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圖書,出版著作,個人語錄,
人物生平
1870年8月31日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在義大利安科納(Ancona)地區的基亞拉瓦萊(Chiaravalle)小鎮。父親亞歷山德魯·蒙台梭利是貴族後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軍人,母親瑞尼爾·斯托帕尼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博學多識、虔誠、善良、嚴謹、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因此從小便養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
蒙台梭利五歲時,因父親調職而舉家遷居羅馬,開始了她的求學生涯。蒙台梭利雖是獨生女,但父母並不溺愛她,而是注意對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紀律,同情和幫助窮苦和殘疾的兒童。因此她幼年時就特別關心那些不幸的兒童,儘可能地幫助他們。瑪麗亞從孩提時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強烈。有個老師對學生很嚴格,很權威,不尊重,不關心。有一次這位老師曾用略帶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為了抗議,瑪麗亞從此不在這老師面前抬起這對眼睛,她認為孩子也是一個人,也需要受到尊重。在安科納上國小時,蒙台梭利也表現出關心、幫助其他兒童的傾向,對教師輕視兒童和侵犯兒童人格尊嚴的態度和行為極為反感。
十三歲時,她選擇了數學學科,進入米開朗基羅工科學校就讀。且於1886年時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奠定了數學基礎。中學畢業後,在進入國立達文西工業技術學院,學習現代語言與自然科學。
十六歲(1886年)進入工科大學,專攻數學。因後來發現對生物有興趣,於1890年進入羅馬大學讀生物。讀了生物,蒙台梭利覺得對醫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她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學醫。女孩子學醫在當時保守的歐洲社會裡,可謂荒謬與決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顧父親的反對(中斷經濟上的資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憑著她不屈不撓的努力,終於獲準進入醫學院研讀。由於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時常單獨留在解剖室做實驗,與死屍獨處,再加上家人的反對,沉重的壓力,無人可傾訴。不過蒙台梭利卻能愈挫愈勇,因而培養出異於常人的毅力,為她日後獻身兒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26歲獲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羅馬大學和義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隨即在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精神病臨床助理醫生,診斷和治療身心缺陷兒童,開始對低能兒童的研究發生了興趣。她深入研究和檢驗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貢(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兒童的方法,在此期間,曾去巴黎和倫敦參觀和訪問有關低能兒童的教育機構。
1898年在都靈舉行的教育會議上演說,並於羅馬出版此演講文《社會的不幸與科學上的新發現》。兒子馬里歐·蒙台梭利誕生。
1899年在義大利開始為期二星期的演講旅行,演說《新女性》與《現代慈善事業:兒童與和平》,獲傑出醫療服務獎。
1900年擔任羅馬國立啟智學校校長。
1901年辭卸校長一職,重回羅馬大學修讀哲學。
1902年受邀於拿坡里教育學術會議上演講。
1904年—1908年任羅馬大學教育學院之自然科學與醫學課程教授。
1907年在羅馬的聖羅倫斯區設立第一所兒童之家。不久,第二所兒童之家相繼成立。
1908年第三所兒童之家——米蘭兒童之家成立。(依據史坦丁的說法:出版義大利版《教育人類學》)
1909年出版重要著作《蒙台梭利教學法》意文版(意文版名稱為《套用於兒童之家的幼兒教育之科學的教育方法》)。首次師資訓練課程在羅馬開課。
1910年與墨西哥的修道院為地震受災兒童成立學校。蒙台梭利協會於羅馬成立。
1911年義大利與瑞士的公立學校經政府當局認可正式採用蒙氏教學法。巴黎成立蒙台梭利示範學校,英國也成立學校與蒙台梭利協會。美國第一所蒙台梭利學校設立,為安妮·喬治所創辦。辭去醫師工作與大學教職而全力投入其教學方法的擴展。
1912年美國麥克勞雜誌以《在美國出發》為題長篇介紹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學法》英譯本出版。(依據史坦丁的說法《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兩冊出版)
1914年荷蘭兒童之家成立。著作《蒙台梭利手冊》出版。克伯屈出版《檢視蒙台梭利系統》嚴厲抨擊蒙台梭利教育。
1916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開訓練課程。
1917年兩冊《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出版。訪問荷蘭,荷蘭蒙台梭利協會成立。最後一次訪問美國。
1919年首次在英國開始訓練課程,為期兩月。之後,每兩年前往倫敦開課一次。
1922年受義大利政府任命為學校督導。維也納成立兒童之家。
1923年獲英國達拉莫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1925年獲義大利政府支持,蒙台梭利教育於義大利復生。
1929年發表《宗教教育》專文。羅馬成立師資訓練學院。國際蒙台梭利協會在柏林成立,第一屆國際蒙台梭利會議於丹麥舉行,會議主題為《新教育》。
1930年羅馬開始為期六個月的訓練課程。
1933年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統治義大利,下令關閉所有蒙台梭利學校。致使蒙氏離開義大利,轉而定居西班牙。國際訓練課程也於巴塞隆納開課。
1936年西班牙內戰,蒙氏轉往荷蘭。《童年的秘密》出版。模範學校與訓練中心於荷蘭的拉蘭成立。國際蒙台梭利協會總部由柏林遷至阿姆斯特丹。
1939年~1946年在印度有千名以上教師接受訓練。蒙氏對嬰幼兒發展產生濃厚興趣。
1944年以《生命的前三年》為題演講。於錫蘭舉辦訓練班。
1946年出版《新世界的教育》一書。
1947年應義大利政府之請回羅馬重組蒙台梭利協會。返回印度策劃蒙台梭利大學,但因政治混亂而中止。倫敦蒙台梭利中心成立。
1948年《吸收性心智》《了解你的小孩》《發現兒童》等著作出版。
1949年首次在巴基斯坦開課任教講授。於巴黎獲頒榮譽社團會員獎章。
1949年~1951年連續三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1952年5月6日逝世於阿姆斯特丹,享年82歲。
瑪麗亞·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點在於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為此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她的教學方法從智力訓練、感覺訓練到運動訓練,從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從平民教育到貴族教育,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主要成就
蒙台梭利在擔任助理醫生期間(1896~1898),主要職責是治療智障兒童。當時義大利把智障兒童與精神病患者一起關押在瘋人院裡。室內沒有玩具,甚至沒有任何可供兒童抓握和操作的東西;管理人員態度惡劣,根本不組織任何活動。蒙台梭利對這些兒童的處境深表同情。通過觀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這種醫療方法只能加速兒童智力下降。從此,她對智障兒童的治療和教育問題產生了興趣,決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他們。為了找到一種適合智障兒童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認真研究了包括法國醫生伊塔和比利時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親自翻譯他們的著作,親手抄寫,以加深理解,伊塔和塞根是19世紀訓練心理缺陷兒童的著名人物。伊塔曾在1900年對一個早年被丟棄後在森林中長大的狼孩(亞維農的男孩)進行治療,並發表了實驗報告。塞根繼承了伊塔的事業,提出“生理教育法”,主張對身體有殘缺和智力落後的兒童進行感官訓練,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理功能,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他著有《痴呆的精神治療、保健與教育》和《痴呆及其生理治療方法》。也許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地影響了蒙台梭利。她認為這就是科學的教育學的先導。
1898年,在都靈召開的教育會議上,蒙台梭利發表了以《精神教育》為題的演講,闡述了對智障兒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並向社會呼籲,智障兒童應當與正常兒童一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蒙台梭利發現,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齡的正常兒童差,但與年齡更小的正常兒童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如感官發育不完善,動作不協調,走路不穩定,不能從事脫衣服之類的活動,沒有掌握語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確信,自己為智力缺陷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法也適用於正常兒童,而且會獲得更顯著的效果。於是,她決心獻身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工作。
1901年,蒙台梭利離開精神治療學院,再次回到羅馬大學,進修哲學、普通教育學、實驗心理學和教育人類學,以擴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論基礎,進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兒童的方法,這為以後從事正常兒童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4年~1907年,她擔任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並在講義的基礎上整理成《教育人類學》一書,於1908年出版。
1907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3~6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導,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寫成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多個國家引進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台梭利運動,1913年~1915年,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1929年,國際蒙台梭利協會在丹麥成立,蒙台梭利任會長。此後,10多個國家相繼成立了蒙台梭利學會。從1929年至1951年蒙台梭利逝世前,蒙台梭利學會召開了9次大會,蒙台梭利連任9屆大會主席。到1952年蒙台梭利逝世時,歐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台梭利學會,兒童之家則遍及世界各地。第一次於1929年在丹麥的艾爾斯諸舉行;第二次於1932年在法國的尼斯;第三次於193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第四次於1934年在義大利的羅馬;第五次於1936年在英國的牛津;第六次於1937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第七次於1938年在蘇格蘭愛丁堡;第八次於1949年在義大利的山瑞穆;第九次於1951年在英國的倫敦。蒙台梭利為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實現世界和平奮鬥了一生。她生前曾經獲得許多榮譽和獎勵,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她的熱愛與尊敬。例如,法國授予她“榮譽社團會員勳章”;她的故鄉安科納和米蘭等地授予“榮譽公民”的稱號;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她“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蘇格蘭教育研究院授予她“榮譽院士”職位。
1949、1950、1951年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資格。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賀爾美),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學習與吸收能力(牧內美),這使得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著不斷的探索。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隨著他運用自己身體的熟練度不斷增加,其探索環境的範圍也會日益增大。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並成為日後進行更高階智慧型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的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並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
為此,蒙台梭利主張不要盲目限制兒童的自由行動,並為兒童準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兒童之家與蒙氏教具)。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為其日後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蒙台梭利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學說的基礎。縱觀蒙台梭利的全部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兒童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1949年英文版,第97頁)。蒙台梭利肯定,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後的現象。
具體地說,蒙台梭利首先強調的是人和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兒童的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展起來的”。人的第一意識不是後天給予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她把這叫做精神胚胎。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性衝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衝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衝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她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每人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桌子邊”,這對兒童的發展是不利的。在身體方面,導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師為了把零碎乾癟的知識塞進兒童的頭腦,用獎勵和懲罰誘逼兒童集中注意和緘默不動。蒙台梭利否定獎勵、懲罰等強化的作用,強調兒童的內在力量、主觀能動性;要求環境(刺激)要適合兒童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認為兒童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結構、變化和發展。
蒙台梭利認為,生命力的衝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展,就必須創造適宜的環境。蒙台梭利為兒童之家設定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一個較大的花園,學生可自由進出;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櫃,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裡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境設定明顯地是服務於兒童的自由活動的。
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來看,蒙台梭利強調通過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發展呈現一種節律(階段):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第27頁)。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範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蒙台梭利說,環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還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蒙台梭利關於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接受。
蒙台梭利的初級教學法適用於3~6歲的兒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為了促使幼兒生理的正常發展,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動作熟練化,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肌肉練習,她除了順其自然,讓幼兒通過坐、起、走、穿衣、脫衣、取物、照料動植物等行為得到良好的體育練習外,還發明了種種器具,如螺旋梯、搖椅等等,幫助幼兒進行訓練,還編制了體操乃至於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別練習。
如穿衣、個人衛生、室內整理等,使兒童不需別人幫助而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項,培養其獨立性。不難看出,蒙台梭利上述做法對於幼兒教育來說有許多可取之處。至於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還須作進一步的分析。
這是蒙台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環節,下文將予重點述評。蒙台梭利認為,感官訓練既為兒童將來的實際生活作準備,又是兒童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基礎。
結合感官訓練,提早讓兒童接受讀、寫、算、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同時,通過談話發展兒童的語言能力。
通過特別設計的教具操作流程與數學教具,幫助孩子掌握數量的抽象概念。
通過大量的語言活動與教具,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文字書寫與閱讀能力,並增加兒童口頭表達能力。
感官教育(感覺訓練)在蒙台梭利的教育體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方法》一書用1/4的篇幅來論述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認為,對於幼兒來說,是刺激,而不是對事物的思維,吸引著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是重要的;蒙台梭利還認為,智慧型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感覺練習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動。通過感覺的練習使兒童能辨認、分類、排列順序,這就是智慧型和文化學習(蒙台梭利《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第1卷教育上的自發活動,1917年英文版,第198~205頁)。算術、書寫、言語,甚至實際生活能力、良好秩序的規範都由感官教育引出。還有,通過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兒童在感覺機能的某方面所存在的欠缺,以便及時治療和糾正。
首先,蒙台梭利根據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訓練,每種訓練單獨進行,並創製了一套教具,共26種,供除嗅覺外的感官練習之用。例如,供視覺練習用的一種教具是三組圓柱,第一組高相等而直徑不同,第二組直徑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組高與直徑均不同,要求兒童分別將其嵌入鑽在木盤上的相應孔中。
其次,蒙台梭利認為,感官教育要給兒童以活動的自由,成人儘量不予干涉,讓兒童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進度選擇(按等級順序排列的)教材、教具,並自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同時使教具與兒童的敏感期相配合,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蒙台梭利創製的教具能控制錯誤,她主要是通過這套教具讓兒童進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講到的視覺教具,如果兒童把一個圓柱體放進一個比它小的孔,則放不進;若放進一個比它大的孔,則到最後,終將至少有一個圓柱體放不進孔中,整個過程只要有一個錯誤,就需重新調整。所以說: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個錯誤,要求兒童能進行自我糾正。
再次,根據生命力活動服從一定節律的原理設計的整套感官訓練教具,試圖按兒童的水平和興趣,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形狀、顏色、大小、聲音……)提供有等級的順序的系統刺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以引起兒童的自由反應和自導學習。
有不少實驗證明認識能力的培養應從感覺訓練開始,感覺發展得越好,帶來的外界信息越多,認知能力就越能得到發展,因此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蒙台梭利強調兒童的感覺訓練是符合人的認識發展規律的。有些實驗研究還證明蒙台梭利學校的兒童經過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覺方面尤佳。從教育史角度講,蒙台梭利方法確有創見。例如,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自然後果作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將其從德育擴大到智育,主張讓兒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過教具控制錯誤,達到智慧的自我教育,這對以後的個體化教學是一個啟發。又如文字書寫的學習,裴斯塔洛齊主張通過繪畫對形的掌握過渡到文字的書寫,蒙台梭利則讓幼兒從進入“兒童之家”的第一天起,就通過有計畫的感官訓練,在不知不覺之中爆發式地學會書寫,效果比常規的要好得多。
蒙台梭利崇拜兒童的自發衝動,要求給兒童以極大的自由活動權。因此,她試圖讓兒童通過作業的方式達到自我教育。所謂作業,就是兒童根據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的一些活動,或者是感官練習,或者是算術練習,或者擺弄字母卡片,或者練習穿衣和脫衣動作等等。
蒙台梭利認為:通過作業,兒童自然就學會謹慎,學會自覺,學會指揮身體的行動;通過作業這種自由選擇的個體活動方式,學會依靠自己、學會尊重他人,使兒童之間沒有妒忌,沒有爭吵,從而培養絕對平靜的氣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來;通過作業,讓兒童學會自我約束,為意志力形成作準備,推動兒童服從。可見,蒙台梭利所主張的是從自由經過作業到自覺秩序和服從,從而實現讓兒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真正了解兒童的本來面目,從而揭開生命發展的秘密面紗,探討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認識兒童的前提下,教師應成為兒童自我發展的援助者、優異環境的創造者。也就是說,教師的工作除了消極的觀察,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兒童,但這種引導並不是那種直接教給兒童方法和觀念的傳統做法,而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和作業的教具,使兒童通過自己的作業達到自我發現和發展,同時,教師應該阻止兒童的不良行為,免得危及兒童本人和其他兒童的發展。再次,教師應無限熱愛兒童,獻身教育事業,不斷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為兒童自我教育的榜樣。
國際蒙台梭利協會
國際蒙台梭利協會(AssociationMontessoriInternationale,AMI)系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親手創建的無政府組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長期合作單位,AMI於1929年在丹麥成立,同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蒙台梭利會議,蒙台梭利任會長。AMI旨在開展與推廣蒙台梭利博士的研究成果,並維護蒙台梭利博士所留給世人的這一偉大遺產。
一個合格的AMI教師,需經過96天的脫產培訓和2個月的觀察實習,6個月的理論和教具操作培訓。在6個月的理論和教具操作培訓過程中還需要完成理論答辯與工作手冊的製作,最終還需要通過AMI統一組織的考試才能順利獲得AMI教師資格證。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1年1月1日
《蒙台梭利的教育》是2011年1月1日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
展開
出版著作
教育人類學(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蒙台梭利教學法(The Montessori Method)
蒙台梭利手冊(Dr.Montessori's Own Handbook)
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家庭中的兒童(The Child In Family)
個人語錄
1. 母親和幼教老師所產生的愛,近乎於神。
2. 人類的高貴來自於你就是你,你不是別人的複製品。
3. 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4. 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5. 兒童通過自立獲得身體的獨立;通過自由的使用其選擇能力獲得意志上的獨立;通過沒有干擾的獨立工作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6. 生命的紀律是秩序;智力的紀律是專注;行為的紀律是順從。
7. 成人應該敬畏兒童。
8. 只要準備一個自由的環境來配合兒童生命的發展階段,孩子們的精神與秘密便會自發的顯現出來了。
9. 我們看到的最錯誤的想法便是以為身體活動就只是身體活動而已,以為它不具有更高層次的功能,其實,心智的發展必然和身體動作相配合,而且是相互依賴存在的。
10. 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兒童形成自己,因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提供兒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卻無法取得的材料。
11. 我看見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