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辰(曾任中共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經辰,1903年10月11日出生於雲南省鹽興縣(今祿豐縣)琅井鎮。1926年暑假前,擔任北大黨支部書記。1930年12月31日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經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11日
  • 逝世日期:1930年12月31日
人物生平
張經辰,1903年10月11日出生於雲南省鹽興縣(今祿豐縣)琅井鎮。其家境貧寒,父親行醫,母親操持家務。弟兄三人中,張經辰最小。他自幼性情爽直,聰慧好學,深得長輩們的鐘愛,大家節衣縮食供他讀書。後來張經辰的父親離家另娶。母親一氣臥床不起,哥哥被迫外出謀生,留下張經辰母子相依為命,孤苦地度過艱辛的童年。
1917年,張經辰在琅井國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第一中學第十五班,在昆明開鹽鋪的三叔張紹和資助他上學。省立一中是昆明學生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喚起了有志青年,張經辰和億萬熱血青年一樣,通過觀望思索,終於投身社會革命。在新思想的強烈薰陶下,昆明掀起了到省外求學的高潮。張經辰由三叔資助,於1923年動身,先到南京、上海補習功課。他曾一度立志學醫救國,次年考入南滿醫科大學。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張經辰逐漸認識到:學醫不能救國。便毅然放棄學醫,於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
張經辰來到北大,頓感天地豁然寬廣,濃烈的革命氣氛感染著他,他開始鑽研馬列主義理論。這期間,他進步很快,並在北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更加堅定了他為實現救國理想而獻身革命的遠大志向。同年,雲南旅京學生、中共黨員王德三、楊蘭春(楊春田)、李鑫、王復生等人在北京組織“雲南革新社”(後更名“新滇社”),宗旨是“團結雲南革命青年,砥礪訓練,鑽入社會的中心,作根本的實際的改造”。張經辰積極加入了“新滇社”,三一八慘案後,任“新滇社”北京支部負責人。1926年,張經辰由北大預科轉入本科數學系學習。他一面攻讀,一面做黨的青年工作,在校內外廣泛活動,在工廠、農村、各大街小巷進行宣傳鼓動,充分展示了他良好的演講才能,贏得了大家的一致信任與支持,共同推他為北大學生會主席(第四屆代表大會當選),並歷任學生會文書股、宣傳股主任,1926年暑假前,擔任北大黨支部書記。
張經辰在學習工作期間,結識了同鄉、北師大女生何月華。他們志同道合,傾心相愛,結為伉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力量遭到嚴重打擊,大批進步學生和革命志士遭到逮捕和屠殺。1927年4月28日,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李大釗等人被敵人處以絞刑。噩耗傳來,張經辰悲憤至極,咬緊牙關發出誓言:“我要努力完成他們未盡的事業,替他們報仇!”由於在北京已難立足,張經辰與楊一波等前往上海,準備到第三軍朱培德部做政治工作。不料上海已充滿白色恐怖,朱培德部正在“清黨”,那裡是去不得了,張經辰等設法與江蘇省委和上海市委取得聯繫,轉入地下工作。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黨中央決定從上海派一些青年黨員到蘇聯中山大學學習,其中有張經辰、楊一波等人。
中山大學是1925年秋在莫斯科創辦的一所高等學校,全稱“中國勞動者中山大學”,其宗旨是從理論上培訓中國革命青年。張、楊和參加受訓的這一批學員共30餘人,在8月中旬的一天,分批在浦東乘蘇聯商船出發,經四、五天航行到海參崴,轉乘火車到達莫斯科。在“中大”,張經辰最初學習軍事,幾個月後,轉學政治理論。他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在異國他鄉,辛勤耕耘。他時常給家裡寫信。他在給妹妹的信中,滿腔熱情地描述國外情況,如男女平等問題,還將自己學習過的馬克思巨著《資本論》(英文版)寄回家,激勵他們奮發上進。
1928年,王德三到莫斯科參加黨的全國六大,向中共中央反映雲南目前急需幹部。不久,黨中央決定讓張經辰等一批同學提前回國工作。當時國內革命處於低潮時期,有的同志對回國有顧慮,張經辰對他們說:“黨和祖國需要我們,我們就應該回國。”並於1929年春回到上海。當他了解到雲南黨的活動處境日益艱險,急需要幹部的情況後,毅然要求回滇工作。
1929年3月初,張經辰化名“仲仁”回到雲南,歷任雲南省委委員、省委宣傳部長、代理書記等職。在嚴峻的鬥爭中,張經辰機智勇敢,與敵人周旋,外出時巧妙化妝,長袍短衫頻繁更換,多次躲過特務的跟蹤。張經辰負責編輯的雲南地下黨的宣傳刊物《鬥爭》,使革命者在漫長的黑夜中看到了未來的曙光,堅定了革命信心。
1930年春。地下黨組織又陸續遭到破壞,張經辰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深入到陸良縣三岔河、舊州、馬街等地檢查指導工作,對陸良黨組織及時作了合理調整,建立了中心縣委,並與縣委負責同志吳永康等積極籌劃武裝鬥爭。他們將部隊編為紅軍第三十八軍,下轄三師一旅,於7月4日舉行暴動。由於經驗不足,各部配合失調,武裝暴動未獲成功。但這次鬥爭沉重打擊了當地的反動勢力,影響甚廣,給雲南地下黨早期武裝鬥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5月,由於黨、團省委領導中出現叛徒,黨內好幾位同志不幸被捕,省委機關多處被破壞。為堅持領導工作,代省委書記、宣傳部長張經辰以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曾指定周芳、何英等五人組成中共雲南特別工作委員會,負責指導全省黨的工作。當了解到省委領導同志多數都在工作,隨即取消了特委,表現了張經辰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堅定的組織紀律性。
1930年5月,雲南省委機關被破壞,情況危急。為保存黨的組織,張經辰以省委書記的名義立即向中央作了簡短報告,及時改變了接頭和聯繫地點、訊號,並在黨內召開秘密會議,總結教訓,要求黨內同志要特別加強對叛變分子的警惕性。
為了取得黨中央對雲南工作的指示,同年秋天張經辰代表雲南省委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上級黨組織考慮到雲南形勢日趨險惡,建議他不要回滇,但黨的機關和戰友們的安危讓他放心不下。10月中旬,他繞道九龍、香港,幾經周折又回到雲南,完成了護送檔案與籌集活動經費的任務。剛到家,就到各處聯絡點了解情況,召開各種會議研究工作,晚上和愛人何月華將布帛上的密寫檔案,用顯影藥水翻記下來再進行印刷。正當張經辰不顧生命危險忘我工作的時候,由於叛徒出賣,張經辰不幸落入敵人魔掌。
在獄中,張經辰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的妻子何月華四處奔走,打聽下落,並想辦法通過關係得以探望張經辰。只見張經辰躺在一間潮濕的牢房裡,一見親人,艱難地起身走來。他遍體鱗傷,拖著沉重的腳鐐手銬,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眼角一塊焦黑的地方還流著血水。他強忍著劇痛,吃力而急切地問道:“家裡情況如何?”深知丈夫話意的何月華回答說:“母親欠安”。張經辰得知情況不好,臉上流露出不安的神情,但仍然安慰妻子,鼓勵她要堅強起來繼續鬥爭。
此次探望成了他們的永別。無計可施的敵人於1930年12月31日將年僅27歲的張經辰與王德三、李國柱、吳澄一同殺害於昆明西郊。
張經辰生前曾立下宏願,要尋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並為之獻身,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這一誓言。
張經辰烈士既是北大的72英烈之一,又是《滇魂》中收錄的重要烈士之一,作為雲南省委早期領導,他短暫的一生,為救國救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