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溪古窯址在琴溪鄉陶窯村,距縣城14公里。遺址有兩處古代青瓷堆積層,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厚度約6米以上。出土陶瓷殘片為多。據初步考證,此系五代至北宋時期主要燒制日用品之青瓷窯址。遺址上發現刻有“宣”字窯具。唐及五代時期本縣屬宣州所轄。“宣州窯”可能即此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溪古窯址
- 位置:涇縣城東北14公里處
- 面積:1.5萬平方米
- 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概述,
簡介
琴溪古窯址在涇縣城東北14公里處的陶窯村。村西有鳳凰山,北為虎容山,南有龍山,東有白雲山,東北有青龍山,西南有窯筆山,均為不太高的丘陵。村西3公里處,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陶窯村及村南的徑縣陶瓷廠,至今還在用龍窯燒造缸瓦陶器。村內及四周到處散落著陶片,村西南200米處的龍山腳下,一大片陶器堆積尤為矚目,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厚度達6米以上,村北的虎容山南坡山腳,也有面積很大、堆積很厚的陶窯址堆積,較村西的時代要早。從這些窯堆積往上到虎容山坡腰部,遍地分布著古代青瓷片。從虎容山向東,也有一片範圍很大的青瓷窯址堆積,主要分布在青龍山的西南坡及山腳下,當地稱之為碗沖。虎容山與青龍山之間的山嘴下,有一方名為長塘的古水塘,可能是當時窯工為燒窯和制瓷用水開挖的。青龍山東側與窯筆山東南側,有瓷土礦,至今這裡的陶窯廠還在開採,可見,這裡古代制瓷的原料為本地出產。
概述
虎容山坡及碗沖兩處古代青瓷窯址堆積,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其窯道、屆龍窯型,皆依山修造。在採集到的標本中,只見墊柱一種窯具,沒有匣缽。燒造瓷器的方法是用正燒法,即將器物放置墊柱上,以潮濕的耐火泥做支釘,層層疊起,直接放人窯道中用明火燒造。產品的釉色不能完全一致,還有不少生燒品。
瓷片多素麵,只有兩種簡單的裝飾方法,一種是將器物拉坯成型後,趁濕把口沿接等分刻削成葵花式,然後沿缺口方向大器物外壁向內推一道豎印痕,以造成“出筋”的效果。另一種方法更簡單,不刻削日沿,直接在器物外壁上向內按等分堅推幾道印痕,使沿口內凹,造成葵瓣式及器物壁上的“出筋”效果。但不管用哪種方法,所有的葵口器物全部是五瓣形。
窯筆山西側,有一條古河道,由南向北過虎容山側,再向西北人青弋江。現河道已淤平,闢為農田,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的走向和寬度。在窯筆山西側山腳下,有一地方叫河坎俗稱窯貨棧,1983年7月的山洪,曾在這裡衝出不少青瓷片和貨棧木樁等遺蹟。說明當時的古瓷窯所燒制出來的窯貨,可能在這裡裝船外運。
從虎容坡、碗沖一帶的青瓷窯址堆積可看出,瓷器都不甚精細、釉層較薄、裝飾單調、造型品種不多。可以推測,這是一處五代至北宋主要燒造日用品的青瓷窯址。唐及五代,涇縣屬宣州所轄,過去一直傳聞宣州境內有“宣州窯”。涇縣琴溪和窯頭嶺一帶發現的青瓷窯址,其時代的上、下限都較繁昌柯家沖窯要稍早,並且在窯址中發現了刻有“宣”字的窯具,這就證明了傳聞中的古宣州窯確實存在。安徽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7月將琴溪古窯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