約的最後文本,強迫奕山簽字,並恫嚇說:“同中國人不能用和平方式進行談判!”當夜俄羅斯兵船鳴槍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之下,奕山終於屈服,被迫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城和約》,又稱《璦琿條約》。中俄《璦琿條約》是俄羅斯帝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清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準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條約原文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俄歷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璦琿。
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龍江將軍奕山,會同俄國東悉畢爾將軍岳福,在愛琿城議定和約三條:
一、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海口,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河,作為大清國所屬之地;由烏蘇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連兩國交界明定之間地方,作為兩國共管之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河,此後只準中國、俄國行船,各別外國船隻不準由此江河行走。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兩國所屬之人互相取和,烏蘇里、黑龍江、松花江居住兩國所屬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員等在兩岸彼此照看兩國貿易之人。
三、 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岳福,中國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奕山,會同議定之條,永遠遵行勿替等因;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岳福繕寫俄羅斯字、滿洲字,親自畫押,交與中國將軍宗室奕山,並中國將軍奕山繕寫滿洲字、蒙古字,親自畫押,交與俄羅斯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繕寫,曉諭兩國交界上人等。
簽約後續
按照清朝當局事先給與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無權與俄羅斯簽訂條約。因此,清政府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在事後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但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認可了《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條約簽訂後,俄羅斯將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為“報喜城”(即布拉戈維申斯克)以慶祝條約成功簽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特頒嘉獎,以表揚侵略簽約“有功”的穆拉維約夫,同時晉封穆拉維約夫為阿穆爾(即黑龍江)斯基伯爵。
條約影響
《璦琿條約》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俄羅斯在遠東的成功》,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62頁)
俄羅斯將穆拉維約夫割占中國黑龍江地區的行動方式概括為一個侵略公式:“必須以實際占領地方的辦法來支持俄國外交上的要求”。其後,俄羅斯通過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不平等條約又侵占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外西北地區大片領土,都是這樣乾的。《璦琿條約》的簽訂,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
附註
本和約見《鹹豐條約》,卷2,頁13―14,俄文本及法文譯本見《俄外部:俄華條約集》,頁83―84;兩種滿文本及蒙文本均見同書,頁113―121。
本和約又稱《璦琿城和約》,簽訂時有滿、蒙、俄文本,原無漢文本;漢文本是譯本。俄國於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換批准的日期。
東北各族邊民的反割地鬥爭
不共戴天的“羅剎”:清朝東北各族邊民抗擊沙俄侵略
誓不相容
還有的說:“關東有四寶,高粱、大豆、水稻、小麥長得好” 。
東北自古物產豐富,種類繁多,歷朝歷代均被稱之為寶地。所謂“游魚在水,奇寶在林,珍禽在天,神獸在山”,正是對這一方繁衍萬千野生動植物的龍興寶地真實寫照。
沙皇俄國原本是歐洲國家,與中國相距萬里之遙。自16世紀後期,它就跨過歐亞交界線,逐步向西伯利亞一帶擴張,進而將邊境線延伸到中國的北方邊緣,並伺機侵占中國領土。
經過了百年的閉關鎖國,曾經的帝國逐漸走向沒落,與世界強國的距離已漸行漸遠。
到了19世紀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瓜分的市場,成為帝國主義饕餮覬覦和不斷爭奪的殖民地。其中,最為窮凶極惡的是沙皇俄國,鴉片戰爭以來,接連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侵占了中國東北的大片領土,推行“黃俄羅斯”殖民統治計畫,成為當時中華民族的頭號敵人。全中國民眾的極度憤慨,東北邊疆的人民對其更是誓不相容,堅決反抗。
鄂倫春人打擊“考察隊”
沙俄在中國領土上奸淫擄掠、殺人放火的強盜行徑激起了東北各族人民的反抗鬥志。他們自發組織抗俄團體,同仇敵愾,積極對抗這群茹毛飲血的“羅剎鬼兵”。
他們都是天生善騎射、好勇猛的獵手。尤其是生活在黑龍江上游及蒙古地區的鄂倫春族人,他們世居森林,以狩獵為生,精於騎射之術,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沙俄的槍炮打破了他們原有的平靜。
道光三十年(1850)的一天,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帶領他精心組建的“考察隊”,從庫克多博卡倫偷偷潛入到中國境內,進行秘密測繪偵查活動。沒想到,他們剛一踏上中國領土,就被當地的鄂倫春人發現,並遭到攻擊。考察隊中的成員,瓦加諾夫中尉和兩名哥薩克被擊斃,其餘成員則狼狽逃竄。
沙俄“考察隊”隊員被擊斃一事傳開,沙俄政府頓感顏面無存,備受打擊,決定不會就此善罷甘休,於是設計對清政府展開了打擊報復。
他們詐稱該國3名逃兵,越界躲入中國境內,要求清政府將其交回。在俄國的威逼下,昏庸無能的清政府,明知是計,仍然將鄂倫春的勇士們“繩之以法”,給俄國以“交待”。有的被處決,有的被發放充軍,也有的慘遭鞭笞。鄂倫春人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一段抗俄護疆的愛國傳奇。
費雅喀人的暴動
在鄂倫春人民奮起殲滅了以瓦爾諾夫為首的“考察隊”的同時,費雅喀人對沙俄侵略軍的入侵也展開了英勇的抗爭。
費雅喀人崇拜大自然、動物以及他們的祖神,沙俄侵略的入侵打破了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這群純樸善良的人們開始了保衛自己家園的反抗活動。
俄軍來到村子裡,大叫大嚷,命令村民們交出組織暴動的帶頭人。村民們拒不交人,還將俄軍團團圍住,俄軍見村民企圖反抗,便以武力強行帶走了企圖圍攻俄軍的幾個帶頭人,押解到彼得冬營。接著,又派大隊人馬,將附近3個村屯的居民驅趕到那裡,當著村民的面兒抽打帶頭人,並將其罰做苦力,為他們抬木頭,以示殺一儆百。雖然這次暴動被扼殺於萌芽狀態,但也給侵略者以極大的威脅。
勇敢的赫哲人
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裡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來描述這裡的富庶。這富庶之地,自然也是沙俄眼中的一塊肥肉,十餘年間曾多次入侵。
在沙俄侵略者入侵時,赫哲人拒絕為其引路、拒絕供應食物;監視沙俄侵略者的行動,隨時向當地清朝地方政府和清軍匯報;協同清軍守衛江卡。赫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打擊沙俄侵略者貢獻力量。
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一小股沙俄軍隊侵入到黑龍江口的特林村,被滿族和赫哲族的居民200餘人包圍。村民們警告沙俄侵略者:不經清政府許可,任何外國人都無權踏上這片土地,遂將他們驅趕出去。
鹹豐四年五月四日(1854年5月30日),穆拉維約夫率領1000餘名“遠征軍”,攜帶大量槍枝彈藥,分乘70多隻艦船闖進黑龍江流域。當他們進抵松花江口時,春雨淅瀝,由於不熟悉路途,而不辨方向,強盜們前進不得。此時,赫哲漁民烏爾桑阿等人正在河岸叉魚,穆拉維約夫隨即派人將他們強行拉到船上,要求帶路。烏爾桑阿等人嚴詞拒絕了俄國人的要求。結果被俄軍關押數日之後才放回。
烏蘇里卡倫和黑河口卡倫是從黑龍江進入烏蘇里江和松花江的門戶,也是往返黑龍江的必經之處。
鹹豐四年(1854)夏,三姓協領富尼揚阿向赫哲人借來了樺皮小船,並在赫哲人的指引下,帶兵前往黑龍江下游偵察俄軍動向。經過偵查,他們發現俄軍正向兩個卡倫駛來。情況緊急,他們立即上報地方政府,請求定奪。怎奈清政府提出“勿啟釁端”的指令,因此,守卡清軍不敢輕舉妄動,對俄船的入侵也無能為力。作為邊防哨所的卡倫形同虛設。
鹹豐七年八、九月間(1857年10月),一股俄軍闖入松花江。當他們接近黑河口卡倫時,守卡清軍一面竭力攔阻,一面派人飛速上報吉林將軍景淳。俄船對清軍攔阻置之不理,繼續在中國的內河航道上橫衝直撞。
當地的赫哲人得到訊息後,也紛紛駕船趕來,協同官軍阻攔俄國船隻。
赫哲人的樺皮小船輕便靈活,航速較快。赫哲人同官軍一起狂追60餘里,很快便趕到了俄船前頭。隨即赫哲人將樺皮船在江面一字排開,形成一道水上封鎖線,以阻俄船的前進。
清軍將士趁勢將俄軍船帆扯下,提出嚴重警告,要求他們立即離開中國。俄軍見勢不妙,匆忙駛出松花江。
當時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沙俄侵略軍不怕清軍,卻怕赫哲人。一方面是赫哲人民風彪悍,另一方面也是東北清軍戰力委實低下,穆拉維約夫曾這樣記述:“多數人扛著一支尖上塗著黑色的竿子當作長矛,只有很少的人有火繩槍,大多數人帶的是弓和掛在背上的箭袋…”於是吉林將軍便利用這一特點,將清軍打扮成赫哲族的獵人,執行巡邏任務,以震懾俄國人。
扎拉西忍辱負重
鹹豐十年(1860)初,對居住在黑龍江左岸彪爾郭屯的赫哲族“噶珊達”扎拉西來講,是一段屈辱而又黑暗的時期。彼時,俄人來襲,他率眾抵抗,但無濟於事。其妻妾遭到俄軍的戲謔,房屋也被付之一炬,就連他本人也被俄軍綁架。
俄軍知道扎拉西是當地的頭領,便對他軟硬兼施,企圖讓他為俄軍做事。扎拉西決定從長計議,決定有條件地服從。他開出了條件:他可以擔任俄官,但必須管理俄人事務。俄軍答應了他的要求。
扎拉西自上任伊始,就開始利用職權之便,廣泛蒐集俄軍情報。他還從俄國士兵那裡得知:俄國哥薩克士兵與移民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矛盾甚為尖銳,沙皇的侵華政策頗不得民心。
這份情報是從沙俄大規模入侵以來,直接從俄國民眾那裡得到的,關於他們對沙俄政府侵華政策真實反映的重要信息。到現在仍作為珍貴史料,保存在鹹豐朝《籌辦夷務始末》中。
後來,扎拉西曆盡千辛萬苦,帶領部下260餘人內遷,回歸祖國。這不僅表明了赫哲人對祖國的熱愛,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回歸也為當地的抗俄力量注入了新的血液。
“刨夫”、“攬頭”抗俄
烏蘇里地區盛產黃金、參、珠等名貴物品,那裡的居民世代以挖參、捕貂、打魚、採珠、淘金為業,以為生計。沙俄對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占領,破壞了“刨夫”、“攬頭”的生計,使他們無以為生。因此,他們對沙俄更是恨之入骨,鬥志也最為堅定。吉林當局正是看重了這一點,決定將這支力量充分利用起來,以阻擋沙俄勢力的入侵。
實際上,在此之前,“刨夫”、“攬頭”們就已經自發組織起了一些小規模的隊伍,只是由於怕官府知道,不得不在地下進行秘密的抗俄活動。
早在沙俄大舉入侵烏蘇里地區時,“刨夫”徐得林就曾向吉林將軍表示,俄國人測繪勘探地形、插立標桿,是在肆意侵占中國領土,更是要剝奪他們的生路。因此,他們同仇敵愾,心甘情願地為政府出力,要求參加抗俄鬥爭。
當得知吉林當局決定發給“腰牌”,給他們以合法身份,允許他們公開設營抗俄時,“刨夫”、“攬頭”們都顯得興奮異常。徐得林與“攬頭”張登瀛、張廷選,宋祥春、牟甲泰等人,紛紛回響當局號召,廣招營夫,集結隊伍。很快他們就組織起84營的強大作戰群體。
他們所謂的“營”,並不同於清軍的軍隊編制,而是按照各自職業的不同劃分,比如:
“采參營”、“定碓營”、“菜營”、“木營”、“棒槌營”等五種。營也有大有小,大的數百人,小的數人。各營設“執事”一至數人,傭工(營夫)若干人,營名有的稱自號,有的按“營頭”姓氏為名。
沒有戰事時,各營可以從事采捕等生產活動;一旦起戰事,各營應該“或以銃聲為號,或以信牌是從”,並“定期聚集”,隨時準備打擊侵略者。
為了保護山場的人參,抵抗沙俄侵略者。在“刨夫”徐得林和“攬頭”張登瀛的領導下,先後設營達150餘座。每營兵力多寡不等,少則數十人,多則可達數百人,兵力總數不下一萬。
然而,這支隊伍的壯大卻招致吉林當局的恐慌,遂對其進行打壓控制,使其不能發揮應有的抗俄作用。
東北邊民規模最大的一次抗俄鬥爭
沙俄侵略者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入侵和強行割占,激起了當地各族人民的強烈義憤。黑龍江和松花江中下游地區的居民也相繼組織民團,據統計,黑龍江江左江右參加團練的共有3900餘人。駐守璦琿附近的清軍愛國官兵也加入了人民抗俄鬥爭的行列,他們在通告中警告俄軍必須“撤離該地”,否則將亡於中國軍民的“利劍之下”,表明了中國軍民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
1868年爆發的青島淘金工人起義,是這一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抗俄鬥爭。青島是位於海參崴東南海面的一個小島,以盛產砂金著稱。俄國殖民者占領這一地區後,便下令驅逐在這裡定居的中國淘金工人,掠奪這裡的寶貴資源。1867年,沙俄侵略者強行登島,將金礦大肆劫掠一番;1868年5月,滿載俄國士兵的軍艦又在青島登入,企圖趕走這裡的中國工人。然而,中國淘金工人早已設好埋伏,俄軍一登島,數百名淘金工人一齊衝殺過來,打死打傷俄軍過半。沙俄侵略軍從海參崴調來軍艦才解除了圍困。這次戰鬥之後,淘金工人的抗俄鬥爭開始向整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發展。
起義軍轉戰到蘇城後,蘇城的刨夫立即回響,起義軍在青島、蘇城、黃島、石廟子等地到處打擊俄軍,起義隊伍發展到三千人,抗俄烽火燃遍了南烏蘇里大地。他們堅持鬥爭一個多月,極大地震動了俄國在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殖民統治。不少俄國人後來談起這次抗俄起義還如驚弓之鳥不寒而慄。而移居這裡的俄國人更加惶恐不安,深感“在異國土地上安家創業的艱辛”。
簡論:
東北邊民的抗俄鬥爭,是近代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沙俄東侵,破壞了東北各民族的共同家園,為了生存,各族人民進行了的不屈不撓的抗俄鬥爭,表現了東北各族人民的愛國精神。
抗擊沙俄入侵,需軍民協同作戰,通力配合方能得勝,單憑某一方,都難有大的作為。各少數民族人民以及民間抗俄群體本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但腐朽的清政府既軟弱無能,又居心叵測,對清軍和民眾的抗俄運動進行限制與阻攔,導致愛國軍民的抗戰努力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