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井村

琅井村

妥安鄉琅井村,建國初期素有祿豐縣“第一大村”的美譽。2008年,琅井村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脈清晰,特色鮮明,具有很高的觀賞、遊憩、歷史、文化、藝術、科考價值。

琅井村位於雲南省楚雄祿豐縣妥安鄉,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0.5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10.06平方公里,海拔1600.00米,年平均氣溫16.40℃,年降水量567.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4030.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8畝;有林地3957.20畝。全村轄2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42戶,有鄉村人口3699人,其中農業人口3702人,勞動力26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83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8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琅井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雲南省祿豐縣西北隅
  • 面積:10.06平方公里
  • 人口:3699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6.40℃
  • 海拔:1600米
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琅井名人,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基層組織,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地理環境

琅井村位於雲南省祿豐縣西北隅,地處祿豐與牟定兩縣交界,距祿豐縣城86公里,牟定縣城20公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黑井13公里。

歷史文化

琅井地方傳統文化頗有特點,完整地保留著《追善堂》等古樸的洞經音樂。琅井的民居建築為中原風格,殷實的爐戶都是“四合五井”,現存的溫家大院,張經辰烈士故居和中街李繼伯之民居建築是其代表,建築門窗很考究,有的是木雕和浮雕。在“籌井樓”之後的“大龍祠”如今尚存,雖是破敗不堪,卻仍可見其夕日的雄偉,供奉的“龍”有著美麗的傳說。
是歷史上產鹽的經濟重鎮,是通往產鹽重鎮黑井西昌(涼山)、牟定、楚雄、大理的必經之地。祿豐縣黑井鎮是原鹽興縣出滇入川的除元謀之外的第二個縣級經濟重鎮。歷史以來,不論是兵家戰事之爭,還是川、滇兩省商客往來,馬幫雲集,經濟交往居要害位置。而琅井在(原鹽興縣)西南15公里處,位居川南進滇入元謀進黑井的古驛道上。琅井故有客商、兵馬駐紮的特殊位置,是黑井古鎮(原鹽興縣)客商經牟定進楚雄入大理、保山的歇腳點。據古碑考,琅井唐以前無人居住,隨著歷史的演變,自唐以來逐步有人居住,琅井傳說由琅地出鹽而得名,到明朝時期,逐步發展到多戶人家,到明末清初時期已有近幾百戶,人口無考,主要是楊、張、莫、李、王、趙等姓,以煮鹽、開馬店、客棧、飲食為業。由於客商往來頻繁,琅井漸漸熱鬧起來。

風景名勝

琅井開寧寺始建於大唐開元八年,坐落於琅井南麓寶華山,明崇禎年間重修。寺建成後曾遭火焚,乾隆40年重建。寺宇居寶華麓,面向琅井河,殿宇宏偉,金碧輝煌,建築結構嚴謹,分前、中、後三重殿堂。前段有山門,天王殿、羅漢堂、接引殿、藏經樓、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客堂、禪堂、念佛堂、五觀堂、放生池、海會塔等,為佛教正統禪宗道場。中殿為三清五祖殿。後殿有斗姆閣、關聖殿、觀音殿、呂祖殿、昊天閣。
琅井開寧寺琅井開寧寺
開寧寺是滇中較有名氣的三教同堂佛寺,一井三院;大雄寶殿供的是釋迦牟尼,樓上是玉皇大帝,文昌帝君,最精緻的是近百尊大大小小的青銅鑄像,有觀音、斗姆、天地水三官、財神、文武魁星,佛教造像,最大的1米多,小的僅10餘厘米。線條流暢,花紋細膩,氣韻生動,富有人情味。鑄像全是空心,最薄處一厘米,全是琅井本地鑄造,顯示了明初本地工藝和鑄造水平。開寧寺歷盡滄桑,幾經修復,現更加雄偉壯觀。2005年6月被楚雄州人民ZF公布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逢初一、十五,來自不同地方的皈依弟子、居士、香客和本地信奉佛教的人群都聚集開寧寺,常年遊客達2萬餘人。
歸園歸園

琅井名人

張經辰(1903~1930),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中共雲南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代理書記。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10月11日,張經辰出生在祿豐縣妥安鄉琅井村。雲南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者的張經辰紀念碑。接受先進文化的洗禮而成為雲南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者的張經辰。
琅井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030.00畝(其中:田1260.00畝,地2770.00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3957.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367.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857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942戶通電,有16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3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9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60戶。
馬幫馬幫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808.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45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8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3.00萬元,畜牧業收入616.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203頭,肉牛354頭,肉羊252頭); 林業收入17.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34.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7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4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7人 ,在省內務工54人,到省外務工13人。
歸園歸園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8個,黨員總數150人,黨員中男黨員117人,女黨員33人。 團員4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87.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種植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42戶,共鄉村人口3699人,其中男性1837人,女性1862人。其中農業人口3702人,勞動力2640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6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琅井希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妥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33人,中學生11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2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188.3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07.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9.00萬元,有固定資產57.2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1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8個,黨員總數150人,黨員中男黨員117人,女黨員33人。 團員4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內基礎設施差,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人畜飲水困難,有的自然村不通公路。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好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工作、發展旅遊業、種植經濟林果、加大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