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長戟是標準的斧與矛的結合體,是歐洲戟類兵器的典範。它長矛頭上加了一柄很重的戰斧,進而成就了它“多面手”的特性:矛頭可進行刺殺,斧頭可用來劈砍,鉤子則用來鉤殘騎兵馬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士長戟
- 英文名稱:Swiss Halberd
- 研製時間:公元11、12世紀左右
- 國家:瑞士
簡介,發展歷史,優勢,劣勢,歷史背景,僱傭兵,
簡介
瑞士長戟是標準的斧與矛的結合體,是歐洲戟類兵器的典範。它長矛頭上加了一柄很重的戰斧,進而成就了它“多面手”的特性:矛頭可進行刺殺,斧頭可用來劈砍,鉤子則用來鉤殘騎兵馬匹。
這種長戟之所以稱為瑞士長戟,除了它斧上鏤空的十字形圖案是如今瑞士國旗的標誌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那些以強悍和殘酷著稱、曾在中世紀風光一時的瑞士僱傭兵讓這種功能多樣的兵器以他們國家的名義聲名遠播,成為他們民族的象徵之一。
發展歷史
但歐洲戟演變出的形狀遠比中國戟複雜,因此不如後者那么好辨認。
中國長戟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登上歷史舞台,是矛與戈的混合物,主要用來對付戰車陣和騎兵,外形簡單容易辨認。歐洲戟誕生的很晚,大概在公元十一、十二世紀左右,最早是在西歐,而且早期歐洲戟的形狀五花八門,使現代人為其分類時十分為難。
早期的戟一般為長3米左右,木質柄,金屬頭部,頭部形狀各異,有的像矛與斧鉞的結合,有的像矛與戈的結合,有的像矛與鉤鐮的結合,有的形狀無從稽考。這其中矛與斧結合的長戟最為常見,也最為出名,因此,很多兵器愛好者會把戟歸為長柄斧類。 無論戟的形狀如何,它們都是在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戟上面各種奇形怪狀的利刃都是用來對付敵方騎兵的,與手柄平行的尖刺可以刺殺騎士和馬匹,與手柄垂直的部分可以用來鉤、挑馬腿使騎士人馬分離,從而失去戰鬥能力。 到14世紀,戟的威名隨著瑞士長矛兵的崛起而四處傳播,此時的長戟基本定形,因而被稱做瑞士戟。它是在長矛的頭上加一柄很重的戰斧,斧頭的背面則是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這種改進大大增加原本功能單一的長矛的用途,矛頭可進行刺殺,斧頭又可用來劈砍重裝盔甲兵,尖鐵用來擊穿盔甲,鉤子則用鉤殘騎兵馬匹的前腿或者直接將騎兵鉤落馬下。它能一下子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者擊倒馬匹。 長戟發展到極至出現過長達六米、十米的特長戟,是瑞士僱傭兵的招牌傢伙,今天梵蒂岡的教皇衛隊還使用這種武器。瑞士長戟的功能和威力使其基本成為西歐地區的長戟的標準造型,德國長戟、西班牙長戟等西歐戟大多與之大同小異,
瑞士戟是在長矛的頭上加一柄很重的戰斧,斧頭的背面則是尖鐵或鉤子。這種改進大大增加原本功能單一的長矛的用途。矛頭可進行刺殺,斧頭又可用來劈砍重裝盔甲兵,尖鐵用來擊穿盔甲,鉤子則用鉤殘騎兵馬匹的前腿或者直接將騎兵鉤落馬下。它能一下子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者擊倒馬匹。
一個瑞士長戟實物,體現了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初的典型特徵(收錄在倫敦塔)。
優勢
劣勢
早期採用縱隊進行作戰的瑞士軍隊用戟十分普遍。儘管這種兵器有著許多厲害之處,但是在以密集隊形作戰時,特別是對付穿著盔甲和排著難以攻破的隊形的敵人時,它的缺陷就十分明顯。在1386年的曾帕赫戰鬥中,瑞士軍幾乎全部使用戟。雖然他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損失十分慘重。從此,他們便把戟跟長矛(它延長了士兵的殺傷作用距離)結合起來使用。瑞士軍首先讓長矛兵發起衝鋒,騷擾敵人的橫隊或方隊,然後位於縱陣兩翼的戟兵就跟著衝進敵陣。長戟發展到極至出現過長達6米、10米的特長戟,是瑞士僱傭兵的招牌傢伙,今天梵蒂岡的教皇衛隊還使用這種武器。
歷史背景
中世紀的瑞士人貧寒,但很看重自由生活,故此不論什麼時候,他們總是奮起保衛自己的家園,以免遭神聖羅馬帝國君主們頤指氣使的凌辱。日耳曼人因為富有使他們有能力組建騎兵。瑞士族民緣於窮困,無力這樣做。由此帶來了一個結果,只能用步兵抵禦敵人的騎兵的現實迫使他們轉而從古代的軍事法則中,追尋能夠頂住騎兵瘋狂進攻的武器,去求取自身的安全。
而且,這一現實也逼迫他們重新返回到古代戰鬥隊形(方陣)的實踐中去,正像每個審慎的著作家正確地表述的那樣:“舍此,步兵將無所作為,一事無成。於是,他們裝備起長戟(Pike)——這種武器不僅最適用於抵禦騎兵的攻擊,而且還能戰而勝之。”依憑這種武器加上這種隊形(方陣)的力量使日耳曼人勇氣倍增,以致有15000名或者20000名神聖羅馬帝國步兵的隊伍便能毫無畏懼地去衝擊無論數量有多大的騎兵。在15世紀後期、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眼見的這類經歷還真不少。而且,他們基於此種武器和此種隊形展現實力的戰例竟是如此地令人折服,以致在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入侵義大利之後,各國民眾都開始效仿他們;其中尤以西班牙人為甚,西班牙軍隊還因此聲名大噪。
僱傭兵
今日繁榮富足的瑞士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中歐邦聯體。從15世紀開始,瑞士各地就有組織地向國外輸出僱傭兵,僱主將錢財支付給瑞士各地負責招募僱傭軍的地方勢力,僱傭軍的家人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瑞士人勇敢、善戰、紀律嚴明,成為歐洲各國乃至羅馬教皇爭相購買的僱傭軍。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瑞士僱傭軍為不同的僱主在戰場上自相殘殺的悲劇。1709年,法國與英、荷聯軍在馬爾普拉展開激戰,交戰者大部分是瑞士僱傭軍,兩個軍團的僱傭軍戰死沙場。在幾個世紀中,至少有200萬瑞士人參加僱傭軍為外國主子賣命。
15世紀的瑞士人在得到獨立之後逐漸獲得了軍事上的輝煌榮譽。他們在這個世紀的70年代中對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取得的一系列勝利,讓其被公認為歐洲最優越的步兵,直到在Bicocca(1522年)的失敗。甚至在這之後,儘管鋒芒似乎已經有所褪色,他們仍然是非常優秀的士兵,從他們被教廷和法國國王選中作為護衛就可以看出。
這個時期瑞士僱傭兵幾乎從未被打垮,或逃走和投降,有一些場合完全就確實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他們唯一可能的失敗方式是一種慘烈而無可奈何下的撤退,而這仍然能在優秀的組織紀律下完成,並能夠對任何攻擊繼續自衛,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喜歡當眾吊死第一個逃兵給自己當嘲笑對象的原因。和冷酷對立的是他們對戰爭的良好經濟頭腦。如果沒收到佣金,僱傭兵會立刻離開戰場,毫不在意自己的主人命運如何;假如僅僅收到標準份額的費用,他們忠誠心也只能算普通,因為還有被賄賂而轉換陣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