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人文交流中心主席,愛國僑領單聲博士助手兼財務總監,製片人,音樂人,舞者。曾在劍橋牛津等高校組織舉辦傳統文化講座並擔任主講,組織參與許多中歐文化交流項目,其文章及漢服形象也多次被刊登在國家部委級教材和雜誌上。代表作《長城之下》曾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平台轉發報導;《國風廣播體操》收穫人民日報點讚“優雅大氣”;《禮儀之邦》更是一度掀起“全民禮儀之邦”的漢風舞蹈熱潮,被南蘇丹維和部隊女兵在聯合國日慶典上表演,並受到聯合國官員的高度讚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璇璣
- 別名:王蘊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代表作品:《禮儀之邦》《漢服千年》《國風遇見冬奧》《國風廣播體操》
主要作品,視頻創作,專題紀錄片,藝術指導,參演作品,音樂作品,主要講座與訪談,公益活動,人物評價,街頭藝人事件,
主要作品
視頻創作
名稱 | 備註 | ||
---|---|---|---|
《禮儀之邦》2014年 | 總策劃/總製片/編舞 | 南蘇丹維和部隊的女兵們也在聯合國日慶典上身著漢服表演《禮儀之邦》舞蹈,向全世界展現中國之美。 | |
《行進曲》2019年 | 製片人/策劃人 | 雅樂走進孟府 | |
《長城之下》2019年 | 出品人/總製片/編舞/舞蹈服設計 | “有了長城之上的戰士,才有長城之下的禮儀之邦”,被人民日報及學習強國平台轉發報導。 | |
《國風廣播體操》2021年 | 編舞/參演 | 由璇璣姑娘擔任編舞,與央視頻及CGTN合作拍攝的作品。這套廣播體操由雅樂式、漢唐式、敦煌式、戲曲式、詠春式、長拳式、太極式8節組成,不僅達到了鍛鍊核心力量、調節協調能力、增強肢體柔韌性等運動的作用,更展開了一部生動的中國傳統文化運動“編年史”,展現了亦颯亦美的中國體態。收穫人民日報點讚“優雅大氣” | |
《國風遇見冬奧》系列微電影 2022年 | 主策劃/造型指導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頻聯合CGTN《環球體育》欄目重磅打造,該系列由一幅國風長卷《如果古代有冬奧》作為開篇,《漢唐舞遇見花滑》《甲冑遇見冰壺》《古琴遇見滑雪》三集正片構成,從形態和神韻上展現了國風和冰雪運動的跨界融合。 | |
《做自己的主角》當代漢服特別策劃-女生篇 2022年 | 出品人//策劃/製片/統籌/服裝指導 | 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頻聯合璇璣發布,通過古今對比的方式,給觀眾們呈現了封建時代與新時代背景下不同的女子形象,回應時代之變,鼓勵當代女性堅持做自己。同時該片也反映了漢服是完全可以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服裝。璇璣在視頻中提到:“漢服從來都是美好的象徵,應該被淘汰的是那些時代所賦予的落後觀念。” | |
《國風遇見亞運》系列微電影 2023年 | 總策劃 | 央視頻聯合杭州市蕭山區,聯動CGTN《環球體育》欄目,重磅打造《國風遇見亞運》。該系列在國際體育舞台上勾勒出了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景象,將體育精神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呈現出國家形象的多元積極層面。 |
專題紀錄片
央視CGTN阿拉伯語頻道《青年·國風·錦繡年華》 | 2023.6.10 | “傳統文化愛好者璇璣因為對漢服的熱愛,近十年來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漢服“破圈”。她身邊還有有一大群愛好和志向相同的夥伴,大家不遺餘力想為這份熱愛“搞事情”,這次不僅搞得有點大還很有新意。” |
藝術指導
節目名稱 | |
---|---|
第八屆《漢服春晚》2019年 | 藝術總監 |
央視頻《歲月迴響——2021重陽詩會》2021年 | 藝術指導 |
央視cgtn《詩約萬里》2021年 | 服裝指導 |
央視cgtn《了不起的決心》2022年 | 漢服顧問 |
央視cgtn新春節目《國風劇場》2023年 | 漢服顧問 |
央視頻《千古名篇》2024年 | 漢服妝造總監 |
參演作品
節目名稱 | |
---|---|
《敦煌樂舞壁》vs 柳青瑤 2022年 | 參演 |
《海棠依舊·李清照》紀錄片 2021年 | 參演/作曲/演唱 |
《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央視出品)2022年6月 | 參演 |
《伊州》央視2023年海外版春晚 | 參演 |
《Five Millennia of Hanfu Grace》(漢服五千年)央視2024年海外版春晚 | 編導/參演 |
《霓裳時光秀》(2024年3月12日) | 參演/策劃 |
音樂作品
《畫情》復刻版·全民樂實錄2012 | 簫 |
《思月蝶》 2013 | 簫 |
《禮儀之邦》2013 | 笛 |
《荏苒》 2013 | 笛 |
《玲瓏》2013 | 笛 |
《浮生辭》2013 | 笛 |
《漢字時間》2018 | 笛 |
《無常劫》2022 | 笛 |
主要講座與訪談
2013年2月 攜“英倫漢風”社團於倫敦大學舉辦漢服講座,使漢服相關講座首次登上英國媒體。
2013年6月2日 於倫敦大學主講“于飛之樂天籟之音 --中國傳統樂器的發展”講座。
2014年5月 攜“英倫漢風”於牛津大學舉辦漢服講座。
2017年02月 接受諾丁漢市政廳採訪——“最溫柔的堅持,最含蓄的霸道”
2020年5月23日 主講第三屆中國絲綢博物館 “國絲漢服節•宋之雅韻”銀瀚論道——文人音樂中的審美意境
2022年1月 央視cgtn《環球體育》專訪
2022年1月 CGTN環球體育《國風遇見冬奧主創團隊分享》
2023年10月 於北京師範大學舉辦《漢服文化與現代生活漫談》講座
公益活動
2013年4月 參與“母愛橋MBL慈善基金會”的“Who am I”慈善活動。
2018年12月16日,參與並出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慰問駐區部隊公益活動。
人物評價
璇璣姑娘對傳統文化有著更寬容的心態和長遠的目光。
“青年時有留學西方的經歷,血液里有東方的姿態。時刻在思考矛盾又身陷矛盾,不爭不贏卻敢拼敢輸”。 璇璣自幼學習舞蹈,竹笛,書畫等傳統文化,卻從未將自己定位成“表演者”,更非“網紅”,“KOL”等,而是不斷地撕下標籤,自由嘗試各種“喜歡的事”。喜歡漢服,卻不止於漢服,而是熱愛著各領域各民族的文化。出名於二次元,卻能做到不走捷徑,不以流量變現為目的,而是避開關注,潛心做了更多不浮於二次元的文化推廣,或大眾,或冷門。
正如她文章中說到的——“不敢慕虛名而處實禍,要有自知之明,知進退”,“你宣傳出去的東西,要對信任你的人負責”。“一樣事物只有普及了,才會吸引更多不帶著情懷來的人,不可顧小義而失大道”等理智且有大局觀的論調,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故而被許多人評價道“有林下之風,活得足夠清醒”。
街頭藝人事件
事情梗概
2012年3月,璇璣姑娘留學期間,趁周末在英國街頭身著漢服,演奏竹笛,宣傳漢服,照片流傳而走紅各大網路社區,人送外號“漢服MM”。她清麗脫俗的扮相,身體力行地宣傳著漢民族文化,使漢服這一中國傳統服飾再次為大家所關注。
璇璣回應
【我本人對於“英國漢服街頭藝人”一事的正面回應】
首先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這件事我一開始並不想傳開,只想安靜做
自己喜歡的事,更沒想到在國外普通的街頭表演會在國內會有這樣的反響。因盜貼和很多轉載刪改內容太多,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支持者在錯貼,甚至以我名義發布的帖子下留言。近三個月在我默默努力刪除各網媒轉帖未見成效的情況下,這組照片意外地在人人上爆發。我覺得我有必要給出正面回應了。
起因經過
——我非藝術專業,音樂舞蹈是個人愛好。到英國留學後有接一些演出,也收學生。日子久了發現街頭藝人挺多,但中國藝人只有劍橋一位在街頭拉二胡的高中學姐宣傳民樂,被其精神感動,遂考了執照,拆了紙箱做成英文版的竹笛漢服介紹(有介紹板的喔,不要再說外國人會當成和服了),心一橫就出去了。迄今只去過兩次(學習重要,所以我也不是個敬業的藝人…),大概過了暑假還會再表演一次吧。
至於照片,是英國一同學作業中提及我的活動,導師要八張照片及我的自述,同學照了。我僅發到空間與圈內好友分享,也標了未經允許勿轉勿改以防炒作,不想仍被盜。經歷了貓撲盜貼及各吧轉載後,大家看到的多數不是我的原帖,而是一個我素不相識的人寫的“我和這個藝人聊過天”的帖子,內容改動太大,而且我根本不認識他…但還是謝謝他的熱情。
一些心裡話
——我於去年底接觸漢服,逐漸領悟漢服復興是借服裝而復興傳統文化禮儀等,復興不等於復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服。然我對漢服了解尚淺(所以造型上有問題希望大家對我寬容些,我會學習改進的),唯音樂憑十多年熱愛或可說上幾句。總聽到同袍們被嘲諷“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就不要妄圖復興”,他們不知漢服非是被歷史淘汰,而是因“剃髮易服”而斷代,這種心態加上崇洋媚外,難怪傳統藝術繼承之路磕磕絆絆。
日本效法西方雖多,對本國傳統藝術與民族服飾卻視若瑰寶,尺八等中國樂器傳入日本後被其發揚光大,在中國漸漸沒落。日本得意的便是“這些雖是中國的,但我們繼承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有何資格學習別人的文化呢?所以也是帶著這個心思出去表演,順便讓外國人知道漢服竹笛是中國的不是日韓的。或許都覺得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可如果都是這種思想,那就真的沒有人去努力了。勿以善小而不為,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我一直這么相信著。
我非大漢主義,更不贊同有些極端主義。我於去年底接觸漢服,領悟漢服復興是借服裝而復興傳統文化禮儀等,復興不等於復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者“中國一切都好,學西方或給西方人表演就是諂媚”的想法。科技須學習西方,文化則要在傳承本國文化同時尊重他國文化,至於藝術,每個樂者大約都只希望演奏給尊重音樂的人聽。
我們應該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關於質疑
—有人質疑我的宣傳方式這不能怪他們,他們可能真的不了解。在歐洲街頭藝人要考執照,有些地方年度考核不過關還會弔銷執照。藝人很多有工作如律師醫生,工作之餘出去表演,掙錢不是主要目的。但街頭藝人本身就是收費的,付出勞動就該拿酬勞。買音箱,服裝,化妝,體力消耗都是有成本的。不考執照不做藝人亦沒許可權義務表演。再說,難道收費了,表演的就不是藝術了?這種“高尚”會不會太虛偽。況且外國觀眾覺得好,想表達對藝人的欣賞才給錢,不會因同情而施捨。政府認為街頭文化可提高國民素養,一直支持,國民亦十分尊敬街頭藝術家。就連皇家樂隊也在捷運為路人表演過。
英國人欣賞尊重傳統藝術的人,所以其實我出去表演反而比在國內壓力小,能得到互相尊重的交流。觀眾和我互相感動對方,那位說我的笛聲令她想起許多往事的奶奶,認真詢問竹笛漢服細節的聽眾,誇獎中國姑娘的大叔,他們對藝術的尊重遠超我的想像。
然有人說國樂不可鬧市演奏,很掉價丟人。我只想問有何不可?曾經多倫多皇家樂團在捷運為路人演奏時,可曾有紆尊降貴等狹隘之念?在舞台上表演掙錢是藝術,在街頭就是乞討?
我覺得講究環境則失了音樂的意義。未出國前,我在舞台上表演,同樣在爬山時攜帶竹笛吹一些很多人覺得“低俗”但轎夫們喜歡的曲子給辛苦勞作的他們聽,他們高興我就高興,音樂的目的是安撫聽眾,我不覺得跟在舞台上有差別。我不明白是我出了問題,還是一些人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但毋庸質疑,一個國家對街頭藝人的尊重程度,體現的是對藝術的尊重程度和欣賞水準。是故,丟人的並非街頭表演這一行為,恰恰相反,以演奏場合區分音樂之尊卑貴賤的傳統價值觀才是最大的丟人。
自我認識
——大家的支持和仗義執言使我感懷於內,但我真的覺得大家把我這件事上升的太高了。我並沒有想代表民族和文化,我只是個學生,本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想把我們的藝術介紹給外國人,做街頭藝人是最直接,客群範圍最廣的途徑。這在英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觀眾因我的音樂而感動,我同樣感到幸福。若能對傳統藝術起到宣傳作用,則是我之幸;若全無作用,我也保證不會有負面效果,英國人尊重藝術,且留學生在外代表中國形象,我不會做給國家丟臉的事情。
至於那些不聽解釋堅持此事是炒作的人,我只有一言相贈:“因為他們自己只能以炒作的心態來做這件事。”
歐洲街頭藝人太普遍,不是能引起關注的事。在國內想紅容易,但許多網路紅人不日便被看客忘記,何必。花邊新聞容易製造,出色作品不易打磨。但求做好分內事,惟願多年後,我還能保持著對藝術的敬仰,認真甚至是嚴苛的態度,毫不動搖。
最後,謝謝大家讓我覺得我不是孤軍奮戰,在心裡默默地為你們行個禮,謝謝。今後我會更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積攢能量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璇璣敬上
08/0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