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琅山村地處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東大門,全村共有8個自然村(瑪琅、白虎角、魯角、前高角、後高角、張角、宰角),距晉城市區50公里,距柳樹口鎮政府駐地16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瑪琅山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
- 人口:800 余口人
- 耕地:1300 畝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九龍聖母廟,石鼓寺,農業副產,地圖信息,
基本情況
全村210 戶,800 余口人,1300 畝耕地,人均耕地1.6 畝,東與陵川縣奪火鄉相鄰,南與河南省修武縣交界,柳奪路從本村通過。瑪琅山村地處瑪琅山頂,山大坡廣,地域遼闊,氣候宜人,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1.5 ℃ ,年平均降水量549.8 毫米,無霜期 180 天,因地處澤州最高峰,風景優美,氣候涼爽,是避暑的好地方。其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等,核桃、種桑養蠶、花椒等特色經濟作物也有良好的民眾基礎。我村植被茂密,也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
旅遊景點
九龍聖母廟
九龍聖母廟又名興隆寺。座落馬坊鎮西南面的五龍山的山頂上。始建於商朝三十六年間,唐太宗稱帝後第二年進行修繕,明朝隆慶三十年三次維修,舊社會遭列強流寇破毀,文化大革命時曾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文革後的建築都是在周邊民眾自發籌資復建的。
主廟宇是一個占地約100平方米的小合院,坐北向南,前後都是懸崖峭壁,地勢險要,正殿是磚木結構,殿內三面壁畫繪有雷公電母施雨圖,形象逼真,金碧輝煌,氣勢壯觀,裊裊香菸中九龍聖母彩塑像端坐在神龕上,儀態端莊持重,髮髻高束,鳳樣的髮簪熠熠生輝,身旁的女性站像,慈眉善目,安詳嫻淑;地上的男性站像,手執牛鞭,濃眉大眼,神色凝重,這就是傳說中的九龍聖母的兄嫂。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四皓村有一戶姓史的人家,父母早亡,兄妹相依為命,妹妹史翠英美麗善良,勤勞能幹,許配給溫家莊的一戶人家,尚未出嫁。
一日,姑嫂二人去河邊洗衣,忽見從上游飄來一枚桃子秀色喜人,姑娘一把撈起,正要嗅時,那桃子就鑽入口中,嫂嫂忙問妹妹:“桃子那去了?”妹妹說:“我正要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它就鑽進我的肚子了。”誰也沒有想到,自此之後,姑娘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來,哥嫂問她,姑娘無言以答,整天將自已關在屋中,以淚洗面,不停紡線,有一天,嫂嫂叫她出來吃飯,打開房門一看,見屋內無人,只有一根細線栓在門搭上,慌忙驚呼尋人,恰好丈夫耕地回來,連飯也顧不上吃,手拿牛鞭急忙順線尋找,一直追到君子溝山上,見妹躺在地上,七竅流血,九條龍蛇纏繞在身上,就舉鞭要打,妹妹急呼哥哥莫打,用手一指,其兄一下變成一尊站像,家中嫂嫂見丈夫尋妹不歸,也提飯趕來,見狀大驚,也被妹妹用手定住,成為站像。
後來人們就在其坐化成仙的地方建起廟宇,將其凡體盛於一大瓮內安放在塑像座底,尊稱九龍聖母。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人們就朝山進香,許願祭拜,,若遇上久旱不雨,求神祈雨,十分靈驗。九龍聖母廟香火興盛,遊人終年不絕。
石鼓寺
位於山西原平市區城東8公里處,停旨頭村東南,依傍原宏公路,始建於元代,後經清乾隆、同治年間屢次修葺。相傳元代時,娘家為介休的張顯夫人氏,樂於施捨濟窮,即在天涯山前建起舍藥院,並供奉綿山介神(介子推),後改為介神行宮,隨將舍藥院更名為“石鼓殿”。現存元代皇帝御書“石鼓殿”大牌匾足證。張顯之曾孫敬敬重修此祠,每逢清明時節,遠近人流潮湧而至,看戲祈禱。
相傳為紀念介子推由舍藥院改擴而成。這棵酸棗樹生長在石鼓寺的鐘鼓樓之間,周圍是石砌高台,並未得到地利。但這棵酸棗樹竟然長到高十米左右,胸圍一個成年人也摟不住。其樹皮粗糙泛白,枝幹蒼勁多杈。到了秋季,橢圓形的葉子鬱鬱蔥蔥,暗紅色的酸棗像袖珍燈籠似的掛滿枝頭,綠葉紅果,煞是好看。
據縣誌載:元代有張顯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縣。延氏樂善施捨濟貧,在蓮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藥院,並供奉綿山介子推神靈保佑。一天夜裡,忽聞人語馬嘶,隔窗聞問,答曰:“介神駐兵。”翌日,見院內石上留有馬蹄印,隨後將舍藥院改為介神行宮,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現存石鼓殿牌匾落款為“大元國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遲創建於元代。
石鼓在有風時隆隆作響,故名石鼓寺。
農業副產
子乾村以種植玉米、酥梨為主的農業型村。還種有水果包括:蘋果、桃子、杏兒、李子、核桃、西瓜、紅棗。蔬菜包括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地瓜、大蔥、茄子、南瓜、辣椒,芝麻。糧食包括:谷、高梁、黃豆。子乾村積極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打深井4眼,大鍋錐井1 6眼;節水灌溉200畝,改造鹽鹼地3000畝,治理坡地4000畝。
地圖信息
地址:晉城市澤州縣奪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