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砍牛

瑤族砍牛是白褲瑤習俗,長者死後假葬或以泥封棺,過一段時間再擇吉日正式下葬,學稱“二次葬”。白褲瑤家二次葬,要舉行隆重的敲銅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瑤族砍牛
  • 地理標誌:瑤山習俗
砍牛這一天,一群群瑤族人身穿鮮艷的盛裝,抬著銅鼓、折糯(糯谷連禾草折下來)、米酒,從四面八方朝喪家的寨子涌去。喪家門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側的銅鼓架上串聯懸吊著十幾面銅鼓。客人們帶來的折糯全部碼架在銅鼓架的橫樑上。低沉蒼涼的銅鼓聲籠罩著整個寨子。
喪家門口,瑤族匠人們忙著趕雕兩根柱頭。這兩根柱頭將要豎立在墳前兩側。柱頭上雕刻著簡樸的花紋,中部各有一個套環,砍牛以後,牛角就插在這套環里。柱頂各安著一個木雕鳥兒。
棺欞停在屋內,悼念者魚貫入屋,依次撫棺而泣,感情真摯,哭罷出屋,男人要喝一碗酒。喪家的廳屋裡,一溜擺著幾十個菜碗,祭悼者輪流進屋,圍在菜桌兩旁,吃“流水席”。吃過飯或尚未輪到吃飯的人,轉圍在屋前空坪上,聽長者唱“古歌”。古歌大意是瑤家的歷史和處世道德之類。
下午四時許,猴鼓聲嗄然而止,寨中忽然響起三聲鳥銃,預示“砍牛”即將開始。
砍牛場中豎著兩根木樁,各拴著一條牛,木樁頂各綁著一根青翠的竹子。這兩根竹子將要栽到死者的墳前。據說,這樣犧牲才能隨死者一起升到天堂。圍觀人群如堵,人們翹首以待。這時三名槍手上場,朝天又鳴三響銃。祭師應聲上場,端著一筐籮米,拖長聲調念念有詞,一邊抓米朝天空揚去,一邊說:“尊敬的XX,把您的牛領去吧,您放心地去天堂吧……”。
祭師下場,三名槍手再朝天鳴三響銃。這時,喪家男女披麻戴孝,彎著腰,人人手握一束青鮮的芭茅草上場,鳴咽著朝犧牲走去,撫摸它,向它鞠躬,獻青草,場景十分悲切動人,充分表達了瑤家人對牛的深情。
瑤山習俗,砍牛手為兩名,由喪家和外家各出一人擔任。砍刀要磨七天,磨至吹毛可斷的地步。砍牛隻能砍牛角後面的牛頸,切忌砍在牛角上。砍牛隻可砍三、五、七、九刀,具體砍多少刀,由喪家視情況而定,但須是單數。“哭牛”後,喪家家族長者領砍牛手上場。長者手捧雪亮的砍刀繞場 一周,向參加祭悼活動的眾人鞠躬致辭謝,再向犧牲鞠躬致歉,然后庄重將刀授予砍牛手。這時,牛已覺察死亡在悄悄逼近,不安地繞柱子打轉、出粗氣。場上便騷動起來了,人們大著嗓子吼叫,朝牛扔土塊,甚至上去用棘條抽打牛,目的是叫牛更加驚恐萬狀,亂蹦亂跳,讓砍牛手難以下刀或忙中出錯,好看砍牛手的笑話。
砍牛是殘忍的,牛頸上裂開的口子一尺多長,張開血盆大口,鮮血噴涌而出,在夕陽下閃耀著疹人的紅光。喪家往往在這時已動了惻隱之心,第二頭犧牲便改用捅刺放血的辦法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