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是20世紀加拿大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於1964年發表的一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的書籍。

全書論題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有關主要概念和方法論的敘述;第二部分則是對特定媒介從口語傳播的世界到計算機世界的闡述。作者通過對不同媒介的比較,以及與種種文化現象的關聯,勾畫了一種電子媒介文化社會的圖景,並對其發展趨向作出了某些預言。該書被普遍認為語言晦澀難以理解,但一出版便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麥克盧漢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 外文名: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 創作年代:1964年
  • 文學體裁:人文社會類
  • 作者馬歇爾·麥克盧漢
  • 頁數:318(第一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思想,理論思想,人文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篇,展開論述了四種觀點。第一,媒介的迅猛發展,使地球成為一個小小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第二,“媒介即是訊息”他認為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訊息有重大影響,決定了訊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第三,“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與人是相對獨立的。不同媒介對不同感官起作用。書面媒介影響視覺,使人的感知成線狀結構;視聽媒介影響觸覺,使人的感知成三維結構。第四,“冷媒介和熱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電話、電視、口語)叫“冷”媒介。因為它們的清晰度低,要求人深刻參與、深度捲入,為客群填補其中缺少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機會,調動了人們再創造的能動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熱”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廣播、電影等等都是熱媒介。它們給客群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而客群被剝奪了深刻參與的機會,被剝奪了再創造的用武之地。
第二部分是套用篇或者舉例篇,以第一部分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從古至今的26種媒介。該部分以詩句或者是古羅馬故事等為引子,以一種文學的手筆向讀者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媒介。他認為口語詞可以使人延伸和拓展,但與此同時由於言語這種意識的技術延伸又削弱了人的集體意識或直覺。再講另一種媒介即書面詞時,他認為這是以眼睛代替耳朵,唯有使用拼音文字與物質實體性質聯繫在一起是科學。電力時代使數字回頭與視覺經驗和聽覺經驗統一在一起來。麥克盧漢甚至把服裝、住宅這些時常生活也看作是媒介的一種。

作品目錄

作者第一版序

作者第二版序

第一部
1.媒介即是訊息
2.熱媒介和冷媒介
3.過熱媒介的逆轉
4.小玩意愛好者——麻木性自戀
5.雜交能量——危險的關係
6.作為轉換器的媒介
7.挑戰與崩潰——創造力的報復
第二部
8.口語詞——邪惡之花?
9.書面詞——以眼睛代替耳朵
10.道路與紙路
11.數字——集群的側面像
12.服裝——延伸的皮膚
13.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觀念
14.貨幣——窮人的信用卡
15.時鐘——時間的氣味
16.印刷品——如何理解它?
17.滑稽漫畫——《瘋狂》漫畫通向電視圖像
18.印刷詞——民族主義的建築師
19.輪子、腳踏車和飛機
20.照片——沒有圍牆的妓院
21.報紙——靠透露訊息的政治
22.汽車——機器新娘
23.廣告——使消費者神魂顛倒
24.遊戲——人的延伸
25.電報——社會激素
26.打字機——進入鋼鐵奇想的時代
27.電話——是發聲的銅器還是玎玲作響的符號?
28.唱機——使國民胸腔縮小的玩具
29.電影——拷貝盤上的世界
30.廣播電台——部落鼓
31.電視——羞怯的巨人
32.武器——形象之戰
33.自動化——學會生存

成書過程

馬歇爾·麥克盧漢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他安穩地從事了二十多年的教職工作和文學批評工作,發表了許多文章,論述並評價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一大批西方作家,如龐德、愛倫坡、馬克·吐溫、福克納等的一系列作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步入中年的麥克盧漢由文學領域轉向傳播學領域,並主要以美國現代大眾媒介、大眾社會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
麥克盧漢對於美國媒介社會的態度經歷了由批判到讚賞的獨特過程。在其媒介研究的早期階段,他以一位傳統文學批評家的身份介入這個新領域,《機械新娘》就是他首次嘗試對現代媒介和大眾文化作全面分析的著作。
隨後,他在從事《探索》的編輯工作時,麥克盧漢試圖突破原來傳播研究的文學偏向,代之以“客觀的探索”。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和同事們就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美國工業領域基礎的印刷技術,總有一天將被傳播業的電子媒介所替代。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他們提出了探討印刷、文字在美國社會形成中的作用,並據此來探索電子媒介這一新型的傳播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在新型電子媒介相關討論中,麥克盧漢對於美國的傳播媒介和美國媒介社會的態度越來越趨於讚賞。“如果說印刷媒介代表了以一致性的和重複為基礎的機械過程的誕生,並為後來的大規模生產、為商品與知識的標準化提供了一種模式的話,那么,電子媒介則克服了視覺空間的感覺分裂,為人的高度參與和介入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這段話里,可以看出麥克盧漢已經從早期的一個人文學者逐漸變成一個技術決定論者了。但與其他技術決定論者不同的是,他將所有的技術都納入“媒介”這一主導範圍內加以考慮,認為是媒介技術中的變化造成了社會的變化,造成了人的信仰、感受、思考、行動和相互作用方式的變化,並造成了人類克服分裂,達到心靈重新統一的途徑。《理解媒介》就是在這樣一個思想狀況下完成的。

作品思想

理論思想

《理解媒介》是傳播學研究領域的媒介研究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麥克盧漢的成名作。在該書里,作者首創了現代社會習以為常的術語“媒介”,提出了媒介研究者津津樂道的概念“地球村”、“資訊時代”,闡述了“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熱媒介冷媒介”的學術觀點。
媒介即訊息
在該書中,麥克盧漢描繪了一幅由廣播和電視的傳播帶來的正在發生變化的社會圖景。他宣稱“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意思是媒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換句話說,新的媒介形態改變著我們對於自身和社會的體驗,這種影響最終比它所傳達的特定訊息的內容更重要。麥克盧漢說,傳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於它影響著我們理解與思考的習慣。他認為:新的媒介技術如電視的效果並不僅僅發生在知識和觀念的意識層次上,新技術還可能在人們感覺比例和知覺模式的潛意識層次上影響個體。要了解麥克盧漢的這個觀點,需要先理解感官比例或稱感官比例的概念。感官比例(Sense Ratio)是指各種感覺器官之間的平衡。原始人用五種感官——嗅覺、觸覺、聽覺、視覺、味覺來感知世界。但是技術,特別是傳播媒介,使人們只強調一種感官而忽視另一種感官。麥克盧漢說,印刷媒介強調視覺,因此影響了我們的思維,使它變成線性的、連續的、規則的、重複的和邏輯的,它使人類的思考可以與感情分開。印刷媒介帶來了專業化和技術,同時也造成了疏離感與個人主義。就社會層面看,印刷媒介可能使國家產生民族主義並導致這種情緒的上升。與印刷媒介相比,電視強調的更多的是感覺。麥克盧漢將電視描寫為一個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媒介,它比印刷媒介更加需要人的介入和參與。麥克盧漢提出,電視可能恢複印刷媒介所毀壞的感官比例的平衡。麥克盧漢說,從更為巨觀的角度看,電視正在使人們重新部落化,將人們從單個的民族國家變成一個地球村。也就是說,人們會因為電視這些新媒介技術發生理解和思考模式的改變,讓人更為震驚的是,這是一種潛意識上的改變,是不知不覺的。麥克盧漢舉例說,今天的父母正眼看著他們的孩子成為“第三世界”,由於這些孩子在電視機前長大,電視及其他新媒體的影響造成了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與父母的不同。這就是“媒介即訊息”的主要含義。
媒介是人的延伸
麥克盧漢在書中第二部分分析了人類的三種延伸,一是身體器官的廷伸,比如輪子是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住宅是集體的皮膚的延伸。二是某種感官的延伸,比如口頭言語是聽覺的延伸,印刷物是視覺的延伸。三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這專指他的電力時代,包含了廣播、電報、電話、電視等新興媒介。這些延伸都在不同的層面上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影響,大到民族主義復興,小到康康舞在不同文化里受到的不同待遇。這些延伸在不同的國家裡占據的主導地位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文化的產生,英國和美國偏重視覺的延伸,東方和歐洲大陸偏重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延伸。而這種不同也導致了接受新媒介時的反應不同,“在偏重聽覺和觸覺的歐洲,電視強化了視覺,驅使聽覺和觸覺走向美國式重外觀,重裝潢的風格。在高度倚重視覺文化的美國,電視打開了聽覺和觸覺的大門,使感覺通向有聲語言、膳食和造型藝術的非視覺世界”。
冷媒介和熱媒介
對於冷熱媒介的定義在書中麥克盧漢本人並未進行明確的界定,人們只是根據他的敘述進行推測。一種解釋是:冷媒介是指它傳達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時需要動員多種感官的配合和豐富的想像力。比如手稿、漫畫、電話、電視、無聲電影,口語等就是冷媒介,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機會,調動了人們再創造的可能性。另一種解釋是:所謂冷媒介,就是提供相對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費較多熱情,才能達致理解的媒介。比如報紙等傳統出版物就是冷媒介,因為面對冷冰凍的文字,需要人們發揮想像力才能構成故事。
冷媒介意味著“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確度低,其傳播對象在信息的接受過程中需要發揮豐富的想像,參與程度高。熱媒介(Hot media)是相對於“冷媒介”而言的,這兩個詞是麥克盧漢就媒介分類提出的兩個著名概念。熱媒介是指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接受者不需要動員更多的感官和聯想活動就能夠理解,它本身是“熱”的,人們在進行信息處理之際不必進行“熱身運動”。
冷媒介和熱媒介並非無稽,理解冷熱媒介的概念有兩個障礙。第一,冷熱媒介理論中的冷熱與日常生活中的冷熱意義不同,它所表達的是媒介呈現的信息量和人們使用媒介的投入量。第二,冷熱媒介對人的影響在當下往往難以體會,現代人很難體會單一媒介對人的影響,因為很難將單一媒介的影響從環境中剝離出來,麥克盧漢在論述該理論時援引貝都因人(Bedouins)、巴厘人(Balinese)等。
泛媒介觀點
麥克盧漢筆下的“媒介”並非傳統的傳播媒介,而是一種“泛媒介”,在麥克盧漢的眼中,媒介無處不在,如影隨形,凡是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繫或發生關係的東西,都可以叫做媒介。麥克盧漢給“媒介”一詞作出了一個最廣義的定義:人的一切外化、延伸、產出,即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過程。他把人類任何技術進步、任何工具的發展都看作媒介的成長,看作人體的延伸。按照他的觀點,衣服是皮膚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車輪是腳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電視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時延伸,電子技術則是人類整箇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總之,人要同周圍的環境發生關係,就得通過媒介。

人文思想

麥克盧漢抱定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生存的立場。他痛恨分裂切劑、殘缺不全的人,熱望做一個完全的人,做一個重新整合後的“部落人”。他相信,是印刷文字的語法把人類分裂為互相獨立的自私自利的派別,分裂為種姓和民族,分裂為感情的派別。同時他相信,電子傳播網路那種統一的力量,又可能使人類回歸到無上幸福的伊甸園。這是麥克盧漢式的樂觀。儘管他的許多料想今天都一個個快速變成了現實,然而他的這份樂觀要想美夢成真,則要難上千萬倍。因為,這顯然不只是個技術問題,它實質上意味著沿襲已久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再次升華和超越。現實的景象展現的常常是悲觀的因素。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科學主義和主體主義糾合在一起的現代主義文化,今天雖然遭遇諸多困境,但實現中,它卻正日益輻射著強大的影響力。

作品影響

該書基本上概括了麥克盧漢關於傳播媒介的主要觀點,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媒介的定義、性質、特徵、作用和分類的認識和闡述。一是他成功地預言了網際網路時代,即資訊時代(Age of Information)的到來;二是他有關信息傳播的全新觀點。
“麥克盧漢熱”在全球有三次浪潮,而與該書相關的則有兩次。
1964年,《理解媒介》的出版引起了第一波麥克盧漢熱。第一波麥克盧漢熱令人震撼,標誌很多。擇其要者有:1966至1967年,北美的全部宣傳機器都開足馬力為他鼓吹;主流和通俗的媒體發表了數以百計的評論、報導和訪談錄;《理解媒介》的封面赫然印出《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評論文字,宣告麥克盧漢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家”;1969年3月號的《花花公子》以超乎尋常的篇幅發表了幾萬字的《麥克盧漢訪談錄》,稱他為“高級祭司”、“北方聖人”;各界的要求應接不暇;幾所大學想用誘人的高薪挖走他,紐約的福德姆大學以首位“施韋策講座教授”特聘他工作一年,其年薪高出一般教授好幾倍;歐洲的麥克盧漢迷創造了mcluhanism,mcluhanist等辭彙;日本人幾乎翻譯了麥克盧漢的全部著作,所謂“麥克盧漢學”隨之而起。
以1994年麻省理工學院版的《理解媒介》為標誌之一,推動了第二波麥克盧漢熱。此外,推動這次熱潮的還有與之相關的專著、專刊、專題研討會和麥克盧漢傳記。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數位化的加速使人對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的觀點給予了肯定。

出版信息

出版年
語言
譯者
出版社
備註
2000年
簡體中文
何道寬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簡體中文
何道寬
譯林出版社
增訂評註本

作者簡介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後不久到劍橋大學留學,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1942年獲得劍橋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機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