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
- 國籍:波蘭
- 出生地:波茲南省卡利什市附近的魯索夫村
- 出生日期:1889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965年5月19日
- 職業:女作家、評論家
早年生涯,成名階段,戰後生涯,
早年生涯
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Maria Dąbrowska,1889年10月6日-1965年5月19日),波蘭女作家。出生於波茲南省卡利什市附近的魯索夫村。她的父親約瑟夫·舒伊斯基是個沒落的貴族,參加過波蘭1863年起義,在魯索夫充當貴族莊園的總管。他共有五個子女,其中受到良好教育的只有作為長女的瑪麗亞。她的童年在農村度過,在卡利什接受初等教育,18歲時畢業於華沙一所私立中學,接著在洛桑、布魯塞爾和倫敦的大學攻讀自然科學、社會學和哲學。參加過旅居布魯塞爾的波蘭青年爭取祖國獨立的運動,曾是波蘭合作化活動分子協會的成員。1910年開始發表政論文,也是在這一個,21歲的瑪麗亞與波蘭社會黨活動家馬里安·東布羅夫斯基結婚,在夫君的引導下,東布羅夫斯卡進入了波蘭社會生活的中心。先是在國外,後來在國內她有機會置身於波蘭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成名階段
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於1913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20世紀20年代中,曾對波蘭農民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並開始文學創作。她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祖國的孩子們》(1921)、《櫻桃枝》(1922)、《童年的微笑》(1923)多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題材,反映了作家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短篇小說集《從別處來的人們》(1925)、《生活的特徵》(1938)描寫農民遭受的壓迫和人民的反抗。長篇小說《黑夜與白晝》(1932~1934)是她的代表作,通過破落貴族包古米爾.尼赫西克和芭爾芭拉.奧斯特辛斯卡一家三代的生活經歷和他們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描寫,真實反映了1863年一月起義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幾乎半個世紀波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生活。這部作品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她擁護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這在當時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戰後生涯
波蘭解放後,東布羅夫斯卡發表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集《晨星》(1955)等,中篇小說《鄉村婚禮》(1955)等,主要描寫波蘭在德國法西斯侵占時期人民的悲慘遭遇和戰後的社會生活。她的最後一部作品長篇小說《一個沉思者的奇遇》(1961~1962),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時期的波蘭社會為背景,但未完稿。此外,她還發表過寫過兩部歷史劇、四部兒童故事集以及大量政論文、文學評論和遊記。她還寫有許多隨筆,包括一系列關於波蘭出生的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評論文章《論康拉德》(1959),並並且將許多外文著作譯成波蘭文,其中著名的有17世紀英國人塞繆爾·佩皮斯的日記。東布羅夫斯卡於1955年獲國家文學獎金。她的作品被翻譯成了近20種外國文字。 她一生積極參與政治、社會事務;1964年,與其他33名波蘭作家和學者在一封信上籤名,抗議共產黨政府的審查制度。儘管東布羅夫斯卡政治立場如此,她是一位受到波蘭政府和人民尊重的作家,死後受到國葬的禮遇。未完稿的小說《一個沉思者的奇遇》(Przygody cztowieka myslacego)於197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