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維也納環城大街旁邊,與霍夫堡皇宮相對。19世紀下半葉,維也納老城牆被拆除之後,就開始了博物館的建造工作。如今,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全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這裡珍藏著哈布斯堡王朝數百年來收集的歐洲珍品。盧本斯、倫勃朗、丟勒、拉斐爾、提香等著名畫家的作品使這座藝術博物館的名聲倍增。
館舍介紹 建造歷程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一座專為展出典藏設計的宏偉建築,由哈布斯堡建設而成。1848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登基,計畫將維也納改造成美麗的城市,1857年,他批准拆除自
中世紀 以來的舊城牆,改建為環城道;1862年開始計畫建造美術館,美術館是由維也納建築師哈森那爾(
Karl Hasenauer )和德國著名建築師任波(
Gottfried Semper )設計的。1871年開始建造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1880年,美術館的外觀大致完成,內部裝飾由哈森那爾負責,他採用高貴的材料,聘請代表時代潮流的著名藝術家和工藝家來共同裝飾博物館。此外,哈森那爾在預算和工期上並未受到任何限制,使博物館在建造工作在無壓力的情況下能力求完美。1885年,開始著手安置收藏品,1891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竣工,但美術館仍未由皇帝正式宣布開放。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地利共和國的成立,博物館終於成為了國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寶貴財富。
建築特色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他的建築上。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壯麗外觀,又有巧妙使用各色大理石的莊嚴內部裝飾,除了以豐富的收藏品吸引民眾外,他的外觀與內部裝飾是馳名於世的要素之一。來訪者在看到有古埃及石柱的埃及珍品廳和再現羅馬帝國時期建築裝飾的古典珍品大廳時,無不為其莊重和精美絕倫的設計所折服;華麗的樓梯、大廳,更使人嘆為觀止。它的大廳內部十分的精美豪華,不僅可以讓參觀的遊客暢遊在悠久藝術史長河中,更為整個古典建築所驚嘆。
館藏文物 本館 展覽由5大部分組成:埃及和東方,古典藝術,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紀念章和貨幣。
埃及和東方部 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古埃及 館藏之一。12000多件藏品時間跨度近4500年,從古埃及史前時期(約公元前3500年)至早期基督教。地理上跨越埃及、
努比亞 ,東
地中海 、
兩河流域 及
阿拉伯半島 。埃及藏品由4部分構成:死亡崇拜、文化史、造型藝術和文字發展。重要展品包括古王國時期裝飾華麗的Ka-Ni-Nisut祭室,棺槨,人類和動物的木乃伊,亡靈書,墓碑,神像,日常用品如衣物及化妝品,以及精彩紛呈的圓雕。東方重要展品則包括南阿拉伯古典時代的人像碑柱和
巴比倫 伊什塔爾大門 的獅子壁磚。
圖冊中包含如下珍貴文物:1.
Ka-ni-nisut 陵墓祭室北牆浮雕(第5王朝,約公元前2450-2181年,1913年發現於
吉薩 )Ka-ni-nisut是古埃及官員,名字意為“靈魂永遠屬於國王”。祭室設有通向外部的出入口供後代入內祈禱祭拜。浮雕上的巨人即Ka-ni-nisut,左下角是他的長子,右側是書記員。2.
阿蒙霍特普三世 獅身人面像 殘部(第18王朝)雕像僅存上半部分。3.浮雕女頭像殘片(第19王朝,公元前13世紀初)根據裝束推測來自自由民墓葬。4.祭司
Pa-nehem-isis 石棺(托勒密王朝,公元前2世紀)木乃伊形石棺以巨大的人面像和神秘的微笑而聞名。仔細打磨的表面布滿了精細的圖文雕刻。5.巴比倫獅子浮雕壁磚(
尼布甲尼撒二世 ,公元前604-562年)來自伊什塔爾大門,本館僅存局部,其餘部分收藏在
柏林 和
伊斯坦堡 。
古典藝術部 (古希臘和古羅馬)展出約2500件藏品,時間跨度超過3000年,從青銅時代賽普勒斯出土的陶器直到早期中世紀遺存。除了大量精美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特藏以外,展覽有3大特色:以
奧古斯都 石(
Gemma Augustea )為代表的古羅馬浮雕掛墜,異族入侵民族融合和早期中世紀的珍寶遺物,如羅馬尼亞聖尼古拉市出土的黃金製品,以及古希臘陶器花瓶收藏。此外重要藏品包括:賽普勒斯巨型祭司像,
亞馬遜 石棺,銘刻有議會
酒神節 禁令的青銅牌,以及發現於
薩爾茨堡 的
忒修斯 馬賽克 。
雕刻和裝飾藝術部 展現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的全貌。王室的愛好和追求使得藏品不僅工藝精湛而且多使用珍稀原料,如珊瑚、鯊齒、駝鳥蛋等。重要藏品有:
本韋努托·切利尼 製作的鹽皿,小青銅像,象牙雕刻,鐘錶,以及各種機械和玩具。目前閉館。
紀念章和貨幣部 的700000件藏品涵蓋了貨幣的多種形式:金塊、硬幣、紙幣、債券等。展覽其中的2000件精品並特展制幣機。
民族學博物館 展品以歐洲之外為重,超過200000件實物、25000幅歷史照片、136000幅印刷品和300千米的膠片反映了各民族到歷史、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
展覽分為6部分。中北美部 展示從殖民地時期到當今的傳統文化;南美部 的逾18000件民族和考古文物囊括所有國家;東亞部 以日本為重,輔以中國和朝鮮;東南亞群島部 的藏品多來自18和19世紀的歷次地理科考;北非、中近東和西伯利亞部 以展示日常生活為主;大洋洲部 的30000件展品除了表現日常生活,更注重反映禮儀。
奧地利戲劇博物館 同類博物館中規模最大。藏品近2百萬件,涉及各種戲劇門類,計有手繪100000幅,
舞台設計 和建築模型近1000件,照片逾700000幅,著名演員作家的大事記,
貝多芬 、
歌德 等人的簽名。
新霍夫堡皇宮 包含檔案館和3個特展:
以弗所 博物館,古代樂器展,武器甲冑展。
忒修斯神殿 位於人民花園,自1999年起展覽當代藝術,現在維護中。
阿姆布拉斯宮 展覽圍繞文藝復興時大公費迪南德二世(1529-1595)。
發展歷史 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時期。那時的布拉格宮廷,就已收藏了一批包括丟勒、科勒喬等人的傑作,還有一些古董和自然界的標本,並把它們一起陳列在所謂的美術廳里。維也納宮廷收藏的真正創始人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弟弟、尼德蘭總督雷歐波特·威廉大公(1614—1662)。他當時因收藏的繪畫而被譽為最佳的收藏家之一。他在1656年辭去總督之職,回到維也納時,他把收藏陳列在宮城中的許塔堡。50年後在查理六世的孫女瑪麗特特麗莎女皇之子約瑟夫二世在位期間,將許塔堡的藏品搬到了更大的望樓宮裡,初步具有了美術史陳列的模式,稱其為皇室美術館。1891年,在望樓宮待了大約一百年的皇室收藏遷入新館,聞名於世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就此誕生。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全部藏品中,繪畫部分最為精美和齊全,在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中屈指可數。該館設50餘陳列室,分“埃及和東方藝術”、“希臘和羅馬”、“歐洲繪畫”、“雕刻和裝飾藝術”“紀念章和貨幣”、“武器”、“古代樂器”、“皇室車馬”、“19世紀繪畫”和“皇室珍寶”等部門展出。40多萬件珍貴的古錢幣甚至可以與著名的巴黎錢幣收藏館相媲美。維也納藝術是博物館的壓軸之作是勃魯蓋爾的作品,《巴別塔》、《雪中獵人》、《農民婚禮》等充滿著日常生活的氣息,對人物的表現有獨特妙趣。
含義辨析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德語: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縮寫KHM Wien),又稱維也納美術館,名稱有如下三重含義:
建築外貌 ⑴博物館機構。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奧地利聯邦博物館之一,也是
奧地利 規模最大、全世界第四大的美術館,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藏品已逾70萬件。博物館下轄8個分館,分別為:本館,民族學博物館,
奧地利戲劇博物館 ,霍夫堡新宮,馬車城堡,皇室珍寶館,忒修斯神殿,
阿姆布拉斯宮 。
⑵本館。儘管隸屬同一機構,人們通常直接稱呼本館為藝術史博物館,將其他分館視為獨立的博物館。本館的收藏展覽也是其中的精華,以7000餘件繪畫作品為重點,主要是從
哈布斯堡家族 長期統治的歐洲各國蒐集而來,其次是從
古埃及 、
古希臘 、古羅馬到18世紀的雕塑、器具及硬幣等各類藝術品。
⑶本館館舍。本館所在的建築物是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時代的代表性公共建築物,由德國著名建築師
戈特弗里德·森佩爾 和維也納建築師哈森內爾(
Carl von Hasenauer )合作設計,於1871年開始建造,1891年竣工。在藝術史的廣場中央豎立著奠定哈布斯王朝基礎的瑪利亞·特雷西亞女皇塑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壯麗外觀,又有巧妙使用大理石的莊嚴內部裝飾。除了其豐富的藏品,它的外觀與內部裝飾也是馳名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