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瑪格麗特·特蕾莎於1651年7月12日在
馬德里出生,是西班牙國王
腓力四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兼外甥女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的第一個孩子(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的母親是腓力四世的妹妹,她的父親是聖神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三世,因此瑪麗亞·安娜和腓力四世一樣都來自
哈布斯堡家族)。由於她的父母是舅甥婚,因此瑪格麗特·特蕾莎的母親比她的父親年輕近30歲。
瑪格麗特的祖父母是西班牙國王
腓力三世和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女大公。她的外祖父是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她的外祖母西班牙的瑪麗亞·安娜公主是她祖父母的女兒。她的父母的婚姻純粹是出於政治原因,主要是為了在1646年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巴爾塔薩·卡洛斯早逝後生育一位新的西班牙王位男性繼承人。除他之外,腓力四世在第一次婚姻中唯一倖存的孩子
瑪麗·特蕾莎則在後來成為了法國國王
路易十四的王后。在生下瑪格麗特·特蕾莎後,她的父母又在1655年至1661年期間生育了一女三子,但只有一個孩子在嬰兒時期倖存下來,即未來的西班牙國王
卡洛斯二世。
由於其父母是近親結婚,瑪格麗特·特蕾莎的弟弟卡洛斯從一出生就表現出了嚴重的健康問題和缺陷,但瑪格麗特·特蕾莎卻沒有。她小時候曾生了一場重病,但活了下來。據同時代的人說,瑪格麗特·特蕾莎外表迷人,性格活潑。她的父母和密友都稱她為“小天使”。在眾多侍從的照顧下,瑪格麗特·特蕾莎在馬德里王宮裡的王后套房內長大。小公主喜歡吃糖果,但她經常向她的牙醫隱瞞。瑪格麗特·特蕾莎的父親和外祖父都特別疼愛她。腓力四世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將瑪格麗特·特蕾莎稱為“我的快樂”。與此同時,瑪格麗特嚴格按照馬德里宮廷的禮儀撫養長大,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婚姻談判
在17世紀50年代下半葉,維也納宮廷認為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和奧地利分支之間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聯姻。兩國的聯盟可以提升兩國的地位,特別是在對抗法國的時候。起初,他們提議將腓力四世的長女
瑪麗·特蕾莎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利奧波德·伊格納茨大公。但在1660年,根據《
庇里牛斯條約》,瑪麗·特蕾莎嫁給了法國國王;作為她婚姻契約的一部分,她被迫放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作為交換,她得到了貨幣賠償,但這筆錢從未被兌現。之後,瑪格麗特·特蕾莎和她的舅舅兼堂哥聖神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聯姻被提上議程。然而,馬德里宮廷對是否同意這一場婚姻猶豫不決,因為如果她的弟弟卡洛斯去世了,瑪格麗特·特蕾莎就可以繼承西班牙王位。西班牙駐法國大使豐薩爾達尼亞伯爵建議將瑪格麗特·特蕾莎嫁給英國國王
查理二世。然而,腓力四世拒絕了這個提議,他回答說英國國王應該在法國尋找妻子。
1662年10月,新任聖神羅馬帝國駐西班牙王國大使珀廷的弗朗西斯·尤西比厄斯伯爵,開始了他的主要外交任務之一,即參與瑪格麗特·特蕾莎與皇帝聯姻的談判。西班牙方面的談判團則由梅迪納德拉斯托雷斯公爵拉米羅·努涅斯·德·古斯曼率領。1663年4月6日,瑪格麗特和利奧波德的訂婚的訊息終於被宣布。在12月18日簽訂的婚姻契約中,除了慣有的嫁妝外,還特別包括了她父親給她的禮物,著名的維特爾斯巴赫-格拉夫鑽石。此外,與她同父異母的姐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契約還規定瑪格麗特·特蕾莎可以繼續擁有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並可以將該權利傳給後代。在正式婚禮(按照慣例,婚禮必須在
維也納舉行)舉行之前,為了讓皇帝認識他的新娘,西班牙又給他送了另一幅公主的畫像。
腓力四世於1665年9月17日去世。在他的遺囑中,他沒有提到瑪格麗特的訂婚;事實上,已故的君主仍然猶豫著是否要將女兒嫁給他的奧地利親戚,因為他想要確保她女兒在西班牙沒有男性後裔的情況下成為西班牙王位的唯一繼承人的權利。瑪格麗特·特蕾莎的母親在腓力四世去世後成為了新任國王卡洛斯二世的攝政王,她推遲了女兒的婚禮。這樁婚姻是在聖神羅馬帝國採取了巨大的外交努力後才達成的。1666年4月25日,瑪格麗特·特蕾莎和利奧波德的代理婚禮終於在
馬德里舉行,出席儀式的人不僅有瑪格麗特·特蕾莎的母親瑪麗亞·安娜王太后、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和聖神羅馬帝國大使,而且還包括當地貴族。新郎由第七代梅迪納塞利公爵安東尼奧·德·拉塞爾達代替。
遠赴維也納
1666年4月28日,瑪格麗特·特蕾莎在私人隨從的陪同下從馬德里前往
維也納。她在
德尼亞休息了幾天,然後於7月16日登上西班牙王家艦隊,艦隊由
馬爾他騎士團和
托斯卡納大公國的船隻護送,隨後,由於瑪格麗特的健康問題,他們在
巴塞隆納短暫停留了一段時間,一行人最終於8月20日抵達了菲納萊利古雷的港口。在那裡,瑪格麗特·特蕾莎受到了米蘭總督路易斯·古茲曼·龐斯·德·利昂的接見。他們於9月1日啟程,10天后抵達
米蘭,但官方的入場儀式直到9月15日才舉行。瑪格麗特·特蕾莎在米蘭度過了幾乎整個9月,之後,他們繼續穿過
威尼斯,於10月初抵達特蘭托。每到一地,瑪格麗特·特蕾莎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0月8日,他們抵達了羅韋雷多,在那裡,第八代阿爾布開克公爵弗朗切斯科·費爾南德斯·德·拉奎瓦正式將瑪格麗特·特蕾莎交給了利奧波德一世的代表——迪特里希施泰因親王斐迪南·約瑟夫和特蘭托采邑主教恩斯特·阿德爾伯特·馮·哈拉赫伯爵。10月20日,瑪格麗特·特蕾莎在新的奧地利隨從的陪伴下離開了羅韋雷多,他們依次穿過提洛伯國,
克恩滕州和
施泰爾馬克州,於11月25日抵達距維也納12英里的紹特溫,見到了在那裡迎接他的新娘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皇后生涯
1666年12月5日,瑪格麗特·特蕾莎在隆重的歡迎儀式下進入維也納,七天后的12月12日,兩人舉行正式結婚儀式。為了慶祝這場在
巴洛克時期最輝煌的帝國婚禮,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舉行了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慶祝活動。皇帝下令在如今城堡花園的不遠處修建了一座可以容納五千人的露天劇院,在1668年7月瑪格麗特·特蕾莎生日之際,歌劇《金蘋果(Il pomo d'oro)》便在這個劇院首次上演。這部由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塞斯蒂創作的歌劇因其宏偉和昂貴而被當代人稱為“世紀舞台”。前一年,皇帝舉行了一場馬術芭蕾,他親自騎上自己的馬斯佩蘭扎;由於技術上的調整,芭蕾舞給觀眾留下了馬匹和馬車在空中盤旋的印象。
儘管年齡不同,利奧波德一世相貌平平,瑪格麗特·特蕾莎有明顯的甲狀腺腫大,但根據同時代人的說法,他們的婚姻很幸福。皇后總是叫她的丈夫“舅舅”,利奧波德則叫她“葛特兒(Gretl)”。這對夫婦有許多共同的興趣,特別是在藝術和音樂方面。瑪格麗特·特蕾莎有強烈的
反猶主義思想,並激勵她的丈夫將
猶太人驅逐出維也納,因為她認為他們應該為她的孩子的去世負責。在1670年慶祝
基督聖體聖血節期間,皇帝下令摧毀了維也納的猶太教堂,並按照他的命令在遺址上修建了新的教堂。即使在結婚後,瑪格麗特·特蕾莎仍保持著她在西班牙的習慣。她不會說德語,而她母國隨從的傲慢態度也在帝國的宮廷中引起了強烈的反西班牙情緒。朝臣們公開表示希望這位柔弱的皇后不久就會死去,從而給利奧波德一世再婚的機會。
早年逝世
瑪格麗特·特蕾莎在最後一次懷孕期間患上了支氣管炎,再加上她因四次分娩和至少兩次流產讓她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了她於1673年3月12日早逝,年僅21歲。她被安葬在維也納的帝國墓穴內。僅僅四個月後,這位鰥夫皇帝——儘管他為自己“唯一的瑪格麗特”(他記得她)的死而悲痛不已——便與來自哈布斯堡家族提洛分支的克勞迪婭·費利齊塔斯女大公結婚。瑪格麗特·特蕾莎去世後,她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由她唯一倖存的女兒瑪麗亞·安東尼亞繼承,當瑪麗亞·安東尼亞於1692年去世後,她將這些權利傳遞給了她唯一倖存的兒子巴伐利亞的約瑟夫·斐迪南王子。1699年約瑟夫·斐迪南早逝後,利奧波德一世皇帝和腓力四世的女婿法國國王
路易十四都因該繼承權產生了爭奪。最後,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是由瑪格麗特的甥孫腓力五世親自建立了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分支。
藝術形象
瑪格麗特出生前不久,畫家
委拉斯凱茲就回到了馬德里的西班牙宮廷。從1653年到1659年期間,她為瑪格麗特·特蕾莎繪製了一系列的肖像畫。其中三件作品——《身著粉色禮裙的瑪格麗塔公主》(1653年)、《身著銀色禮裙的瑪格麗塔公主》(1656年)和《身著藍色禮裙的瑪格麗塔公主》(1659年)被送往維也納宮廷,現陳列在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內。在委拉斯凱茲為公主繪製的最後一副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八歲的瑪格麗特·特蕾莎由於即將與皇帝結婚變得更加成熟。在瑪格麗特·特蕾莎的系列肖像畫中,最著名是委拉斯凱茲的作品《
宮娥》(1656年),目前在馬德里的
普拉多博物館展出。畫中,五歲的公主在委拉斯凱茲的畫室中,當時委拉斯凱茲正在為其父母畫肖像。她被侍女和其他朝臣團團圍住,但她的眼睛卻緊緊地盯著父母,從牆上的鏡子裡可以看到他們的倒影。
畢卡索依據委拉斯開茲的《宮娥》藍本,繪製了大量的變體畫,數量多達45幅,形成了一個作品系列。後來,他將這些作品捐贈給了
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
《身著粉色禮裙的瑪格麗塔·特蕾莎公主》(1600年)原先被認為是委拉斯凱茲的作品,但後來被認為是委拉斯凱茲的女婿胡安·鮑蒂斯塔·馬提內斯·德爾馬索的傑作之一。馬提內斯·德爾馬索也是《身著喪服的瑪格麗塔公主的肖像畫》(1666)的作者,這幅畫繪製於其父去世後不久和她結婚前不久。這兩幅畫作也收藏在普拉多博物館內。但目前收藏在
羅浮宮的《瑪格麗塔公主的肖像畫》(1655年)的作者依舊存在爭議。許多歐洲藝術家都為成年的瑪格麗特畫過肖像畫,其中大部分收藏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內。其中包括《皇后,瑪格麗塔·特蕾莎公主的全身肖像畫》(1665年)和由簡·托馬斯·范·伊佩倫繪製的《身著戲裝的瑪格麗塔·特蕾莎皇后的肖像畫》(1667年)。瑪格麗特·特蕾莎的最後一幅肖像畫是由班傑明·布洛克創作的《瑪格麗塔·特蕾莎皇后和她的女兒瑪麗亞·安東妮亞的肖像》(1671年),這幅畫目前在保存在
霍夫堡皇宮。瑪格麗特·特蕾莎的許多肖像畫都流傳至今,現在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
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