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地層學 : 現代地層學概念》是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守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論地層學 : 現代地層學概念
- 作者:張守信
- 出版時間:1989年11月
- ISBN:7030012631
《理論地層學 : 現代地層學概念》是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守信。
《理論地層學 : 現代地層學概念》是科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守信。內容簡介國內第一本系統性的關於地層學最新概念和原理的論著,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重點論述現代地層學的多重地層劃分概念、疊覆原理的使用...
《理論地層學與套用地層學:現代地層學概念》是國內第一本關於地層學理論及其套用的論著。全書系統介紹了現代地層學的發展歷史、原理、各種地層單位和套用領域等各個方面,同時引入了當代最新古地磁地層學和套用地層學方面的內容。對穿時普遍性原理、反效應原理、生物年代圖解對比法及其數學性能等進行了補充,突出了多重...
現代地層學擴展了研究範圍,深化了地層類型及其時空分布與古環境、古構造的關係,加強了歷史的、綜合的研究。現代地層學還大量的使用了新的技術方法,開闢了新的領域,形成了新的分支學科,使地層學研究更為深入和準確。事件地層學的出現與地質事件概念和災變概念的提出密切相關。地震地層學 一些結構特徵,比如鹽穹和背...
地層學,亦稱“層位學”。考古學獲取考古資料的基本方法論。指在發掘現場按照土質、土色劃分過去人們活動形成的土層和廢棄遺蹟以及人為堆積地層單位之間的自然間歇層等各個地層單位,釐清這些地層單位在堆積順序里的上下疊壓或打破、時間順序里的早晚、共存時段里的空間關係。定義 地層學,亦稱“層位學” 。考古學獲取...
地層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是出露地表和地下的岩層剖面,分析和研究各地的岩層剖面,並進行剖面間的地層對比,是區域的乃至全球的地層綜合研究的基礎。地層劃分 地層劃分是地層學研究和實踐中的基本程式,現代地層學十分注重地層劃分的概念和理論基礎。岩層具有多種作為地層劃分的物理和化學特徵,可以根據這些特徵進行地層劃分,...
地層地質學(stratjgaphical geology)是地層學的同義名,是地質學的基礎學科、地史學的基礎理論。法國人莫里斯任紐(Maurice Gigaoux,1950)曾著《地層地質學》,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以西歐為主和北非的地層劃分和對比問題,並簡要地提供了岩相、古地理和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釋義 地層地質學(stratjgaphical ...
層序地層學作為一種地學理論已在地質學界得到廣泛承認;而作為一種新的勘探方法,已被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採用。在我國,層序地層學的研究也已廣泛展開,並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基本概念 概念的提出 層序地層學的前身是地震地層學,它同時也受益於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和沉積學。早在20 世紀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
地層(stratum)是一切成層岩石的總稱,包括變質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層岩石在內,是一層或一組具有某種統一的特徵和屬性的並和上下層有著明顯區別的岩層。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沉積物,地層之間可以由明顯層面或沉積間斷面分開,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或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不十分明顯的...
一、地層學的概念和任務 二、編寫的思路和目的 三、地層學發展簡史 第二章 地質學三大原理及其對地層學理論方法的影響 第一節 均變論 一、均變論的內涵 二、從均變論的困境到地層學“四維”觀 第二節 進化論 一、基本觀點及其對地層學的影響 二、進化論的缺陷與新理論的產生 第三節 災變論 一、災變論的...
陸相層序地層學是指根據露頭、岩心、測井和地震資料,結合有關沉積環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釋,對地層層序格架進行地質綜合解釋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現狀 國內外陸相層序地層學術語研究概況 由於經典的層序地層學理論把海平面作為層序成因的主導因素,所以該理論如何推廣到陸相地層的研究中成了地學界關注的焦點。自20世紀80...
氧同位素曲線揭示的氣候周期性,正符合南斯拉夫M.米蘭科維奇用天文因素解釋地表溫度變化的理論,證明古氣候旋迴主要受天文周期控制,因而具有嚴格的規律性和高度的時間解析度。目前,氧同位素古氣候分期有可靠根據的至少有90萬年以來的23期,以後可望推溯到整個新生代以致白堊紀,成為測定地質時期里時間間距的“音叉”。
《石油高等院校特色教材:地層學概論》內容簡明扼要、系統全面,可作為高校地質資源勘查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地質礦產勘探和開發人員生產、科研的參考用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地層學的研究內容及意義 第二節 地層學與礦產資源的關係 第三節 地層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 地層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節 地層之間...
生態地層學的分類系統 生態地層學的單位,是指生態單位——居群、群落和生態系等在地層中的展布範圍,構成了三度空間的地質體,並且成為時間對比的基礎。現代生物的生態結構一般分為3個層次,即個體生態、種群生態和生態區系。個體生態研究的是生物個體的生理活動、環境因素及其生態所涉及的範圍,即機能的幅度。生境(...
構造地層學(tectostratigraphy)是構造地質學與地層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原生成層有序的地層系統(包括沉積岩系、噴出岩系)在經受變形、變質作用後,其物態、形態和位態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造和變化,特別是其原生成層特性或層序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或置換,使原生地層系統變為構造地層系統,這就決定了對它們的研究...
海相碳酸鹽由於w(Rb)/w(Sr)值趨於零,因此保存了同時代海水平均的Sr/Sr的值,這一海洋鍶同位素地球化學特性是開展鍶同位素地層研究的理論依據。其主要研究對象是海相碳酸鹽岩、生物貝殼和海相沉積物等。套用前景 化學地層學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取得的進展證明,它在地層學研究中能夠解決許多疑難問題,有著廣闊的...
質同時性必須與通常的時間概念相區別。進化速率 地層對比中衡量化石價值的主要標誌。對進化速度快,如筆石、菊石、?等類別的屬種的時限只占“階”的一部分,它們的結構特徵更替迅速,可較精確地代表一定層位的相對時代,利用這種化石作地層對比的標準性較高;進化緩慢的屬,如舌形貝(Lingula)(從奧陶紀延續到現代)...
氧同位素曲線揭示的氣候周期性,正符合南斯拉夫M.米蘭科維奇用天文因素解釋地表溫度變化的理論,證明古氣候旋迴主要受天文周期控制,因而具有嚴格的規律性和高度的時間解析度。目前,氧同位素古氣候分期有可靠根據的至少有90萬年以來的23期,以後可望推溯到整個新生代以致白堊紀,成為測定地質時期里時間間距的“音叉”。海洋...
根據地殼中岩石的特徵和相互關係,將其系統地組合成有特色命名的地層,研究此地層的即為岩石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是地層學的主要分支,是傳統地層的一大類。岩石地層學是任何一個新區地層工作研究的首要手段,任何地層新分支的研究都離不開岩石地層學。釋義 根據地殼中岩石的特徵和相互關係,將其系統地組合成有特色命名的...
在剖面上系統採集人工重砂樣,樣品間距依岩層的自然變化而定,一個地層間隔按不同岩性分別組樣(如砂岩。粉砂岩,粘土等)。用揀塊法取樣,樣重5-7公斤。變質岩區的構造——地(岩)層法,火山岩區的雙重製圖法(岩相——地層學填圖方法)及花崗岩區的岩石譜系單位劃分方法(超單元組合—超單元—單元劃分方法)
人類對地質的認識,首先是從被視為靜止物體的礦物和岩石的研究開始的。通過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古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於劃分地層,把歷史的觀念引入了地質學。除了地質學以外涉及地球科學的還有地理學(geography)、生物學(biology)、氣象學(meteorology)、天文學(astronomy)等。地質學...
近年來地幔柱理論的發展,也使得固體地球的深部活動與表層現象的垂向聯繫更為緊密;(2)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高了獲取數據(資料)的能力。地球物質成分分析精度的快速提高,增強了我們對地球物質組成及演化時間維的約束能力;地震技術用於層析成像,遙感技術及衛星對地球和鄰近星體的觀測,加深了我們對地球結構的理解;GIS...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構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均...
我國渤海海底發現了約達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區為現代下降速度較大的地區。再如,美麗的雨花石產於南京雨花台,這些夾有美麗花紋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遺物。雨花台大量堆積著卵石,說明這裡過去曾有河流,以後地殼上升,河道廢棄,才成了如今比長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礫石。地殼運動分類 ...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誌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研究對象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
動力地貌學已成為現代地貌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動力地貌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動力作用均衡的思想。各種外營力與地表之間,在經過長期相互作用之後,可以調整到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這時能量消耗、物質分配處於最合理的狀態,即達到最大的“熵”值,地貌形態就相對穩定。山地斜坡均衡剖面、河流均衡剖面、海岸均衡剖面和冰雪...
觀測天體的大氣組成、溫度、氣壓、風速、垂直結構、太陽風成分、水體的成分和分布、表面的地形與分區、表土的成分和特徵、表面岩石的成分,類型和分布、地層序列、構造體系與內部的殼層結構等。地質數據的統計分析,地質過程的模擬,地質製圖自動化等,都需要套用計算機科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概念 大地構造學是一門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演化、發展的綜合性地質學分支學科。由於採用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大地構造學分為不同的體系,如槽台學、板塊構造學、地質力學等,其主要區別在於各自以不同的地球動力作為自己的立論基礎。大地構造學可以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地殼的大型乃至全球構造的發生...
1962年,李四光總結自己40餘年地質力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發表了《地質力學概論》一書,扼要闡述了有關地質構造的若干傳統概念、地質力學的方法、地質力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地殼運動起源問題。把構造體系明確地歸結為三大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各種型式的扭動構造體系。60、70年代以後,地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
直到從1976年國際地層委員會頒發的《國際地層指南》開始,地質填圖由傳統的方法,轉變成現代地層學方法,包括多重地層單位劃分、岩石地層單位穿時性普遍原理套用等,以至當今數位化地質圖的產生於廣泛套用。地質圖為人類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用於表示地質現象、岩石地層礦產分布及構造特徵的專題地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