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級輕型巡洋艦(球磨級輕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巡洋艦一般指本詞條

球磨級輕巡洋艦是20世紀10年代末期舊日本海軍繼天龍級之後所建造的第一型五千噸級輕巡洋艦,排水量從天龍級的三千噸一口氣躍升到五千一百噸,而航速也由三十三節提升到三十六節。成為舊日本海軍以後五千噸輕巡洋艦的參考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 前型/級:天龍級
  • 次型/級:長良級
  • 研製時間:1919~1921年
  • 國家:日本
  • 排 水 量:5100噸
  • 艦員:439人
  • 航速:36節
  • 國家:日本
  • 數量:五艘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建造列表,建造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球磨號,多摩號,木曾號,北上號,大井號,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大正六年(1917年)度的日本海軍,在建造完兩艘三千噸級輕巡洋艦(天龍號和龍田號)之後,馬上意識到美軍正在建造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以及英國海軍建造的輕巡洋艦C型及D型戰鬥力遠超三千噸輕巡洋艦,所以日本海軍決定建造一型五千噸級的輕巡洋艦。於是海軍在這一年度的造艦計畫中打算一舉建造九艘新輕巡洋艦,其中包括了5000噸級的球摩級五艘和期改良型長良級六艘中的四艘·。
當時的八八艦隊計畫案中原本計畫建造八艘三千噸級輕巡洋艦,後來改成只建造兩艘,這就是天龍號以及龍田號,並將後續生產轉向了五千噸級的新型輕巡洋艦,也就是球磨級輕巡洋艦。
由於八八艦隊案中建造的主力艦有高速化的傾向,所以本級艦也十分重視航速的問題。其採用了大馬力的主機用以增加航速,但是在建成後發現輪機部分常常損壞,所以雖然對外誇大稱具有36節的航速,實際航速卻只有約35.5節。此外,為了增加航速,減小阻力,球磨級採用了長寬比極大的船身,這使得球磨級看起來十分的狹長,據說常備狀態的全長足以跟英國戰列艦無畏級所匹敵。

建造列表

共有球磨(Kuma)、多摩(TAMA)、木曾(Kiso)、北上(Kitakami、)大井(Oi )5艦。
太平洋戰爭開戰初期,球磨和長良組成第16戰隊,多摩和木曾組成第21戰隊,分別是第3、第5艦隊的主力。北上、大井兩艦組成第9戰隊,作為戰列艦支援的水雷戰隊隸屬於第1艦隊。

建造歷程

球磨號於大正七年(1918年)8月29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大正八年(1919年)7月14日下水,大正九年(1920年)8月31日竣工服役。1944年1月11日,球磨號在馬來半島檳榔嶼西方十八海里處被英軍潛艇“扇貝”號(HMS Tally-ko,P-317)發射的魚雷擊沉。
1918年8月10日多摩號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1920年2月10日下水,1921年1月29日竣工,為三菱長崎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5500噸級輕巡洋艦。1944年10月25日,多摩號於呂宋海峽東方二百五十里處遭受美國潛艇“賈勞”號(Jallo,SS-368)的魚雷攻擊,身中三枚魚雷而沉沒。
1919年6月10日木曾號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1920年12月14日下水,1921年5月4日竣工,1944年11月13日,木曾號於馬尼拉灣被美艦載機擊沉;
北上號於大正八年(1919年)9月1日在佐世保造船廠動工,大正九年(1920年)7月3日下水,大正十年(1921年)4月15日竣工。1945年7月24日至28日,北上號於吳軍港被美艦載機重創,戰後解體。
大井號輕巡洋艦於1919年11月24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動工,1920年7月15日下水,1921年10月3日服役。1944年7月19日,大井號於南中國海被美國潛艇擊沉。

技術特點

球磨級標準排水量5100噸,為標準的5000噸級輕巡洋艦。
尺寸為全長162.15m,全寬14.2m,長寬比極大,這使其航行阻力小,但不利於居住舒適性。
其航速達到36節,作為輕巡洋艦,其任務就是依靠高航速提供偵查掩護任務。
續航力達到14節/5000海里,在一戰後屬於正常水平。
球磨級火力為4門140毫米50倍徑主炮,兩門76毫米高射炮,8具530毫米魚雷發射管,大井,北上兩艦改造後成為重雷裝艦,擁有空前絕後的40具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設計思路為注重雷擊能力,對艦對空能力平平,也不追求與敵主力艦正面決戰。
球磨級可以執行布雷任務,有一號連體機雷36個,投放軌道2根。(現代化改裝後撤去)
球磨號還搭載水上偵察機1架,負責提供偵查,炮火校準。並有吳式二號二型彈射器一座(現代化改裝後),大大提高了航空作業效率。
昭和19年(1944年)加裝22號對海雷達一座,大大提高了觀察與攔截能力。

性能數據

改裝前
改裝後
排水量
5100噸
5870噸(大井,北上)
航速
36節
31.7節(大井,北上)
主火力
7門140毫米
1門140毫米(大井,北上)
副火力
2門76毫米
2門76毫米
魚雷發射管
8具533毫米
40具610毫米(大井,北上)
艦載機
1架
1架
雷達
22號對海雷達

服役事件

球磨號

球磨號,攝於1930年3月的佐世保軍港球磨號,攝於1930年3月的佐世保軍港
球磨級的一號艦球磨號在竣工之後立即展開掩護陸軍登錄西伯利亞的任務,並擔任俄國領土附近的沿海警備工作。在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件)時改擔任北部海域(朝鮮以及中國大陸沿岸)的警備任務。昭和十二年(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其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也擔任了海上封鎖的工作。
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跟重巡洋艦足柄號,輕巡洋艦長良號同屬於第十六戰隊,在第三艦隊司令高橋伊望中將的率領下支持南方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略戰,主要任務為攻擊菲律賓北部基地,並擔任荷屬東印度群島攻略的輸送任務。大多活躍於菲律賓附近海域。
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
昭和十八年(1943年)1月11日,球磨號在西里伯斯島旁的馬加撒海峽與美軍B-26轟炸機群交戰,這造成了其輕微的受損,之後其擔任對泗水基地的運輸任務。昭和十九年(1944年1月11日上午11時57分),正在馬來半島檳榔嶼西方十八海里處,擔任航空部隊的訓練目標艦的球磨號,被英軍潛艇“扇貝”號(HMS Tally-ko,P-317)發射的魚雷擊中,從而在十二分鐘之後沉沒.。

多摩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防空改裝時撤去2門主炮加裝36門機槍。北上和大井改為雷擊型,裝4聯魚雷管10座。93式酸素(氧氣)魚雷服役後使其在實戰中有極強的攻擊能力。
1934年,此艦與球磨號進行了改裝,除了將原先可收放的帆布制艦橋遮蔽天棚改為金屬固定式之外,各項不足也一一完善。
昭和十二年(1937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多摩號先是出動支持上海的登入任務,後來也陸續參加了杭州灣及廣東的上陸作戰。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本艦和其姊妹艦木曾號一同編成第二十一戰隊並出任該戰隊旗艦,屬於北方部隊的第五艦隊主力,負責小笠原群島一帶的防衛任務。
1939年8月15日停泊於火奴魯魯的多摩號1939年8月15日停泊於火奴魯魯的多摩號
1942年6月,多摩號隨著北方部隊參加了中途島會戰中的阿留申攻略作戰,支持對於基斯卡島的攻擊。然後在隔年昭和十八年(1943年)3月26日的阿圖島海戰中隨著艦隊的戰列艦擊破了美軍驅逐艦一艘及重巡洋艦鹽湖城號,但它也遭美軍炮彈直接命中,艦身受輕傷。日本艦隊也沒能達成運送物資的使命。瓜島戰役宣告失敗後,撤去了魚雷管,改裝為高速運兵艦,負責從阿留申群島撤軍,未在實戰中發射過一條魚雷。1943年7月29日,此艦成功完成了基斯卡撤退作戰,當時由第五艦隊司令官河瀨四良中將臨時出任指揮。
1942年1月的多摩號,停泊在厚岸灣1942年1月的多摩號,停泊在厚岸灣
昭和十九年(1944年)八月,多摩號成為第十一水雷戰隊的旗艦。十月,雷伊泰灣海戰爆發,多摩號屬於小澤艦隊,擔任誘餌任務,奔赴恩加諾角作戰,在十月二十五日替空母瑞鶴號,瑞鳳號南下護衛的途中,遭受了美國航空母艦特混編隊戰機的猛烈轟炸而遭受重創,後來在下午15時30分,於呂宋海峽東方二百五十里處遭受美國潛艇“賈勞”號(Jallo,SS-368)的魚雷攻擊,身中三枚魚雷而沉沒。
完成現代化改裝的多摩號,拍攝地點不明完成現代化改裝的多摩號,拍攝地點不明

木曾號

圖為攝於1922年的木曾號,2號炮塔上設有飛機滑行平台圖為攝於1922年的木曾號,2號炮塔上設有飛機滑行平台
在竣工之時,木曾號有一個跟姊妹艦不同之處,球磨型的其它四艘都裝備了水上飛機彈射器,而木曾號則是在艦橋前部設定滑走台,有點像是在艦首布置一條極短的飛行跑道,讓艦上偵察機起飛用。
由於後來飛機技術進步,戰機的大型化,金屬化,都使得這條滑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且這種運用方式也很困難,因為艦上偵察機一但起飛,就不能返回母艦。眾所周知,水上偵察機是由彈射器彈射起飛,執行完任務後停在母艦附近,在由母艦用起重機吊回,這是因為水上機有浮桶,可以浮在水面上,但是艦上偵察機沒有浮桶,反而有輪子,雖然能起飛,但是無法降落於輕巡洋艦上。所以,後來木曾號也是改用了彈射器.。
昭和十二年(1937年)七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木曾號和僚艦多摩號出擊支持上海戰線,並協助日本陸軍登入杭州灣。
在北方海域行動中的木曾號在北方海域行動中的木曾號
“木曾”與“大井”“北上”號同時預訂為重雷裝艦,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止改裝,失去了擁有水上偵察機,飛機彈射器等航空裝備的機會。太平洋戰爭期間,本艦自開戰之初就和同級艦多摩號編成第二十一戰隊,成為細萱茂子郎中將所率領的第五艦隊的主力,表現相當活躍。最初任小笠原群島一帶的防衛任務。1942年6月參加阿留申戰役,木曾號曾參加阿圖島,基斯卡島的攻略作戰,並在占領成功後負責對該地區的軍需輸送,其後以北方為主,後來在昭和十八年(1943)3月27日參加了阿圖島海戰。接著,木曾參加了同年7月29日的基斯卡撤退作戰。當時,日軍利用濃霧作為掩護,用艦隊把島上守軍共1189人撤退回日本。而美軍沒有發覺日軍已經撤退,足足進行了數周火力打擊,並於8月24日登入,結果數萬人的海軍陸戰隊卻在登入後發現連一個敵人都沒有。
北方海域行動中的木曾號北方海域行動中的木曾號
然而,由於南方戰線告急,木曾號轉戰南方,奔赴菲律賓海域。於昭和十八年(1943)九月擔任隊臘包爾的陸軍部隊輸送任務,遭到美國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受損,在修復後仍然擔任中部太平洋的輸送任務。
昭和十九年(1944)十月的雷伊泰灣海戰爆發,10月30日木曾號與第三十驅逐隊共同護衛有運輸任務的“隼鷹”號前往婆羅洲,在婆羅洲與“利根”會合後前往馬尼拉。其於11月10日到達馬尼拉,編入了第一水雷戰隊。13日,350架美軍航母特混編隊所屬艦載機對馬尼拉灣發動了空襲,而木曾號身中三枚近失彈,重創著底,但並未完全沉沒,仍有一段時間充作防空炮台。戰後自1955年12月至次年1月進行打撈解體。
1944年遭到轟炸的木曾號船體重創穿底,大半沒入海中,戰後解體1944年遭到轟炸的木曾號船體重創穿底,大半沒入海中,戰後解體

北上號

1933年8月24日在橫濱海域參加特別閱艦式的北上1933年8月24日在橫濱海域參加特別閱艦式的北上
在服役後北上曾執行多方任務。1941年在佐世保進行改造,成為重雷裝艦。太平洋戰爭開戰後,北上和姊妹艦大井號組成第九戰隊,為了準備能及時參加艦隊決戰,這兩艘重雷裝艦一直跟隨著戰列艦部隊行動。雖然一心期待與美軍戰列艦的決戰日,但是海戰已經進入了航母時代,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迅速的成為了了艦隊作戰的中心,所以機會始終未曾造訪。兩艘重雷裝艦的初次作戰即是中途島作戰,伴隨著聯合艦隊主力戰列艦群到了中太平洋晃了一圈。
完成待定修理之時的北上,1940年2月28日攝於浦賀船渠完成待定修理之時的北上,1940年2月28日攝於浦賀船渠
在此之後,1942至1943年,因為瓜島戰事急迫,日本海軍又拿這兩艘老輕巡洋艦開刀,撤去了四連裝魚雷發射管8座32管,改造成為裝載大量大發登入艇的高速運送艦,從事東南方面作戰的運送任務。之後兩艘姊妹艦的命運步上歧途。昭和十九年(1944年)1月,本艦在赴安達曼群島執行運送作戰中於馬六甲海峽遭受英國潛艦的魚雷擊中而損傷。回到本土修理以後又在佐世保被海軍改裝成“回天”(一種自殺性攻擊的小型潛艇,即人操魚雷)的母艦,於次年1月完成改造,由於機械受損,航速降低至23節。
然而北上最終未能對戰局的轉變有所貢獻,一直沒有出擊的機會,一直停泊於吳港中。結果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7月24日在港中遭受美軍航母特混編隊的空襲,北上受創以無法動彈的姿態迎接戰爭的結束。
1945年1月19日,北上完成了回天搭載艦的工程1945年1月19日,北上完成了回天搭載艦的工程
在戰爭結束後本艦被繫於鹿兒島灣,被利用來當作復員運送艦用的工作艦。最後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10月10日解除任務後於長崎造船廠解體。北上號一生歷經三次大改裝,而她的四個形態也代表著日本海軍四個不同的時期。最先的輕巡洋艦時代見證了日本海軍第一批五千噸級輕巡洋艦的誕生,而重雷裝艦時代則是代表了日本海軍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時期,至於後來的高速運輸艦則是象徵著在瓜島陷入苦戰的日本海軍,最後的回天搭載艦型態則又反映了日本海軍戰爭末期的窮途末路。其生涯可謂崎嶇多變。

大井號

1924年6月攝於西貢河口的大井號,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改為重雷裝艦1924年6月攝於西貢河口的大井號,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改為重雷裝艦
大井號輕巡洋艦於1921年10月3日服役,其配備在當時屬於上等,成為了往後輕巡洋艦的建造基礎,此後長期擔任各種任務。尤其是大井號,多年來一直擔任軍官學校學生的訓練艦。
1937年6月作為海軍軍官學校訓練艦的大井號在廣島灣進行訓練1937年6月作為海軍軍官學校訓練艦的大井號在廣島灣進行訓練
1941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大井號跟同型艦北上號結束改造,成為了前所未聞的重雷裝艦。
重雷裝艦的構想來自於九三式氧氣魚雷的誕生,當日本海軍了解了該魚雷所擁有的莫大威力後,認為在主力艦隊決戰之時攜帶此魚雷,威力足以壓倒性擊潰美軍戰列艦。上述兩艦就在高度機密的情況下進行改造。“大井”改造在舞鶴造船廠進行。
其撤去了後部3門140毫米主炮和上甲板兩舷甲板上的東西,增設了610毫米四連裝九三式“長矛”魚雷發射管十座,這讓他們擁有舷側齊放二十枚"長矛"魚雷的恐怖雷擊能力。在岸福治少將的指揮下,這兩艘重雷裝艦組成了第九戰隊。從重雷裝艦的目的來看,直到主力決戰之日前,兩艦不會輕率出擊,始終伴隨於戰列艦旁一同行動,準備在艦隊決戰中大放異彩。93式魚雷射程遠並且隱蔽性極好,對當時的美軍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武器。可是由於以航母為核心的戰略戰術的崛起,海戰的主導已經由戰列艦急速的轉變成航空母艦,艦隊決戰的機會最終未曾到來,魚雷作戰的運用也越來越艱難,使得日軍的構想徹底化成泡影,大井和北上一同失去了用武之地。大井號也因為跟隨著戰列艦部隊而一直沒有出擊的機會。如果將這兩艘重雷裝艦編入水雷戰隊,能在海戰中協同其它驅逐艦給予盟軍艦隊重擊。但是這兩艘重雷裝艦空有強大火力,卻一直沒有出戰的機會,在戰爭初期也只有隨著戰列艦部隊在中途島,最後因無所事事返回基地。.
1942年至1943年,在中途島海戰之後,戰爭的焦點轉向了索羅門群島。由於日本在所羅門方面的狀況陷入苦境,大井號也卸下了40管魚雷發射管中的32管,改裝了大量25毫米三聯裝機關炮,在原來的地方放置了大發登入艇,改造成高速運輸艦。當時,艦尾也進行了改造,便於兩舷的登入艇能由艦尾直接滑入海面。美軍登入瓜島後,很快清除了少量日軍,而日軍也派出登入部隊,誓言奪回瓜島。但是隨著戰事獎池,優勢漸漸轉移到美軍那邊,而日本對於瓜島的運輸船隊又屢次遭擊沉,後來只好以高速軍艦來替瓜島運補,這就是著名的"東京快車",大井號也成為其中一員。
在改造成為高速運輸艦後大井號就不斷的從事著對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甚至是印度洋的運輸作戰。接著在昭和十九年(1944)中參加了對印度洋的通商破壞戰,但一點戰果也沒有。後來大井號被派去擔任馬來半島到菲律賓之間的運送任務,而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7月19日12時17分,大井號於馬尼拉西方水域遭受美國潛艇“松鯛”號(Flasher,SS-249)的魚雷攻擊而沉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