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蟲目

寄生於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的腸壁細胞、血細胞及肝細胞等。為細胞內寄生動物。類椎體適合於附著,無性生殖為多分裂生殖,有性生殖為異配生殖。 結合子形成卵囊,具 1—2 個寄主,生活史三段周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球蟲目
  • :原生生物界
  • 孢子蟲綱
  • 亞綱:晚孢子亞綱
分類地位,重要球蟲,間日瘧原蟲,艾美球蟲,

分類地位

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晚孢子亞綱。

重要球蟲

間日瘧原蟲

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vivax)是我們很熟悉的寄生於人體的原生動物,在人體內引起瘧疾病,即引起人周期性的惡寒與高燒,是由一種吸血的雌性按蚊進行傳播,具兩個寄主,生活史有三段周期。
裂殖生殖期:
瘧原蟲以子孢子為其傳播階段,它大量的存在於雌性按蚊的唾液腺內,當雌蚊吸人血時,子孢子進入人體內,隨血液循環,很快進入人體肝臟的內皮細胞內,每個子孢子隨即變成營養子取食寄主細胞。當營養子充分生長後即開始裂殖生殖,形成許多的裂殖子,裂殖子又重新侵入肝臟內皮細胞重複裂殖生殖,以增加裂殖子的數量。這一時期稱為血紅細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cycle)。裂殖子在人體肝臟內皮細胞內經過一周或更長的增殖期之後,部分裂殖子留在肝內皮細胞內,部分裂殖子離開肝臟,進入未成熟的血紅細胞,開始血紅細胞內期。
血紅細胞內期:
進入血紅細胞的裂殖子首先發育成一指環狀營養體,稱環狀體(ring form)。其細胞質呈環狀,核位於環上,環狀體很小,隨著取食血紅細胞的原生質逐漸增大體積, 伸出偽足,變成變形蟲狀,這時稱為滋養體(trophozoite)。血紅細胞由於滋養體的刺激也體積變大。滋養體以血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為食,其中血紅素 由於不能被滋養體消化吸收而殘留細胞內呈棕色顆粒稱瘧色粒(pigmental granules)。滋養體充分生長之後也進行裂殖生殖,形成 16—24 個裂殖子。隨後血紅細胞破裂,裂殖子釋放到血液中,又開始侵入新的血紅細胞,再進行裂殖生殖。間日瘧原蟲的每一個裂殖繁殖周期是48小時,故名間日瘧。它們在血紅細胞內的發育都是同步的,裂殖子由紅細胞同時釋放,瘧色粒及其他代謝產物也同時釋放到血液中,引起症狀出現,先是惡寒1—2小時,繼而高燒2—3小時,最後大汗2—3小時。隨後症狀消失。 患者在感染瘧原蟲14—18天之後,當體內裂殖子達到相當數量時才出現症狀。症狀出現之前稱潛伏期。
配子生殖期:
瘧原蟲在人體內進行了一定時期的裂殖生殖之後,裂殖子進入血紅細胞後開始配子發育,即經過生長之後分別形成了雌、雄配子母細胞,雌配子母細胞核小而緻密,核位於細胞的一側,細胞質染色較深,雄配子母細胞核大而疏鬆,核位於細胞的中央,配子母細胞經過一周的成熟之後, 在人體內停止發育。它必須重新進入蚊體後才能繼續發育,否則在人體記憶體活30—60天之後死去。如果配子母細胞又隨蚊子吸血時進入蚊胃,則立刻發育;小配子母細胞經三次分裂形成 8 個具鞭毛的小配子;大配子母細胞發育 成一個大配子,於是大小配子結合形成合子,因此瘧原蟲的有性生殖是在人體內開始,在蚊體內完成。
孢子生殖期;
瘧原蟲的合子能蠕動,稱動合子,它進入胃壁變圓形成卵囊,囊內細胞核不停的分裂,卵囊也由小變大,細胞質也相應 地分裂,經過 2—3 周的發育,最後形成數百到數千個核形的子孢子。一個雌 蚊可以有數百個卵囊。當子孢子成熟後卵囊壁破裂,子孢子釋放出來,所以 它的數量是很多的。子孢子經蚊子的血腔進入唾液腺管內,俟雌蚊再度吸血 時,又進入新的寄主,開始人體內的寄生時期。
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除了間口瘧原蟲之外,還有三日瘧原蟲(P.malariae),在人體內需72 小時完成一個裂殖周期,患者每三日出現一 次症狀。還有惡性瘧原蟲(P.falciparum),在人體內36—48小時完成一次裂殖周期,這種瘧原蟲與間日瘧原蟲較為常見,為害也最劇烈,惡性瘧原蟲會引起人體昏迷直至死亡。此外還有卵形瘧原蟲(P.ovale),我國偶有發現。 作為終寄主的按蚊在我國主要有中華按蚊(A.hyrcanus sinensis),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及微小按蚊(A.minumus)等少數幾種。
由瘧原蟲引起的瘧疾病一度曾在世界範圍內蔓延,特別是在熱帶及亞熱 帶地區,我國雲貴及長江以南地區解放前也廣為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約 3000 萬人以上,該病被列為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但由於特效藥奎寧的問世,人們才能控制它的蔓延,至今在世界範圍內,瘧原蟲仍是某些地區的重要寄生蟲病之一。

艾美球蟲

艾美球蟲(Eimeridia)是寄生於牛、羊、豬、兎、雞等家畜及家禽的另一種重要的球蟲。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自然界中許多野生動物,如鳥類等是艾美球蟲的保存宿主。
艾美球蟲只有一個宿主,生活史的裂殖生殖及配子生殖在寄主的細胞內進行,孢子生殖在體外卵囊中進行。例如家兎的艾美球蟲(Eimeria stiedae) 是世界範圍內造成幼兎大量死亡的一種球蟲。發育成熟的卵囊是其傳播階段。當這種卵囊被家兎吞食後,在家兎的腸道內釋放出子孢子,子孢子侵入到肝管及膽道上皮細胞內發育成營養體。經兩次裂殖生殖形成許多裂殖子,兎裂殖子再進入新的細胞內進行配子生殖,小配子母細胞經多次分裂形成許多具二個鞭毛的小配子,大配子母細胞不分裂,直接變成大配子,大、小配子融合成合子。合子的外壁形成卵囊壁,內有一團原生質,這時卵囊由寄主上皮細胞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卵囊在外界繼續發育,即經分裂形成4個孢子,每個孢子內有兩個子孢子,成為成熟的卵囊,具有感染活性。
卵囊對各種不良環境具有很強的抵抗力。但部分家兎對卵囊具有免疫 力,感染後的兎子不引起死亡,而成為球蟲的保存宿主,這種家兎對球蟲的 傳播及延續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群養的情況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