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與詩書同行

琴與詩書同行

《琴與詩書同行》是2010年4月1日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煜梅。本書講述了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脊樑。琴學體系的梳理、完善,可進一步恢復、發展中國音樂體系的理論與實踐,使現在的中國人能從國小習中國音樂體系的理論和音樂實踐+,欣賞到自己民族的原創音樂作品、學習自己民族的音樂審美,創造出可體現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與詩書同行
  • 作者:范煜梅
  • 出版時間:2010年4月1日
  •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 頁數:49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字 數:720000
  • 紙 張:膠版紙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琴學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義理深奧,非個人之力可全面探跡。雖不可求全求準,但求所言不虛。
筆者的著述原則是:以時間為序,以人物為主,以史料為據,以器物為證。
余學識甚淺,加之財力、精力、體力近竭,歷時五年僅能勾畫出琴學的粗略輪廓。以個人之力論述琴學,一下筆便墜掛一漏萬之境,一收筆就落錯謬百出之地。
范煜梅,四川成都人,蜀派琴人,生於中醫世家,客居北京十三年,同等重要國學網站創始人。1987年師從蜀派古琴傳人曾成偉先生學琴,二十多年操縵不輟,致力於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琴與詩書同行
琴與詩書同行

內容簡介

漢字的創造和傳承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傑出貢獻。漢字作為中華民族主要的語言符號,在已發現的實物上有8000年的歷史。漢字從初期的刻符、陶文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持續不斷地創新、完善,一脈相承,直到今天。
漢字是意音文字,既表意也表音。漢字具有文字的一般屬性:形、音、義,其中字形是漢字的根本。
《說文解字》把漢字的造字法分為六類:指事、會意、象形、形聲、假借、轉注。漢字字形呈平面結構,漢字字形結構是按上下中左右等方位安排筆畫及偏旁部首的。漢文的書寫排序規則以漢字從上到下書寫為縱列,然後從右至左橫向排列。這種書寫規則從已出土的實物上證實延續了3600多年。現在,為方便書寫,我們採用從左到右的橫列順序。我國台灣地區還多採用舊式的縱列書寫順序。
漢字“六書”造字法、字形結構以及草書抽象表達和韻書的編寫體例衍生出中國琴譜的獨特記譜方式——減字譜記譜法。
目前已知的古琴記譜法有兩種:文字譜記譜法和減字譜記譜法。
目前已知最早的古琴文字譜是南朝琴譜,該譜的唐摹本實物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古琴文字譜是將古琴彈奏中左右手指法以及音位(弦位和徽位的交匯點)用漢字詳細描述的記譜法。其優點是記譜準確,缺點是字數過多,煩瑣,影響讀譜。
古琴減字譜創立於唐朝,是將指法、弦位、徽位等諸要素用其對應漢字的局部筆畫,按漢字上下中左右結構法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複合漢字來記譜。減字譜的優點是簡明、準確。
文字譜或減字譜都是以對指法、音位的表述為中轉進而完美、準確地展現琴曲旋律和音韻的記譜方式。從唐代曹柔創建減字譜記譜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古琴減字譜傳承的唯一性在於琴器本身的獨特構造、古琴樂律的取音傾向以及中國音樂的特質。琴器上可彈奏出多個同律音,古琴的按音可以在琴弦的任何位置取音,彈奏中常有工尺譜和五線譜、簡譜不能表達的音、韻,只有減字譜的記述方可完成對琴曲旋律、音韻的表達。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先秦
第二章 秦漢
第三章 魏晉
第四章 南北朝
第五章 隋朝
第六章 唐五代
第七章 宋朝
第八章 金元
第九章 明朝
第十章 清朝
第十一章 現代
總論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