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竹

琴竹

琴竹,是揚琴演奏的重要擊弦工具。自揚琴傳入中國以來,由於受文化、習俗、審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琴竹也在不斷的漢化、改革、發展,並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揚琴琴竹。本文試圖從傳統琴竹、現代琴竹及外國擊弦工具等幾個方面進行分類、比較、歸納,特別是對揚琴琴竹的規範、統一及與演奏技巧、作品風格之間的相互聯繫,探索其規律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進一步認識揚琴琴竹在揚琴藝術中的重要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竹
  • 起源:中東、波斯
  • 材質:竹
傳統琴竹,現代琴竹,演變過程,琴竹發展,

傳統琴竹

揚琴起源於中東、波斯地區。明代經歐洲傳入我國廣東沿海地區。據史書《琉球來使記》所述,當時的擊弦工具使用木質琴槌。而與《琉球來使記》大約同時的史料,《澳門紀略》則記載著中:“銅絲琴、削竹扣之、錚錚琮琮。”(書中“銅絲琴”指早期揚琴的琴弦為銅絲所制,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擊弦工具已採用竹製的琴竹。)由此可見,當時揚琴的擊弦工具是木質、竹質並存,具體什麼年代由“木改竹”雖無證可考,但木質琴槌不適合中國人的生理特點、審美情趣則是顯而易見的。揚琴的擊弦工具由外來的木質“琴槌”改為竹質的“琴竹”,這不僅是中國揚琴藝術變遷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形成中國揚琴民族化的重大變革之一。
琴竹
中國揚琴的擊弦工具選用竹質,與我國的文化、經濟、地域、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認識感知、民族風尚等因素有關。一方面,從社會文化角度來講,即“竹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可辨認出“竹”字元號;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也發現了竹子的實物,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密切關係。商代時期,竹子的用途更為廣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竹子的堅韌挺拔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氣節,深植於人們的腦海,成為一種民族性的象徵。
另一方面,從客觀經濟發展角度來講,揚琴傳入我國廣東沿海地區,當時東南沿海手工業空前發展。揚琴琴竹也不斷變化,琴竹彈性、壽命等製作工藝也有所提高,由於南方盛產竹子,再加上人們對竹子的認識和使用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竹的利用已涉及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竹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對人類的生產、生活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人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跨地區的演出為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在樂器的律制、型制等方面還有不小的差異,但在演奏工具的選材方面已達成共識。在理論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竹法十度”是廣東音樂揚琴最早研究演奏技法特點的理論著作,丘鶴儔《琴學新編》文中已把“洋”字改為“揚”字,說明在此之前已使用“揚”字了,其變更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樂器名稱從外來的‘洋琴’改稱‘揚琴’,擊弦工具從西方的‘琴槌’改用‘琴竹’,這二個‘一字之變’,正是這件擊弦樂器民族化、特性化,傳衍質變的重要標誌。”(引自項祖華的《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同期,丘鶴儔先生也著手琴竹的改革,他建議採用膠布或絨線貼上琴竹頭擊弦面的方法,以克服鋼弦揚琴高音區“線面音”過重現象,使我國揚琴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琴竹的改良也受到音樂作品和風格流派的影響。①廣東音樂,琴竹較軟而短。②江南絲竹音樂,琴竹軟而短,且有點彎。③四川揚琴音樂,琴竹短、寬、硬,特別是在琴竹的寬度和硬度上,四川琴竹算得上全國之最了。④東北揚琴其外形筆直不彎,竹尾厚而竹頸薄,使琴竹頸部具有彈性。他們構成了琴竹大家庭的不同成員,有效地促進了揚琴演奏技法的提高。

現代琴竹

現代揚琴琴竹是在傳統琴竹的基礎上發展、改良、演變而來,它包括竹頭、竹身、竹柄及竹尾四個部分。2013年5月,常用琴竹可分為三種:單音琴竹、單音雙面琴竹和雙音琴竹。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出於構想:在琴竹的選材方面可使用玻璃鋼、藤製、塑膠等代用品,琴竹竹頭可貼紅木條,開小孔眼,外包墊料,使擊弦發音圓潤柔和。加墊質料可套上氣門芯管、化學膠等墊料。以滿足各種不同音色和不同技法的需求。
演奏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音樂時,現代琴竹與傳統琴竹有三點不同:①現代琴竹較長而硬一些,不彎曲;②琴竹頭又粘一層軟木,同時鑽有小孔,並貼上膠布;③竹柄較寬。四川揚琴琴竹保留了傳統琴竹的特點:硬而短,琴竹頭較厚,不貼絨布或膠皮,發音清脆明亮。代表曲目《將軍令》、《鬧台》等。為追求演奏效果,有些演奏家在琴竹擊弦面貼有膠布。東北揚琴琴竹的特點是:外形比直不彎曲,竹尾厚而竹桿前部薄,彈性較強,軟硬適度。代表曲目《蘇武牧羊》、《木蘭辭變奏曲》。
雙音琴竹是現代揚琴琴竹改革最為成功的典範。將揚琴琴竹改成雙竹頭,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從而可以同時奏出三、四個音,形成和聲效果。使揚琴的音色、力度和氣勢得到烘托和增強,產生和聲立體效果。代表曲目《邊疆的春天》、《林沖夜奔》。雙音竹的使用賦予揚琴演奏豐富的表現力,由於它具有一定的優點,得到了廣泛地推廣普及。另外,現代揚琴演奏技法中的“移動浪竹”和“滑浪”是傳統技法繼承、借鑑和發展的具體體現。“移動浪竹”是在傳統四川揚琴技法中“浪竹”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它的演奏比過去的“浪竹”更加靈活。其琴竹比傳統的琴竹要稍軟一些,同時在竹身的下方可貼一層薄海綿條,避免擊弦時發出噪音。“滑浪”是“移動浪竹”、“滑抹音”兩種技法上綜合運用而成的新技法。

演變過程

銅絲琴、削竹扣之、錚錚琮琮。"(書中"銅絲琴"指早期揚琴的琴弦為銅絲所制,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擊弦工具已採用竹製的琴竹。)由此可見,當時揚琴的擊弦工具是木質、竹質並存,具體什麼年代由"木改竹"雖無證可考,但木質琴槌不適合中國人的生理特點、審美情趣則是顯而易見的。揚琴的擊弦工具由外來的木質"琴槌"改為竹質的"琴竹"。
即"竹文化",其中出土的陶器可辨認出"竹"字元號;
竹法十度"是廣東音樂揚琴最早研究演奏技法特點的理論著作,丘鶴儔《琴學新編》文中已把"洋"字改為"揚"字,說明在此之前已使用"揚"字了,其變更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樂器名稱從外來的'洋琴'改稱'揚琴',擊弦工具從西方的'琴槌'改用'琴竹',這二個'一字之變',正是這件擊弦樂器民族化、特性化,傳衍質變的重要標誌。"(引自項祖華的《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以克服鋼弦揚琴高音區"線面音"過重現象,使我國揚琴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琴竹發展

借鑑傳統,開拓創新。進一步深入對琴竹的研究,探求其規律,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琴竹體系是揚琴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建立科學規範的制竹運竹新概念
過去的民間揚琴演奏者根據自己的演奏要求自製琴竹標準極不統一。而今,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以及各種表現手段的需要,統一、規範的琴竹是揚琴藝術健康發展的保證。我認為:保留民族特色、傳統現代結合是製作琴竹的出發點。1.從製作材料方面看,竹質琴竹是中國揚琴擊弦工具的特色性、民族性。更關鍵的是琴竹本身所具有的“彈性”,是區別於國外揚琴擊弦工具的重要標誌。歐洲揚琴的琴槌常用較硬的木槌為主,也有用藤製、鋼製和軟木製,槌頭常墊著較厚的氈子或皮革,發音渾厚恢宏;西亞—南亞揚琴琴槌採用塑膠或輕木製,音色空曠響亮。在繼承和保留傳統琴竹的彈性特點,避免竹子本身易折斷的缺點,我們可以試用一種更耐用、具有彈性的玻璃鋼材料來制竹,也是大膽地嘗試,便於保存和攜帶。當然,製作琴竹材料並非是唯一的,我們本著制竹理念不斷更新原則,力爭研製出更新型的擊弦工具。2.從琴竹套用方面看,可分四類:①初學者宜採用竹身較硬,竹頭偏輕的琴竹;②初級程度演奏者採用重量適中,偏硬和偏軟的琴竹各一副;③中級以上程度演奏者宜備有四副琴竹:a重量適中,偏硬和偏軟的琴竹各一副;b較重且偏硬的琴竹一副;較輕且偏軟的琴竹一副。④高級程度演奏者,宜增設單音雙面琴竹和雙音琴竹。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應當根據不同樂章、樂段的技術與音樂表現要求,適當選用上述琴竹,充分發揮琴竹的物理作用。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制竹運竹新概念,才能適應現代揚琴演奏技法及其作品發展的要求,才能創造出更動聽、更豐富的音響。
(二)立足傳統、力求創新
“‘百川歸海,有容乃大’。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紀,古今中外相對應的文化概念似乎不夠用了,全球文化正處於互動、互容、互補的多元發展。‘相容則利,相離則弊’;‘融合和大美,創新是天趣’;兼收並蓄,厚積薄發。”(引自項祖華的《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
在世界揚琴體系中,中國揚琴應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揚琴琴體由過去傳統小揚琴發展至今天多種改革型揚琴;揚琴擊弦工具由過去的“琴槌”演變為今天的新型“琴竹”;二者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中國揚琴的民族性更顯露出它在世界揚琴體系中,獨樹一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2013年5月被廣泛使用的“402型”揚琴和市面銷售的琴竹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如琴體結構不夠堅固,致使樂器壽命較短;中、高音區音位排列不夠規律,給演奏者帶來不便;止音器的問題尚未解決;一副琴竹的軟硬度不夠統一,並且製作規格也不夠標準,琴竹種類較為單一等等。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演奏家和樂器製作家們的高度重視。
揚琴這一民族化的世界性樂器,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琴竹的改革使揚琴更富有藝術表現力,更具特色,為我國民族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