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載紫外望遠鏡是天體物理學方面的一種儀器,頻率範圍介於X射線和可見光之間,觀測波段3100~100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球載紫外望遠鏡
- 觀測波段:3100~100埃
- 頻率範圍:介於X射線和可見光之間
- 學科:天體物理學
紫外望遠鏡
紫外波段是介於X射線和可見光之間的頻率範圍,觀測波段為3100~100埃。紫外觀測要放在150公里的高度才能進行,以避開臭氧層和大氣的吸收。第一次紫外觀測是用氣球將望遠鏡載上高空,以後用了火箭,太空梭和衛星等空間技術才使紫外觀測有了真正的發展。
紫外波段的觀測在天體物理上有重要的意義。紫外波段是介於X射線和可見光之間的頻率範圍,在歷史上紫外和可見光的劃分界限在3900埃,當時的劃分標準是肉眼能否看到。現代紫外天文學的觀測波段為3100~100埃,和X射線相接,這是因為臭氧層對電磁波的吸收界限在這裡。
1968年美國發射了OAO-2,之後歐洲也發射了TD-1A,它們的任務是對天空的紫外輻射作一般性的普查觀測。被命名為哥白尼號的OAO-3於1972年發射升空,它攜帶了一架0.8米的紫外望遠鏡,正常運行了9年,觀測了天體的950~3500埃的紫外譜。
1978年發射了國際紫外探測者(IUE),雖然其望遠鏡的口徑比哥白尼號小,但檢測靈敏度有了極大的提高。IUE的觀測數據成為重要的天體物理研究資源。
1990年12月2~1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Astro-1天文台作了空間實驗室第一次紫外光譜上的天文觀測;1995年3月2日開始,Astro-2天文台完成了為期16天的紫外天文觀測。
1992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一顆觀測衛星――極遠紫外探索衛星(EUVE),是在極遠紫外波段作巡天觀測。
紫外天文學是全波段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哥白尼號升空至今的30年中,已經發展了紫外波段的EUV(極端紫外)、fuv(遠紫外)、UV(紫外)等多種探測衛星,覆蓋了全部紫外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