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角鴞

琉球角鴞

琉球角鴞(學名:Otus elegans):是一種體型小的棕褐色角鴞。頭頂及上體均為赤褐色,有深褐色及黃白色的蟲蠹斑紋。面盤為黃褐色,散布有黑色細斑。耳羽簇為紅褐色。下體皮黃色,有黑褐色橫斑和羽乾紋,上胸部還具有其他種類所沒有的明顯的暗褐色帶。跗跖被羽,顏色為肉桂色,具暗色橫紋。虹膜黃色,嘴為橄欖灰色,腳肉桂色。頭頂無深黑色條紋而有別於紅角鴞。

棲居於亞熱帶低山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主要以蚱蜢等大型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兩棲類、爬行類,小鳥,偶爾還吃一些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日本中國台灣以及菲律賓。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琉球角鴞
  • 拉丁學名:Otus elegans
  • 別稱:沖繩角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角鴞屬
  • :琉球角鴞
  • 亞種:4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Cassin, 1852
  • 英文名稱:Ryukyu Scops-owl、Elegant Scops-Owl、Ryukyu Scops Owl
  • 保護級別::近危(NT) 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物種數量,

形態特徵

琉球角鴞是夜行猛禽眼先和眉紋黃白色,面盤不顯著、黃褐色,雜有灰色和黑色羽毛;面盤邊緣黑褐色;耳簇羽短而細,紅褐色;頭頂至上體赤褐色,具暗褐色蟲蠹斑紋、細的黑色斑紋和黃白色斑點;肩有紅褐色斑,初級飛羽外側具白斑,前頸至胸淡黃褐色,具不甚顯著的暗色縱斑和蟲蠹狀斑及灰白色斑點;上胸有明顯的暗褐色帶;下胸和腹皮黃色,具黑褐色橫斑及羽乾紋;腹以下較白,不帶淡紅褐色,跗蹠被羽,肉桂色具暗色橫紋。
虹膜黃色,嘴橄欖灰色,腳肉桂色。
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
大小量度:體長200毫米,翅長164-173毫米,尾75-87.5毫米。
領角鴞的區別在眼黃色且無領圈;與黃嘴角鴞的區別在嘴色深。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有巨大老樹的成熟林,但也會到樹林外覓食。也出現於園林和果園等地。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茂密的森林中,夜間才出來活動。主要以蚱蜢等大型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兩棲類、爬行類,小鳥等脊椎動物,偶爾還吃一些植物果實和種子。
叫聲:多聲響。叫聲為沙啞咳聲uhu或kuru。放其錄音或摹仿其叫聲可引出此鳥。叫聲每分鐘重複15-30次。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南部的琉球群島和大東群島,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巴坦、卡拉揚等小島嶼和中國台灣島的蘭嶼和綠島等地。
琉球角鴞分布圖琉球角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6月間。營巢於椰子樹及其他天然的樹洞中。每窩產卵2-3枚,雌鳥孵卵,雄鳥負責為雌鳥運送食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大約32天后雛鳥才離巢,離巢後幼鳥還需要繼續由親鳥餵食達半個月以上。

亞種分化

琉球角鴞(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琉球角鴞蘭嶼亞種(蘭嶼角鴞
Otus elegans botelensis
Kuroda, 1928
2
琉球角鴞加拉鄢亞種
Otus elegans calayensis
McGregor, 1904
3
琉球角鴞指名亞種
Otus elegans elegans
Cassin, 1852
4
琉球角鴞鮑羅季諾島亞種
Otus elegans interpositus
Kuroda, 1923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琉球角鴞在沖繩群島的南西諸島上合適的棲息地仍然很常見,並且據推測在那裡擁有的數量相當多。在北大東島上持續存在的物種顯然已經滅絕,但在2005年繁殖季節期間估計鄰近的南大東島上有245隻區域性活動的雄鳥(2007年)。據估計,蘭嶼島的物種數量為1,000隻,在巴丹群島和巴布揚島上相當普遍。
然而,在菲律賓砍伐森林的範圍必須大大減少和分散,儘管該物種在中國台灣蘭嶼島的物種數量穩定,只要適當的棲息地得到保護,它的生存前景就會很好。它可能在南西諸島上相對安全,但它從北大東島的滅絕突顯示該物種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在廣泛的森林被砍伐後,該島的琉球角鴞也隨著滅絕了。2015年該物種在沖繩島上築巢的的記錄顯示,它們在已知的範圍內向北擴展,估計有23個地區有雄鳥生活在該島上(2015年)。

物種數量

全球人口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在南西諸島上被認為常見。蘭嶼島的總數量估計為150-230隻(Konig等人,1999年),而其他全球人口規模估計為中國台灣有100-100,000隻繁殖對,日本有10,000-100,000隻繁殖對( 2009)。下墜趨勢原因是由於持續但有限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物種數量被懷疑緩慢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