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蒂爾德·羅瓦賽爾

瑪蒂爾德·羅瓦賽爾

瑪蒂爾德·羅瓦賽爾是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項鍊》中的人物。瑪蒂爾德·羅瓦賽爾向朋友借了一串項鍊參加舞會,不料將其丟失,賠項鍊使她傾其所有仍債台高築,在度過了艱難的十年償還債務後才得知項鍊是假的。

瑪蒂爾德·羅瓦賽爾是一位小資產階級或平民階層的典型代表,她固有愛慕虛榮的一面,但更有著尷尬的處境、脆弱的生活基礎以及不穩定的社會地位,她的悲劇也是當時社會的悲劇。

(概述圖來源:2007年西西·迪·法蘭絲版電影《項鍊》劇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蒂爾德·羅瓦賽爾
  • 外文名:Mathilde Loisel
  • 別名:瑪蒂爾德、羅瓦賽爾太太
  • 飾演西西·迪·法蘭絲(2007年電影)
  • 性別:女
  • 國籍法國
人物外貌,人物經歷,性格特點,愛慕虛榮,誠實質樸,人物關係,衍生形象,人物評價,

人物外貌

  • 借項鍊前
她打扮不起,只得穿著從簡......衣衫醜陋......沒有華麗衣服、沒有珠寶首飾,統統沒有。(出自2020年7月巴蜀書社版《項鍊》,鄭克魯譯)
  • 晚會時
羅瓦賽爾太太十分成功。她比所有女人都漂亮,又優雅又嫵媚,笑容滿面,快活得發狂。所有的男子都盡瞧著她,打聽她的名字,設法能被介紹給她。(出自2020年7月巴蜀書社版《項鍊》,鄭克魯譯)
  • 還完債後
羅瓦賽爾太太如今看來變得蒼老了。她成了窮人家健壯有力的女人,又硬直,又粗獷。頭髮亂糟糟,裙子歪歪斜斜,兩手通紅,說話粗聲大氣,刷地板大沖大洗。(出自2020年7月巴蜀書社版《項鍊》,鄭克魯譯)

人物經歷

瑪蒂爾德·羅瓦賽爾嫁給了一個小科員,總覺得自己生來就配享受各種精美豪華的生活,因而感到連綿不絕的痛苦。在得到參加晚會的機會後,她為了不顯得寒酸,找朋友借了一串珍珠項鍊,卻不小心將它弄丟了,瑪蒂爾德和丈夫只得另外買了一串項鍊還給朋友,然而他們家庭並不是很富裕,購買新項鍊讓他們背負了一筆巨額債務,兩人花了十年時間才還完,十年之後瑪蒂爾德又一次見到了朋友,朋友告訴她項鍊其實是假的。

性格特點

愛慕虛榮

瑪蒂爾德·羅瓦賽爾是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形象,瑪蒂爾德擁有姣好的姿容、優雅的氣質,但是因為出身低微,在講究陪嫁資產的法國社會,她只能嫁給一個小職員,過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住宅的寒磣、牆壁的黯淡、家具的破舊、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惱”。她只想過奢侈高雅的貴婦般的生活。“她沒有漂亮服裝,沒有珠寶,什麼也沒有。然而她偏偏只喜愛這些,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這無疑揭示了她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思想性格。為了參加一場舞會,她做新衣裙,向朋友借項鍊,一心想藉此機會躋身上流社會。在舞會上,瑪蒂爾德出盡風頭,贏得了所有男賓的仰慕和青睞,甚至引起了部長的注意。她整晚都在狂熱地跳舞,忘乎所以,得意痴迷,虛榮心得到了空前滿足。結果樂極生悲,舞會結束,項鍊卻弄丟了。為了滿足一夜的虛榮心,她真可謂煞費苦心。

誠實質樸

丟項鍊是瑪蒂爾德·羅瓦賽爾人生的轉折點,從此她偏離了原來的生活軌跡,踏上了放棄幻想、面對現實的人生之旅。丟項鍊這個事件在給她沉重打擊的同時,也是她真正面對生活的一劑清醒劑。她一下子拿出了“英雄氣概”,一頭扎進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種瑣碎雜事之中。“她刷洗杯盤碗碟,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襯衣,洗抹布,晾在繩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再把水從樓下提到樓上,走上一層樓,就站住喘氣。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挎著籃子,到水果店裡,雜貨店裡,肉鋪里,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在這十年艱辛的生活中,瑪蒂爾德經受住了嚴苛的考驗,磨礪了堅強的意志,表現出善良、誠實、質樸的可貴品格。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她從未有過不良的念頭,比如賴著不還,或者買個假的以假亂真,一還了事,或者逃之天天,人間蒸發,或者憑藉姿色,出賣色相,墮落還債。恰恰相反,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她不逃不躲,正視現實,面對挑戰。在艱辛殘酷的現實人生中,砥礪出誠實守信、勇敢堅強的可貴品質。再看當今社會,欠債不還,甚至攜款跑路的事時有發生,毫不守信,遇事即逃即躲的人也比比皆是。在呼喚誠信的年代,瑪蒂爾德身體力行,恰恰成了勵志的榜樣,成了誠實守信的楷模。

人物關係

姓名
關係
簡介
羅瓦賽爾
丈夫
一個小科員,在妻子丟失項鍊後決定要照價賠償,和妻子不離不棄,團結一心,共渡難關。
參考資料:

衍生形象

影片名稱
飾演者
上映時間/國家
《項鍊》
2007年3月6日/法國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英倫:“通過《項鍊》女主人公這個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達了他(莫泊桑)對追求虛榮浮華的資產階級卑俗風尚的辛辣嘲諷和斷然否定。”
衢州學院副教授雷小青:“這個被放置於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的女性精神個體,完成的是從自我焦慮到生存危機、從道德拯救走向人格升華的人格裂變過程,也正因如此,《項鍊》一直閃爍著豐富充沛的人性光輝,讓世代讀者解讀不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