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雲烽火台

瑙雲烽火台

該烽火台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域海拔1979.4米的高山頂上,依山勢而建,設計獨特,呈八角梯形,東南高,西北低,用石塊和木頭壘砌而成,台高8米。據史料記載,瑙雲烽火台為成吉思汗西征時所建,是當時傳遞情報的重要軍事設施。站在瑙雲烽火台上,方圓百里盡收眼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瑙雲烽火台
  • 地址: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鄉敖包特山頂
  • 東南斜線高:8.5米
  • 西北:6.3米
瑙雲烽火台位於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鄉敖包特山頂。烽火台依山勢而建,東南高,西北低,呈八角梯形,正指八個方向,用石塊和木頭壘砌而成,東南斜線高8.5米、西北為6.3米,底部周長36米、頂部周長17米。烽火台每砌1.2米左右擺放一層直徑15厘米左右的圓木,底層中心1.2米圓木以下為空心,往上全部用沙石和土填實。在瑙雲烽火台周圍還有四座烽火台,形成一組報警防禦體系。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
烽火台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燧),夜間來犯就點火(烽)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t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