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榆

琅玡榆

琅玡榆(學名Ulmus chenmoui Cheng):,為雙子葉植物綱蕁麻目榆科榆屬落葉喬木,樹皮淡褐灰色,幼枝密被柔毛,後逐漸脫落。葉寬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短尾狀或尾狀漸尖,葉面密生硬毛,葉背密生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寬倒卵形,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上部。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分布於中國安徽滁縣琅玡山及江蘇句容寶華山海拔150-200米地帶。生於中性濕潤粘土的闊葉林中及石炭岩縫中。木材堅實,紋理直,耐火用。可作家具、車輛、器具、室內裝修等用材。為中國的特有植物,處於瀕危狀態,已經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式,栽培技術,整地,移植,管理,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保護現狀,主要價值,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0米,胸徑60厘米;樹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規則的長圓形薄片脫落;一年生枝幼時密被柔毛,後逐漸脫落,小枝無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被覆部分有毛。
琅玡榆
葉寬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8厘米,寬3-10厘米,先端短尾狀或尾狀漸尖,基部偏斜,楔形、圓或心臟形,葉面密生硬毛,粗糙,沿主脈凹陷處有柔毛,葉背密生柔毛;沿脈較密,邊緣具重鋸齒,側脈每邊15-21條;葉柄長1-1.5厘米,密被長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
翅果窄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5-2.5厘米,寬1-1.7厘米,兩面及邊緣全有柔毛,或果核部分毛密、果翅毛疏或近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無毛,上端4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長1-2毫米,被短毛。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安徽滁縣琅玡山及江蘇句容寶華山海拔150-200米地帶。陽性樹種,能適應酸性土、中性及微鹼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長。
分布區夏季受東南風季地風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冬季受大陸氣流的襲擊。氣候較寒冷乾燥,年勻溫15℃,1月份平均溫1.8℃,7月份平均溫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個月。相對 溫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石灰岩發育的中性粘土蔌鯴質土PH值6.5-7.5,榆根系發達,耐乾旱,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薄的條件,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較快。為喜光樹種,林內被壓對生長不良。通常與地錦(Acermono Maxim)、黃連木(pistacia chinenis bunge)、銅錢樹(paliurus hemleyana reh)、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n)、朴樹(celtis tetrandra up ineni(pers)YCTang)、櫸樹(Zelkova chneideriana Hand ~Maz)等組成落葉闊葉林。3月中旬開花,陰長出瓣4月下旬到 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林緣及陽光充足持方、天然更新良好。

繁殖方式

播種前用45℃左右的溫水浸泡種子24小時後撈出,在室內攤開晾乾待播。在整好的床面上按條距25厘米,條溝深2-3厘米進行條播。每溝播種100-150粒,種子上覆土0.5-1.0厘米,覆土後踏實鎮壓,用細孔噴壺澆透水1次,然後立即用地膜覆蓋,地膜四周用土壓實,每天觀察床面溫度情況,以床面不乾又不太濕為宜。
琅玡榆是種子夏熱夏播的樹種之一,採種期與播種期對種子出苗率和幼苗的保存率影響較大,當翅果轉黃後應立即採集,採種、播種期越早,種子萌發率越高,苗木保存株數也越多。因為早播可避免高溫對種子萌發及幼嫩苗木 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早播也起到了延長苗木年生長期、從而提高苗木生長量的作用。
此外,琅玡榆播種育苗尚需注意:播種後覆土不能過厚,只需薄撒1層細土,因榆樹芽苗柔弱,出土能力差,覆土層稍厚便難以頂出;一般不必遮蔭,若播種期過遲,遇高溫需適當遮蔭。

栽培技術

整地

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坡地,立冬後深翻(深度20-30厘米)凍垡。栽植前施複合肥450-750千克/公頃,小苗移栽要加施呋喃丹30千克/公頃,深翻、整平、做墒。墒寬2米,長度以地形定,墒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墒面整平後挖穴,株行距1米×1米。栽植大苗,株行距可適當增加,穴面一般比移植苗木根莖大20-30厘米。

移植

琅玡榆從秋季落葉後至第2年春季萌芽前均可移植。栽植時選擇乾形良好、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健康苗木。移植的苗木,可根據樹形對樹冠進行修剪。對於樹冠豐滿、高度適中的苗木,可將徒長枝、病死枝、過密的枝條剪去即可;對於枝下過高的苗木,可對其進行截乾,一般的行道樹截乾高度在3-3.5米左右,也可根據設計提出的要求進行截乾。移植可按裸根移植和土球移植2種方式進行。
  1. 裸根移植:移植乾徑10厘米一下的琅玡榆可採取裸根移植(帶少量宿根土),最好是現起現栽。栽植前要對損傷根、枯死2及過長的根系進行修剪,剪口要平滑。
  2. 帶土球移植:規格過大的苗木,移植時就必須帶土球,過大的土球要纏實,以不見土為宜;小土球可不纏實。
琅玡榆栽植深度以土球略低於穴面即可,栽植過深會影響苗木本身的呼吸需要,導致苗木悶死。填土時,應先回填表土、踩實,然後再回填底土、踩實,覆土成饅頭狀。琅玡榆栽植後,不能立即澆水,需隔幾天,待根系傷口乾了以後,才能澆足水,保證其成活。

管理

琅玡榆栽植後,要經常觀察,根據土壤墒情,及時給足水分。待苗木成活後,要及時對苗木進行必要的整形、修剪、防蟲、治病、中耕除草等工作,以促進苗木快速健康的生長。為提高大苗成活率,栽植後還可採取以下措施:
  1. 苗木在澆足定根水後,可用地膜覆蓋根部,覆蓋範圍要與所挖洞穴大小一致,以有利於減少根部範圍內水分的蒸發,提高地溫,加快根系傷口的癒合和促進新根的產生。
  2. 可用浸過水的草繩從下往上纏繞樹幹,再用稀泥將草繩抹實,能保持樹幹本身的水分。全冠苗木在溫度較高的天氣,每天要對樹冠進行噴水,增加濕度,維持樹木本身水分供給平衡。苗木截乾時,若截乾處傷口過大,可在傷口外抹上蠟,再用薄膜包紮。需要注意的是,傷口處一旦發生新梢,要立即將薄膜挑破,讓新梢伸出來;否則會因膜內溫度過高而灼傷新梢,影響新梢生長。

病蟲防治

病害

榆潰瘍病
識別特徵:受害樹木多在皮孔和修枝傷口處發病,發病初期病斑不明顯,顏色較暗,皮層組織變軟,呈深灰色。發病後期病部樹皮組織壞死,枝、幹部受害部位變細下陷,縱向開裂,形成不規則斑。當病斑環繞一周時,輸導組織被切斷,樹木乾枯死亡。小樹、苗木當年死亡,大樹則數年後枯死。
防治辦法:
  1. 嚴格禁止使用帶病苗木。一經發現病株就地燒毀。
  2. 及時修枝、防治榆跳象,提高抗病力。
  3. 發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100倍液塗抹防治。
榆枯枝病
識別特徵: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皮層開始腐爛時也無明顯症狀,只有小枝上葉片萎蔫,葉形甚小,剝皮可見腐爛病狀。此後病皮失水乾縮,並產生朱紅色小疣。若病皮繞樹枝、乾一周,則導致枯枝、枯乾。
防治方法:
  1. 注意防治害蟲,預防霜凍及日灼。
  2. 及時修枝、清理病蟲枝和病蟲木及枯立木。
  3. 城市綠化觀賞樹修剪不宜過度。同時清除枯枝、枯樹及病樹。

蟲害

主要是榆毒蛾、綠尾大蠶蛾、綠尾大蠶蛾等,綜合防治方法為燈光誘殺:成蟲羽化期利用黑光燈誘殺。

保護現狀

分布面積窄小,數量甚少,在中國安徽琅琊山,約有大小30餘株,胸徑30厘米以上的母樹僅5株,而且琅琊山現為風景旅遊區,由於遊人眾多,林下幼樹、小苗常遭踐踏和破壞,應加強對現有母樹的保護和幼樹的撫育管理,並採種繁育,擴大種植。

主要價值

  1. 琅玡榆為中國特有種,對研究植物區系及種質保存有一定意義;
  2. 木材堅實,紋理直,耐火用,可作家具、車輛、器具、室內裝修等用材;
  3. 陽性樹種,能適應酸性土、中性及微鹼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長,可選為中國淮河以南、長江下游的造林樹種。

植物文化

琅玡榆是琅琊山上的榆樹,這個名字是南京的教授給起的。據考查,琅琊山有樹木三百多種,其中琅玡榆和醉翁榆為琅琊山所特有。過去,人們看到這種秀直的大樹,讚賞之餘卻叫不出它的名字。
1955年,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樹木分類學家鄭萬鈞,到琅琊山遊覽,他一看到這兩種樹木,便驚喜地說:“這在全國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還未見到過。”鄭老當即以山、亭命名。這樣,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獨特的名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