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茯苓湯《聖濟總錄》

理中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七五。具有益氣理脾之功效。主治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

基本介紹

  • 名稱:理中茯苓湯《聖濟總錄》
  •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 功用:益氣理脾
  • 主治: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赤茯苓(去黑皮)、犀角(鎊)、赤石脂、黃連(去須)、龍骨、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乾薑(炮)各一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二兩。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五六歲兒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功用

益氣理脾。

主治

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

附註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茯苓湯”。(《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九冊》)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醫方劑大辭典》:“冰之令寒服之,謂之熱因寒,用其寒以對足太陽之假熱也,以於姜之辛熱以瀉真寒也。故目真對真.假對假。”
《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焦寒濕戊申春,一婦人六十歲,病振寒戰傈,呵欠嚏噴,口亡津液,心下急痛而痞,身熱近火,臍下惡寒,渾身黃而白睛黃,溺黃赤而黑頻數,自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其脈診得左右關並尺命門中得弦而急極細,雜之以洪而極緩,左尺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六脈按之俱空虛,先以輕劑去其中焦寒濕,兼退其洪大脈,理中湯加茯苓是也。”
《雪潭居醫約》:“戊寅芝山寺施醫。一人五十餘歲,患疽症,渾身發黃,目睛亦黃,小便黃赤而黑,身熱又欲近火,服去濕熱等劑愈劇。一日,服梔子茵陳湯,手足遂冷,振寒轉栗,目昏暗,自以為不可救藥,抬到寺中求診。余見其脈,六部虛細若散,遂用理中茯苓湯,十貼而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