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保健,在歷史上,瑤族人民在預防醫學方面也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如瑤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傳染的,當隔離了病人或焚燒其屍或遷徙其居,就能預防某種疾病的傳播。《開建縣誌》:瑤族“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復入”。在《阮通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病歿,則並焚其屍徙居焉”。瑤族對天花等烈性傳染病,“採取嚴禁天花患者回歸原來材寨居住的方法,將病人與居民隔離開,以減少這種疾病的流行”。這種隔離方法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地區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區縣的羅運地區都曾採用過。瑤族許多地區有火葬的習慣。火葬既達到消滅傳染源的目的,又可保護環境免受污染。這種文明的葬禮,也正是當今社會所提倡和推廣的。
簡介,習俗,
簡介
瑤族的村規民約,也反映了瑤族預防醫學歷史的又一個側面。如《瑤家河規》中規定:“不能亂倒雜物污染河水”。瑤族的“石牌”中也有關於不得亂放藥毒魚的規定。這都說明了瑤族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中很早就認識到疾病可以傳染,用隔離或消滅傳染源的方法可以制止傳染病的流行,用預防的方法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採取了簡單易行而有效的隔離方法及地方法規性的環境保護措施。瑤族人民就是將防與治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保證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貢獻。
瑤醫用的植物藥,常與動物的肉、骨頭或內臟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藥大多是用新鮮的原生藥,未經過特殊的加工炮製,一般水煎服或外洗,這樣藥力一般較猛,易過量而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打類藥,與動物性藥物配伍後,藥力就和緩些。再則配入骨頭等共燉,煎煮的時間較長,一些毒性植物藥,久煎後毒性可降低。同時,由於瑤族歷來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水準較低,動物蛋白來源少,加入動物的骨、肉、內臟共燉,吃肉喝湯,可以增加機體動物蛋白的攝取量,從而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有些動、植物藥配用,還能起到協同、增加藥效的作用。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瑤族用藥以動、植藥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習俗
衛生習俗,它反映了瑤族人民燦爛的傳統文化的健康部分,成為瑤族醫藥重要內容之一。
瑤族大多高山為居,遷徙頻繁,游耕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深山老林,藥物資源卻十分豐富。勇敢勤勞的瑤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藥物資源防病治病、保護健康、繁衍後代的經驗是很豐富的。然而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無法對豐富的醫藥衛生經驗進行文字總結,傳給後代,衛生習俗則成為一種特殊的記載和傳錄方式,至今不少地區瑤寨仍沿用不衰。
(一)門邊插青葉
在金秀等一些瑤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門邊插上一枝青葉,告示外人不準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竹葉,是女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樹葉。瑤族人民認為,嬰兒陽氣未足,接觸外人容易“招風引鎖”,故不準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滿月為止。
在嬰幼兒期,瑤家最忌的是“風”、“鎖”(包括現代醫學所指的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破傷風及嬰幼兒腹瀉)。“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開建縣瑤僮》中就有瑤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復入”的記載。
門邊插青葉實為一種有效的預防疾病措施,對減少許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起了積極作用。
瑤族另一種衛生插青習俗是:家裡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鮮茅草打一個結,掛在大門邊上,暗示別人不要隨便進屋。他們認為,病人應忌風避瘴,而生人來時會給病人招風染瘴;另外,認為病人穢氣重,在自家大門邊插上青葉,別人看見青葉就會自動避開,以免把穢氣傳給別人,更不帶小孩去串門了。這不僅是瑤族人民在生活中養成的美德,也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與疾病作鬥爭而形成的對疾病傳播及預防的科學認識。
(二)火葬
瑤族的喪俗因地區和支系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過岩葬,現興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種: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嬰兒行掛葬,廣東連南八排行“游屍葬”。據考,在遠古的年代裡,瑤族老人逝世,大都裝入棺柩設靈堂祭奠,請師公、道師做道場為死者超度,然後火葬。後來由於受到壯、漢族文化的影響,部分地區才改為土葬。但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區的部分瑤族至今仍用火葬。他們認為,人死後,腐敗的軀體會散發出一種毒氣,這種毒氣會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觸了被弄髒的水源、山林就會得病。他們還認為,那些因癆病(肺結核)、老鼠瘡(淋巴結核、鼻咽癌等)和發人瘟(霍亂)而死的人,他們的口鼻中會有孑孓蛆蟲湧出,這些孑孓蛆蟲不但能使接觸死者的人得病,還會通過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癆病”、“老鼠瘡”及發“人瘟”而死的人,死後立即用煎熟的雞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後再洗身入殮,做道場,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為送葬者每人帶一捆乾柴或松枝加上臨時就近拾來的乾柴,據說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蟲不讓其散發出來;二是已經散發出來的孑孓蛆蟲會附在有香氣的雞蛋上。這既保護了水源、山林的清潔,又方便了後代對遺骨的處理;更重要的是,對那些確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經過火化,徹底地消滅了傳染源,保護了他人的健康。
(三)芭蕉葉當碗
瑤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尊敬長輩。許多地區的瑤族在紅、白喜事中,村寨內不管同姓異性,所有的男女長輩都要請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長老懂得到別人家裡飲酒作客或在民眾聚餐的場合,都自覺帶去食具。如果他們忘了帶食具,就會自覺地取芭蕉葉代碗,臨時修木枝代筷。餐中讓別人替他們挾菜放在芭蕉葉中。在這種場合,有病的老人不會受到歧視,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會熱情地給他們夾菜添飯。有的地方的瑤族還有家庭分餐的習慣。這說明瑤族先民對防止病從口入早已認識。所採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學合理的。並作為一種習俗沿襲下來。
(四)藥粑
瑤族由於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戶一村五戶一寨,遠古年代,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生產技術落後,衛生條件也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等)頗為流行。為了保證人們特別是後代的健康,廣西金秀的茶山瑤每年三、四、五月份習慣採用一種植物的葉搗碎取汁與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藥粑後第二、第三天,常能驅出大量的蛔蟲。由於方法簡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驅蛔效果好,無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樂於接受,故而形成一種習俗沿襲下來。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鄰居的大嬸、大娘們會送些給他們,小孩子們相互之間也常會三五成群拿來粑粑做“家家”。從而保證了人們特別是兒童每年都能定期驅蟲,驅蟲覆蓋面達100%。這一習俗,在山區醫藥科學技術落後的年代裡,對保護人群特別是兒童的健康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藥粑驅蟲,對於分散居住的瑤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戶地去分發驅蟲西藥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
(五)藥浴
自古以來,瑤族人民雖然居住條件差,文化水準低,但他們卻酷愛清潔。不論嚴冬臘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勞動後都要洗澡。他們洗澡不同於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藥水洗,俗稱藥浴。
據調查,居住在廣西金秀龍勝、忻城、上林、馬山、都安等縣各支系的瑤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瑤都有藥浴的習慣。
瑤族藥浴的藥材是採用當地盛產的草藥。一次藥浴所用的草藥,少則幾十種,多則上百種。這些藥都是平時勞動之餘就已採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後野生的,或是種在菜園裡的,所以用時非常方便。所用藥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種多樣,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滋補氣血等等。藥浴時,常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季節或不同疾病選擇不同藥物。通常新生兒及產後婦女多選用溫補和消炎作用的藥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節風、鴨仔風、穿破石、杜仲藤等,這樣可預防產婦及新生兒的各種感染,滋補氣血,促進產婦子宮復舊。產後藥浴,人們稱這為“月里藥浴”。許多瑤族婦女,產後經過藥浴等調養保健,產後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參加體力勞動。同時新生兒往往有隨母藥浴的習慣。勞動後淋雨受寒,也要進行藥浴,可起到溫中散寒、舒筋活絡及恢復體力、預防風濕的作用。常選藥物為老薑、米酒、大發散、小發散、桃樹葉、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藥浴,一般多用活血溫補之藥,如大鑽、小鑽、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這無疑對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幫助的。對患有風濕骨痛或外傷後遺症者,則多選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強筋健骨之藥,如山蒼子、木滿天星、九節風、大駁骨、小駁骨。松筋藤、毛杜仲等,這些藥物可起到舒筋活絡、恢復肢體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鶴膝風、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及骨質增生等風濕痹痛,常選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鎮痛之品,如大鑽、小鑽、十八症、四方藤、兩面針及各種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許多地區的瑤族還有應節進行藥浴的習慣,如時令佳節或年終歲尾,男女老幼都進行藥浴,如農曆五月初五,廣西的忻城、上林、馬山、都安、金秀等縣的瑤族,這一天上午家家戶戶都派人上山採集“百草藥”。所謂“百草藥”,即除有毒的和會引起皮膚過敏的以外,凡是綠色草木植物,每種都要采一些,採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夠一百種,這些植物起到各種各樣的藥物作用,故稱為“百草藥”。采“百草藥”時,要帶刀子和鋤頭,大部分草藥是採集枝葉,有少部分是採集皮或根莖。如苦楝樹要皮,青龍草挖根,金銀花採花,冬茹要塊莖,野山梨則要果實。
采“百草藥”必須在上午完成,因為上午空氣清鮮,陽光暖和,花紅葉綠,百鳥歌唱,大自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人們認為在這個時晨是一天當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採回草藥,洗澡,便可以治病強身,延年益壽。
“百草藥”採回以後,洗淨泥沙,置通風處吹乾,等到下午五時左右,由家裡一位年紀最大的、身體健康的老人將草藥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進一個大鍋,加入數擔清水進行煎煮,約煮沸十五分鐘左右,將藥渣撈起,加入少許食鹽或不加食鹽,離火待藥液溫度自然降到適合洗澡時,按傳統規矩,按年齡由大到小順序,各人舀一盆藥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藥浴是用一個高70厘米,直徑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裝一兩百斤藥水,洗澡時除頭部外,全身都浸泡於藥水中。“百草藥”藥液氣味芬芳,經泡在藥水裡洗浴之後,感到筋骨輕鬆,渾身舒爽,精神倍增。
瑤族人民為什麼一定在五月初五這天洗“百草藥”澡呢?這裡傳說有一個故事,據說,古代瑤家有一位老人,從十五歲起,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洗一次“百草藥”水澡,一直堅持了一百多年,結果一生身體健康,從未患過病,活到一百三十九歲,在壽終的前一天還能上山放羊呢。老人去世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和學習這位勞動鍛鍊健康長壽的老人,就都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洗“百草藥”水澡,世代沿襲,變成了瑤族人民快樂的“洗澡節”。
(六)打“老同”喝保健飲料
瑤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論本民族或壯、漢等其他民族,便結為摯友,稱打“老同”或“老庚”,並習慣以酒待客,有的還把“三碗槽酒”作為結交真正朋友的標誌。餐桌上,酒已成為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保健飲料。他們喝的酒絕大多數都是自己釀製的米酒,濃度不高,還喜歡喝自己泡製的藥酒。他們採用深山裡豐富的藥物資源,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或年齡配製不同的藥酒,有防治風濕的,有病後滋補的,也有老年飲用的。由於瑤族人民多高山而居,長年煙霧繚繞,氣候十分寒涼潮濕,酒可舒筋通絡、驅寒祛濕,加上某種藥物,長年飲用,可防病延年,益身健體。歷代瑤族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豐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瑤族人民喜歡喝茶,除了綠茶外,還有桂皮老薑茶、血藤銀花茶、山楂茶及各種涼茶。其中綠茶是主要的茶基。綠茶都是自種(或野生)、自采、自製,採集的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節前後)茶樹剛剛發芽之時,採集其嫩苗經小鍋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藝精製而成。現代研究表明,綠茶不僅具有提神醒腦、幫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還有抗癌、防癌作用,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節或年齡而臨時配製飲用。瑤族人民的喝茶習俗,對防病治病,增進健康無疑是有裨益的。
(七)掃寨
掃寨又稱洗寨,其意義是去除邪氣和疾病,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衛生習俗。廣西南丹縣等瑤寨,凡遇有疾病流行或禽畜發瘟時,全寨各家各戶都要舉行掃寨活動。從火堂開始,一直掃至大門外,然後清掃屋前屋後,把整個寨子掃得乾乾淨淨。這實際上是一次民眾性的衛生運動,對清除傳染源,控制疾病的蔓延,保障人民民眾健康、發展生產起了有益的作用。
(八)醫藥衛生融於地方法規中
一個民族的地方法規體現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障社會治安及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瑤族地方法規除了上述內容外,還把優生優育及環境保護等醫藥衛生內容列入其中。如“石牌”條文中明文規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內不得聯婚;凡是有姻親關係的親屬三代內不準通婚……。”而在瑤族人民心目中,“石牌大過天”,石牌所規定的內容人人都得嚴格遵守。這就有效地控制了近親婚配,從而保證了本民族的人口素質。為了保護水源,保障環境不受污染,瑤族“河規”中規定:“不得把垃圾等污物倒入河中……。”這些地方法規對促進瑤族人民的健康繁衍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