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弗朗西斯·伯頓

理察·弗朗西斯·伯頓

理察·弗朗西斯·伯頓爵士(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1890),英國軍官,著名探險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通曉25種語言和15種方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察·弗朗西斯·伯頓
  • 外文名: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
  • 出生日期:1821年
  • 逝世日期:1890年
人物貢獻,探險經歷,

人物貢獻

理察·弗朗西斯·伯頓爵士出版43卷探險記,30卷譯著,包括全套16卷本的《一千零一夜》,他是第一個發現非洲坦噶尼喀湖的歐洲人,他考察過索馬里穆斯林禁地哈勒爾,還曾以“天生的”穆斯林身份去麥加麥地那朝覲後,寫下了世界名著《走向聖城》,記載了他對東方聖地的考察、對東方知識、理論、制度、實物的描述,以及對東方經驗、風俗、觀念、生活方式等的研究。

探險經歷

1831年3月19日生於英國德文郡托基一個軍官家庭,祖先是英格蘭、愛爾蘭和法蘭西混血兒, 20歲前因隨家庭不斷在法國、義大利和英國之間遷居而能流利地說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等4種語言和兩種方言,後來又學會了包括阿拉伯語興都斯坦語古吉拉特語、馬哈提語、波斯語、木爾坦語、達羅毗荼諸語、泰盧固語、托達語、梵語、土耳其語、普什圖語亞美尼亞語在內的25種語言和15種方言。自1842年違反校規被牛津大學開除而進入不列顛東印度公司以後,參加了對信德的戰爭,在印度8年的生活經歷以及對東方世界的興趣使他對當地習俗和傳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29歲到32歲時住在法國的布洛涅,寫了四本論述印度的書,其中《信德和印度河流域的人種》是一本光輝的人類學著作(1851年)。
在擔任下級軍官時,他曾經常喬裝成穆斯林在東方世界旅行並多次被人誤作虔誠的當地教徒。從此,他就萌生了赴聖城朝覲的念頭,並通過悉心研究和大膽實踐作了大量細緻周到的準備工作(包括行割禮以減少被人發現的危險)。他對東方有著淵博的知識,對複雜的伊斯蘭教禮儀瞭然於心,對東方習俗的細枝末節了如指掌。1853年伯頓動身前往開羅,隨即採用不同的偽裝策略,進入聖城麥加與麥地那。冒著極大的危險去速寫和測量清真寺和天房。伯頓歷經千難萬險回國後,根據自己在聖地的親身經歷,創作了兩卷本、長達近千頁的鴻篇巨製《走向聖城》(Personal Narrative of a Pilgrimage to Al- Madinah and Meccah,1855~1856),向西方讀者較為客觀真實、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古老而神秘東方的風物人情。不僅是傑出的冒險記事,也是對穆斯林生活、禮儀等的經典論述。此書在歐洲出版後,引發了西方讀者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對揭開古老東方世界的神秘面紗、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854年組織新的探險隊潛入東非禁地哈勒爾城,寫成《東非第一批足跡》(1856年)。1855年組織探險隊探索白尼羅河河源,穿越索馬里蘭時遭到當地人襲擊而負傷,7月志願參加對俄羅斯帝國克里米亞戰爭。戰後於1857-1858年再度探索尼羅河源頭。歷經艱辛,終於發現坦噶尼喀湖,1860年前往美國,訪問摩門教都城鹽湖城。寫成《聖者之城》一書(1861年)。
穿阿拉伯服裝的伯頓穿阿拉伯服裝的伯頓
東非探險路程東非探險路程
以後進入英國外交界,任駐西屬西非海岸外費爾南多波島領事三年,經常考察西非的風土人情,收集詳盡資料,受到後世人類學家的敬仰。1864年後任駐巴西的桑托斯港,敘利亞大馬士革和奧匈帝國里雅斯特的領事。1872年離任後,集中精力著書,內容廣泛,關於冰島博洛尼亞信德黃金海岸、米迪延金礦等均有記述。除著作外還從事翻譯工作,以1885-1888年翻譯出版的《天方夜談》最為傑出,譯文忠實,文筆流暢。1886年2月,維多利亞女王為表彰伯頓對大英帝國的功勳,授予他聖米格爾及聖喬治二級勛位。4年後的1890年10月20日,伯頓卒於奧匈帝國的里亞斯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