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辰

張經辰

張經辰(1903~1930),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中共雲南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代理書記。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10月11日,張經辰出生在祿豐縣妥安鄉琅井村。1917年,張經辰從琅井國小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學。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新思想、新文化的薰陶下,他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愛國學生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經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3(癸卯年)
  • 逝世日期:1930(庚午年)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23年,張經辰通過在昆明開鹽鋪的三叔張紹和資助,到省外求學,先到南京、上海補習功課,次年考入南滿醫科大學。他一心想著解除民眾疾苦,立志學醫,走醫學救國的道路。後來他逐漸認識到醫學解救不了中國,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便毅然放棄學醫,於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在李大釗、王德三等共產黨員的教育幫助下,張經辰的思想政治覺悟提高很快,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開始後,“新滇社”主要領導人南下廣州,張經辰擔任了“新滇社”北京支部負責人。歷任北大學生會文書股、宣傳股主任。1926年暑假前,張經辰擔任了北大黨支部書記,積極領導北大進步力量進行革命鬥爭。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經辰在北京處境危險。即在年底與楊一波等人南下到上海等地,與中共江蘇省委和上海市委取得聯繫,轉入地下工作。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黨中央決定派他們到蘇聯中山大學留學。他先學軍事,後改學政治。1928年,雲南省臨時省委書記王德三同志到莫斯科參加黨的“六大”,向中央反映雲南省委急需幹部。不久,經中央批准,張經辰於1929年春提前回國,分配回雲南工作,被選為中共雲南省委委員、宣傳部長。張經辰回雲南後,黨在雲南的地下組織正處於危險境地。地下黨的主要領導人相繼被害,白色恐怖籠罩全省。王德三同志被迫離開省委,轉移到農村。鑒於張經辰回國不久,沒有暴露,黨組織決定他留在昆明,代理省委書記,繼續領導地下鬥爭。面對險惡的處境和神聖的使命,他毅然肩負重任和敵人展開了機智勇敢的較量。他負責編輯黨的地下刊物《鬥爭》,揭露了反動派的罪行,宣傳發動了民眾。他置身險境,不畏強暴,捨身忘我,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無畏的革命精神。1930年夏,雲南地下黨遭到很大破壞,黨組織希望張經辰離開昆明避一下,但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到陸良縣的三岔河舊州、馬街一帶,對武裝鬥爭作了部署安排,積極準備暴動。1930年9月,張經辰代表雲南省委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考慮到雲南形勢的險惡,黨組織要他不再回雲南。為了儘快地將中央的指示傳達下去,他仍不避艱險於同年10月繞道九龍、香港回到雲南。回雲南不久,因叛徒出賣,於11月不幸被捕。入獄後,敵人多次軍法會審,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但絲毫動搖不了他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堅強信念,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敵人惱羞成怒,於1930年12月31目,將張經辰和王德三、李國柱、吳澄等同志殺害於昆明西郊。張經辰犧牲時年僅27歲。
1996年3月,中共祿豐縣委黨史征研室根據州政協委員提案要求,經請示縣委,擬在縣城星宿公園建烈士紀念碑及銅像,在方案擬定後,正在準備的過程中,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嚴格控制修建已故領導人紀念設施,因而暫停興建。2002年11月,滇北地委老同志王元昌及在鹽興工作過的李英、趙嘉明、莫言功等人向祿豐縣委遞交了一份申請,要求修復張經辰的故居,作為紀念館,建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此同時,李英等人也把修復申請和修復計畫上報到州委。州委答覆,修復故居涉及到好幾戶搬遷戶的問題,緩後一步。得到州委的答覆後,他們又決定在革命烈士故鄉琅井希望國小校園內興建張經辰烈士塑像和紀念碑。於2003年7月20日正式開工修建。工程得到省、州、縣黨委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縣委成立了紀念張經辰誕辰百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由縣委分管黨史工作的副書記任組長,有黨史部門參加的相關單位為成員組成工作組,開展紀念活動的籌備工作。2003年10月11日舉行了紀念大會和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紀念碑修建於琅井國小內,工程由碑主體“紅山”、園內綠化、圍牆、大門及附屬設施組成。自成一園,取名“歸園”,寓意烈士英靈魂歸故里。入園,一甬道與“紅山”相連,兩旁空地植佳木花卉;紅山,寓意紅色江山;紅山自上而下鑲黨徽、張經辰塑像、左為張經辰名,右為其簡介。紅山前為一平台,設階三級;平台左旁立張經辰碑文、右旁為首批捐資名單。

人物評價

張經辰烈士既是北大的72英烈之一,又是《滇魂》中收錄的重要烈士之一,作為雲南省委早期領導,他短暫的一生,為救國救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